Tuesday, 31 March 2015

建立食物儲藏觀念 掌握冰箱管理6原則

很多家庭面對一堆消化不完的食物要怎麼處理呢?營養師提醒,常見民眾爲了節省,把還沒吃完的食物置放在冰箱,導致過期造成病菌滋長,反而讓家中冰箱成為細菌的大本營!

火鍋食材類,丸類火鍋料雖然比較不容易腐壞,但是大豆製品的火鍋料卻很容易腐敗變質,例如:豆腐、豆皮、豆包等火鍋料,一定要盡快吃完。此外,火鍋料切忌一煮再煮,豆製品一旦長時間浸泡在火鍋中加熱,將導致蛋白質水解釋出大量的普林在湯中,對於高尿酸的族群,很容易引發痛風等疾病。

火鍋料應先川燙以降低鹽分,對於沾醬也要酌量攝取,建議加入當季新鮮蔬菜如芥菜、包心菜、高麗菜、芹菜作為清湯基底,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減輕身體負擔。至於蔬菜類的保鮮,建議先剝下蔬菜外層葉菜使用,較不易變質,剩餘的蔬菜則以紙包裹好,放在冰箱下層保鮮櫃中冷藏,可放置 1-2 星期。

另外,精緻澱粉作成的糕餅點心熱量通常不低,加上本身就是澱粉做成的,即使是低糖或無糖,攝取也不要過量。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每日攝取發糕或年糕的份量要控制在 20 - 40g,甜度高者在20g,甜度低者在40g內,每次攝取糕點的含醣量以不超過15g為主,並建議以烤、蒸、煮等少油烹調方式,才能減低吃下肚的熱量。

冰箱管理6原則 確保食材新鮮

為了維護吃的健康,建議民眾趕快進行冰箱管理,並掌握6原則,以確保食物新鮮:

1. 購買食物適量避免囤積。
2.
糕點類存放冷凍庫不要超過1個月。
3.
冰箱空間不要塞滿,以6分滿為原則。
4.
生食與熟食要分開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5.
易腐壞之豆類製品置於冷凍庫保鮮,並要盡早食用完畢。
6.
冰箱冷藏溫度控制在攝氏7度以下,冷凍在攝氏負18度以下。

食物在冰箱內放置過久仍會變質腐敗,再吃下肚就會食物中毒,民眾可不要為了省錢,傷害了自己的身體健康。所以現在就開始動手清理家中的冰箱,能吃的食物趕緊保鮮並盡早吃完,對於過期的食物,為了您的健康著想,還是忍痛成為廚餘吧!

Tuesday, 24 March 2015

飯後百步走 遠離糖尿病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每頓飯後走路15分鐘對身體健康大有裨益,對預防2型糖尿病的風險更是大有好處。每餐飯後適度節奏的散步,對調節糖尿病前期病人血糖的功效,與每天一次性走45分鐘的作用相當。而且每頓飯後的散步,尤其是晚餐後的散步還有一項額外的好處:可以降低餐後血糖長達3小時甚至更久。

據《今日美國》健康版報導,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 - 喬治 - 華盛頓大學公眾衛生及健康學院運動科學系主任黛裴特洛教授說:「飯後散步確實能降低血糖。每次飯後約半個小時左右走15分鐘,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控制血糖的方法。這樣行走不是為了減肥或減少心血管疾病,而是為了控制血糖。行走時肌肉收縮可有效地降低血中的葡萄糖。」

目前美國有總數近26百萬兒童和成人(約8.3%的人口)患有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人數約有79百萬。糖尿病主要是因人體不能產生足夠的胰島素或者生產了足夠胰島素但細胞不能有效地利用這種激素。胰島素促進葡萄糖(血糖)從血液進入到細胞中,轉化成人體可利用的能源。如果胰島素缺少或利用出了問題,則葡萄糖會積聚在血液中,損害血管和神經。

其他的研究表明,每次餐飯後適量的活動使體重減少5-7%,亦有助於減少患糖尿病的風險。黛裴特洛教授最後說道:每餐飯後行走15分鐘亦適用于妊娠婦女,可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風險。還有對那些不能一次連續走45分鐘而僅能走15分鐘的人來講,本究研也很有啟發。

這項新的研究由國立衛生研究院老年研究所資助,論文發表在近期的《糖尿病治療》雜誌上。



Friday, 20 March 2015

送上春天健康的問候

冬天漸已離去,明媚的春天已經來臨,雖說春光無限好,養生健康忘不了,在春天,人們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健康理念呢?
  
春捂最該捂哪些部位
春捂秋凍,春季天氣變化無常,時寒時暖,不該早早脫掉棉衣,春天還要捂一下才能防止生病,春捂該捂哪些部位呢?
俗語說得好「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所謂「春捂」就是說春季氣溫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那麼,春天怎麼捂才能防病,捂多久才算健康,哪些部位最該捂?
  
春天是肝氣升發的季節,氣溫忽高忽低,如果急於脫掉棉衣,一旦氣溫突然下降,很容易患上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關節炎、風濕病等也極容易復發。因此,春季,老年人、孩子、體質偏寒者應該多捂幾天,而愛美的年輕女性也別過早換裝,注意防寒保暖,避免為肩周炎、關節炎等疾病埋下健康隱患。
    
『春捂』並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以身體不冒汗、感覺舒適為準。春季穿衣要講究上薄下厚的原則,上衣稍薄一些,利於肺氣宣發,下半身稍厚一些,有利於保存腎氣。
  
『春捂』要注意捂哪些部位呢?春季重點要捂好軀幹部位,尤其是腹部和背部,因為這裡分布著很多重要的穴位,如風門穴,其主治的疾病為,感冒、頸椎痛、肩膀酸痛等; 俞穴,其主治疾病為肺炎、支氣管炎、肺結核等;關元穴,其主治疾病為泌尿、生殖器等疾病;俞穴,主治疾病為腰痛、腎臟病、 高血壓、低血壓、耳鳴、精力減退等。
  
春季老犯困的原因有哪些

俗話說,春困秋乏,很多人認為春天容易犯困很正常,但是研究卻發現,春季總是犯困有可能是因為疾病的原因。
一年四季,人的睡眠和情緒會隨晝夜、天氣和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因而有『春困秋乏』之說。但是,把所有的嗜睡、犯困都歸結於季節,是不科學的。事實上,有些人犯困可能是病態。
    
引起人白天犯困的原因很多,除了季節變化和生理因素外,較常見的原因有:
1. 夜間睡眠不足。
多見於常熬夜、值夜班的工作人群。
    
2.長期失眠。
即睡眠在量(睡眠持續時間)和質(睡眠的深度)方面長期不能滿足生理要求,以致不能維持白天的正常活動,會導致白天疲乏睏倦,見於生活和工作壓力比較大的白領,多伴有焦慮、抑鬱情緒。
    
3.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礙,即鼾症。
這類患者大多體型偏胖、脖頸粗短,夜間睡眠不少,但白天總打瞌睡,尤其在看書報、看電視時出現。
    
這是由於其睡眠中頻繁出現呼吸暫停和低通氣,導致體內缺氧和二氧化碳增高,二者均會損害臟器功能,特別是心和腦,引起高血壓、心律失常、冠心 病、心衰、 夜間猝死、腦梗塞、腦出血等。少兒時期出現睡眠呼吸障礙則會影響生長發育。所以,嚴重打鼾是非常危險的,必須引起足夠重視,決不要認為打呼嚕是睡得香。
    
4.發作性睡病。
這是一種慢性神經系統疾病,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可能與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作用有關,主要表現為白天不能控制的過度睡眠、猝倒、睡眠癱瘓伴入睡前幻覺。
    
5.其他因素。
睡眠週期性肢體運動障礙多見於老年患者,症狀為夜間頻繁、不自主的小腿週期性抽動,導致總睡不踏實; 此外,不寧腿綜合征、用藥(包括催眠藥、抗精神病藥、抗癲癇藥和某些抗焦慮抗抑鬱藥等)也會引起白天打瞌睡。
    
一般來說,季節和生理因素引起的犯困不用處理。藥物因素引起的睏倦可隨著減藥、停藥自然消失,若需長期服用,可把服藥時間選在晚上。如果白天出現過度睏倦,必須到醫院就診,最好是到有睡眠專科門診的醫院就診;必要時需進行整夜睡眠多導圖檢查,尋找病因,及早診斷,及時治療。




Wednesday, 11 March 2015

七大妙方 讓您常保充沛活力

疲勞通常像一噸磚頭打壓著你嗎?當你的眼皮開始下垂,意氣漸漸消沈,越來越無法集中精力和注意力,但卻還有無數的工作要做時,除了買杯特大杯的咖啡以外,還有許多健康又不會構成額外金錢負擔的方法。而易感到疲憊與精神不濟也與平日的生活方式有著極大的關聯,因此若想從根本上解決易疲倦或精神不集中的狀況,從改變生活的習慣開始做起會更有效率。

美國專業健康教練勒納 (Tysan Lerner) 提出了以下 7 個要素,能使大幅提升自我的潛在能量:

1. 新鮮的空氣:中國古代描述「肺」是人從宇宙獲得純陽之能量的器官。 據美國環境保護署(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 EPA)報導,美國人平均在室內度過大約 90% 以上的時間,而室內污染通常比室外污染要高出 2-5 倍。當我們進入間房時,經過多年暴露在室內污染的身體,可能立即產生過敏性的反應;長期暴露於室內污染的空氣,可產生疲勞的效果。所以,此時就需要走出去吸取更多的新鮮空氣。這會對你的身體、精神和能量水準都有好處。

2. 水:我們的肌肉平均含 70% 水份,我們的大腦含大約 75% 水份。為了使頭腦整天保持敏銳和肌肉靈活免於疼痛,我們整日必須有足夠的水份滋潤,此外,水也有助於將體內的廢物毒素沖洗掉,如果我們不把體內廢棄毒素充分地清洗出來,它會使我們感到非常不適和疲憊。

我們不僅全天(從呼吸、出汗、如廁)失去水份,而且主要器官也因此失去了很重要的電解質 - 如鈉和鉀的功能。所以喝了一杯水然後再吃飯,吃飯時慢慢的啜飲,不斷地補充水份。

3. 運動:人們常常會感到運動鍛練實在太累了,但經過一場很好的鍛練之後,你會感到精力更加充沛。如果你因在電腦前面坐了整天而覺得疲累,運動將會解體使能量停滯不前的因素,同時也是影響情緒激素 - 如胰島素和腦內啡 (insulin and endorphins),並使之獲取更好的釋放,振興身體的能量。
不須聚焦於複雜的動作、而是讓注重做深呼吸、拉長肌肉、使不常用的肌肉工作。你將體驗到全身煥然一新的舒暢感受。

4. 愛:你消耗時間照顧別人、努力工作並專注於工作,不留下任何時間娛樂嗎?是否缺乏他人的關懷和愛?你沒有與配偶、親戚或朋友度過高質量的時間嗎?「愛」真的可以左右健康和能量水準。要美化這方面的生活,你最好花點時間與你的配偶去度蜜月、摟抱你的孩子、與朋友喝茶、並從事一些自己喜歡做的業餘愛好。如果你沒有配偶或孩子,可去參加讀書俱樂部或者從事其他一些類型的團體,以獲得更多容入社群的機會。

5. 控制壓力:壓力可能來自金錢、工作、人際關係和缺乏信心的憂慮。當我們處於壓力之下,會花更多的時間去擔心、過度思慮或操勞過度,而讓身體和心靈不能放鬆、使人衰老,並耗盡生命的能量。所以要每天以平和的心態面對生活,以清醒的頭腦處理問題。如果你的身心一致就能獲得真正的心靈平靜,可能開始發現以前令你頹喪之事不再影響你了。

首先將簡單的正念融入一天的生活之內。為了幫助創造一個寧靜的心境,你可以點燃一根蠟燭或一些熏香,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坐下,讓自己的呼吸放鬆。

如果你是坐在地板上或枕頭上,雙腿交叉;如果坐在椅子上,將雙腳平放在地板上。閉上眼睛,靜下心,並開始注意自己的呼吸;慢慢的吸氣與呼氣。

聚焦心思時,頭腦要保持平和安寧;當自己的內部變得越安靜,將會充滿活力。如果你的心境永遠不平靜,不斷處於分心的狀態,則會使自己感到厭倦生活。

6.自我意識:壓抑是一個巨大的能量消耗器。我們使用技術、食品、煙、酒,甚至工作來使自己麻木,而不去感覺體內真正發生的變化。不要忽視或壓抑自己不舒服的感覺,要面對直視它們說:「你就在那裏,住在我的身體內,我願意傾聽。」一旦我們知道自己「痛」的根源及因其釋放出來的情緒,我們便可以把自己帶回到更理智的狀態,以更穩定和成熟的方式處理任何真正的問題。當我們停止逃避痛苦,它就會顯得渺小而更易於管理。


7.靈性: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長期感受到疲憊,如果我們與有更高大能量的團體或有更高尚目標的信仰群體接觸,許多人都會覺得更加平和。

Tuesday, 10 March 2015

糖尿病 一輩子治不好嗎?

糖尿病是一種漸進式的疾病,是一種慢性病,在西醫的領域中,即使接受治療也無法治癒。糖尿病對人體的危害不能小看;它會導致人的免疫機能下降,繼發多種感染性的疾病,一旦感染就很難治癒。而且抗癌細胞的防禦機能會大大減弱,致使癌細胞活躍、聚集,所以人一旦患了糖尿病就很麻煩。很多糖尿病患者不是直接死於糖尿病,而是糖尿病引起的繼發感染。

其實很多患者都知道胰島素的副作用很大,長期依賴胰島素對身體也會帶來很多副作用。

中醫是可以治糖尿病的,糖尿病患者不必一輩子依賴胰島素。但是中醫也是要求糖尿病患者要及早治療效果才會好,拖的越久,對身體的傷害就越大,最後五臟六腑全面損害,到那時就難以治癒,只能減少損害,延緩壽命。

糖尿病除了有遺傳的因素之外,它與我們的生活習慣、飲食、情緒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說不同的人患同一種病,他們病的程度是不一樣的。就好比兩塊看起來完全一樣的大冰塊,一塊是從裡到外全是冰,另一塊只是表面上包裹一層冰,裡面是別的東西。那麼要融化這兩塊冰,前者就要花很多的時間和能量,而後者很快就融化。所以表面上和實質上看到的東西不一定一樣。

患上糖尿病的真相

中醫歷來就講:「有病要早治,無病要早防。」患了病要早治,尤其是糖尿病;無病要早防,就是有一些人雖然還沒有患上糖尿病,可是他的家族中有一些糖尿病患者,這樣的人就很容易罹患糖尿病。還有一些人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睡眠習慣,情緒各方面都不符合養生之道,也容易得糖尿病。

《黃帝內經.靈樞.本臟》裡面說:「心腎肝脾肺等五臟脆,則善病消癉。」,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五臟六腑都很弱,就很容易患消渴病(糖尿病)。五臟六腑是弱還是強用現代儀器很難測得出來。

1.油膩甘甜之物,耗傷津液

有的人因為飲食習慣非常不好,喜歡吃很油膩或者甘甜的食物,這些食物容易使脾胃受到傷害,食物停聚在胃中就會化熱,耗傷津液。《素問.奇病論篇》:「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陰津是體內一種好的水分,是人體所必需的物質,如果陰津不足,陰陽就會失去平衡,人就會得病。胃裡面的陰津不足,就變得很燥熱,燥熱的胃使食物消化得很快,人很快就產生飢餓感,就不斷的吃東西,他吃得多也長得胖。在中醫看來,胖人就多痰,這個痰在體內,它阻遏氣機的運行,也會化熱,熱會消耗陰津,陰津不足又會產生燥熱,而燥熱又會傷害陰津,形成惡性循環。

如果後天消耗過度,比如患了感染性的疾病,感冒、發炎等外來的因素,導致身體受到傷害,消耗人體的陰津,也容易出現糖尿病。

2.經常情緒不穩,易肺胃燥熱

有的人情緒不舒暢,心胸不豁達,遇到事情想不開,會使肝氣正常的運行受到影響,氣的運行受阻、鬱積,會生熱化燥,燥熱會損害陰津,導致肺胃燥熱,出現口乾舌燥,容易飢餓的情況。生病以後情緒容易受影響,又走入惡性循環之中。

此外,陰虛燥熱時間久了以後,還會損及陽氣,就會出現陰陽兩虛的病症,使身體每況愈下。所以糖尿病拖的時間越久,就越難根治。所以患有糖尿病的朋友一定要及時治療。

Thursday, 5 March 2015

現代人的健康大敵 ── 代謝症候群

20年前,美國Reaven教授開啟了醫學界新名詞「代謝症候群 metabolicsyndrome」,此後代謝症候群便成為醫學界的熱門論點。代謝症候群所衍生的疾病是國家醫療費用的沉重負擔,民眾都應該加強認識,遠離代謝症候群。

何謂代謝症候群?世界衛生組織WHO給你答案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代謝症候群並不是疾病,而是「不健康」的訊號,主要是生活習慣不良,導致肥胖、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的複合型生活習慣病。

從醫療角度,代謝症候群不是一個特定的「病」,而是病前狀態,指的是危險因子集合、手牽手同時出現的現象。當人體出現血壓、血脂或血糖高,除非到了產生疾病地步,並不會讓人感覺不適,因而難以察覺,甚至知道卻仍然不以為意,而讓其演變成致命性的疾病。如果多注意代謝症候群的指標,將能使預防與臨床治療更有效率。

代謝症候群是健康的幕後殺手

過多的內臟脂肪組織與胰島素阻抗是代謝症候群的元凶,它會在人體內誘發以下的疾病。

代謝症候群 VS. 心血管疾病風險
《美國心臟學院期刊》發表統計分析證實,代謝症候群是觀察一個人是否屬於罹患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的強烈指標。研究發現,有代謝症候群民眾未來罹患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為一般民眾高約2-4倍。

代謝症候群 VS. 糖尿病風險
所謂「胰島素阻抗」指的是人體內細胞無法正常利用胰島素,使得細胞無法有效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養分,轉化成身體可使用的能量。調查研究發現,有代謝症候群的民眾未來罹患糖尿病的機率,為一般民眾約6倍。

代謝症候群 VS. 死亡率風險
2002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的研究顯示,代謝症候群整體的死亡率是非代謝症候群約2.5倍。美國最新研究發現,代謝症候群患者未來10年內死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癌症的機率比正常人多出35%。若單看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則多了74%

此外,代謝症候群還會導致腦部萎縮,增加失智症、憂鬱症風險,及引發尿臟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大腸癌、乳癌、攝護腺癌、不孕症、勃起功能障礙、過勞死、猝死、睡眠呼吸障礙等疾病。


Wednesday, 4 March 2015

保養關節與骨頭 就從日常飲食開始

關節與骨頭要如何保養呢﹖不少有關節與骨頭不適的人常服用葡萄糖胺來保養,然而服用葡萄糖胺真的有用嗎?營養師說,葡萄糖胺是顧關節,成分中完全沒有鈣,如果拿葡萄糖胺來補流失的鈣,那就用錯方法啦!

很多人常常搞不清楚,保養關節與骨頭所需要的飲食,和保健食品有什麼不同。民眾一定要清楚補關節與補骨頭是兩回事,而骨頭與關節的保養,還是要靠平日的飲食為首要!

葡萄糖胺到底是什麼﹖軟骨的組要成分為膠原蛋白與葡萄糖胺,而葡萄糖胺是形成軟骨細胞的營養素,可以修補退化軟骨組織來增強關節靈活度,在臨床上常用於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促進關節內蛋白多糖與膠原蛋白製造。關節的膠原蛋白與葡萄糖胺是以黏多醣的成分分布,膠原蛋白像鋼筋,建立強健軟骨,葡萄糖胺就像水泥,填補鋼筋中的空隙。由於葡萄糖胺強力的抓水特性,使得軟骨的含水性夠,才能承受骨與骨之間產生的撞擊或摩擦。

此外,關節不適的人除了補充葡萄糖胺來顧好關節,還需要補充一些抗氧化的營養素或是植化素,以降低關節中的自由基與發炎反應。

建議保護關節應該要從日常飲食來著手,方式如下:

1. 控制體重
關節承受全身的重量,體重過重時,對關節是一種負擔,以退化性關節炎而言,發現膝蓋負擔越來越重時,務必請先減重。
2.
多補充深海魚
鮭魚、鮪魚、鰹魚等深海魚含豐富的 omega-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能抑制關節發炎反應,減緩關節炎症狀。
3.
少吃油炸與煎的食物
高溫油炸與煎的食物會加速體內游離基產生,破壞關節軟骨,因此要保護關節就要少吃油炸食物。
4.
選擇富含類黃酮的蔬果
如甜椒、櫻桃、鳳梨、柳橙、木瓜、薑、九層塔等,能抑制關節的發炎反應。
5.
攝取富含膠質與軟骨素的食物
多吃富含膠質與軟骨素的食物,有利於關節軟骨修復,如蹄膀凍、雞爪、蹄筋、豬耳、貝類、海參、海帶、黑木耳、白木耳等。


另外,對於增進骨頭健康,也可以遵循以下9項飲食原則: 

1. 增加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
鈣的吸收需要維生素D,平時除了多曬太陽活化身體的維生素D,也應補充含維生素D高的食物,如沙丁魚、鮭魚、肝臟、蛋黃等。
2.
避免攝取大量纖維質
纖維質每天攝取量不宜超過50公克,攝取大量的纖維質會影響骨質密度與礦物質(鐵、鈣、鋅等)的吸收。
3.
飲用咖啡要酌量
咖啡每天不宜喝超過2杯,沖泡咖啡要加入牛奶,不要加入奶精或奶油球。
4.
強化鈣質的攝取
多攝取乳製品、小魚干、海帶、芝麻與深綠色蔬菜等。
5.
每週做負重運動
每週做35次的負重運動,如爬山、跑步、快走、游泳、瑜伽等。
6.
飲食均衡多樣化
攝取各類食物中的營養素與鈣質,以達到均衡與多樣化的原則。
7.
攝取足夠蔬果
根據研究顯示,蔬果中的礦物質(鉀、鈣、鎂)與維生素(CK)對骨質健康有相關性的影響,建議多吃芥蘭菜、綠豆芽、昆布、洋蔥、山藥、蘋果等。
8.
多吃大豆食品
大豆食品含大豆異黃酮,其構造類似雌激素,具有調節骨吸收與骨形成的作用。
9.
額外補充鈣片
如果自己沒把握能從飲食中攝取足量的鈣,建議在咨詢醫生後補充額外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