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3 January 2014

過年吃甚麼? 怎樣吃?

中國人過大年閤家團聚,吃團年飯,品美食是最重要的一環。營養和健康專家,如果我們想有健康身體,過年期間保持體重,抵禦疾病和享受健康生活,就向世界上最健康的國家學習。不同的食物、烹飪方法和生活方式,可以解釋為甚麼一些文化背景的人,會比較苗條、健康和長壽。

美國之音報道,健身專家哈里.帕斯特納克周遊世界幾年之後,瞭解到許多有關世界上最健康國家飲食和生活方式的知識。:「我認為,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健康的國民。他們的壽命最長,肥胖、心臟病和糖尿病的發病率最低。」

而日本人吃甚麼,怎麼吃,明了他們為甚麼最健康:「在日本,每一餐飯都像是一件藝術品。食物美觀、美味、簡單。他們是世界上魚類、大豆、海藻和綠茶的最大消費人群。他們吃到八分飽時,會停下來。過10分鐘,再決定要不要繼續吃。大多數時候,他們會覺得飽了,不再繼續吃下去。」

另外韓國也被列在前10名,名單中還有以色列、瑞典和法國,以及兩個地中海國家希臘和意大利。帕斯特納克:「意大利食物非常健康。從扁豆到鷹嘴豆,香醋以及少量的自制麵食。午餐吃得最多,而不是晚餐。他們星期天會大吃一頓,不是每天如此。他們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天晚餐之後,全家人一起散步。」

心臟科醫生裡德.柯林斯,他經常向病人推薦地中海飲食:「地中海飲食包括豐富的蔬菜、水果、全穀類、瘦肉和家禽,以及含有豐富 Omega-3 脂肪的魚類。從他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方式中,可以看出他們在體力活動和攝取熱量之間取得了一種平衡。」

柯林斯有心臟病烹飪專家的稱號。他,他的醫學和烹飪專長,使他能幫助病人瞭解哪種烹飪方式是錯誤的,會使他們的飲食不健康。

柯林斯:「他們的第一個錯誤就是使用不健康的食材,不注意食物的性質。第二是烹飪方法不對,也就是過度烹飪,又煮,又炸,要把食物烹飪成深色,要烤焦。這種烹飪方式破壞了食物裡重要的維生素。」

《抗癌,新的生活方式》一書的作者戴維.瑟文施賴伯醫生,我們在飲食和烹調方式上稍作改變,都會對健康有好處。

:「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婦女每星期吃三次菇類食品能使罹患乳腺癌的風險降低百分之50。每星期喝三次、每次三杯綠茶,也能罹患乳腺癌的風險降低百分之50。如果兩樣都做,罹患乳腺癌的風險能降低百分之89。這些數字令人驚訝,因為你不過是吃了菇類和喝了綠茶而已。有些香料像郁金根、麝香草、迷迭香、牛至、零陵香、薄荷等等,也能使癌症風險降低,使癌症患者的病情不致惡化。」


《保持最健康的聰明做法》一書的作者凱麗.特拉弗醫生也同意這個法。她,有關世界上最健康的飲食的知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容易得到,它能幫助我們對抗最危險的敵人 - 肥胖:「我們已經知道,肥胖不僅僅是我們身體能量的儲存。實際上,每一個脂肪細胞至少分泌出100種以上的化學元素。這些化學元素會導致癌腫、衰老、癡呆、關節炎和心臟病。因此,肥胖對健康的影響非常大,它不僅僅是影響外觀而已。」

營養和健康專家,瞭解選擇食物的重要性,同時向世界上最健康的國家學習一點知識,就能使我們活得更健康。

Wednesday 15 January 2014

太極拳的鬆

講到太極拳必講到鬆,從練太極拳之日起,便開始了鬆的練習。可以太極拳的練習,由始至終貫穿的都是一個鬆字
老前輩常:鬆鬆鬆,出真功!便是此意也。鬆仿佛就是蓋房子用的磚頭,離開了磚頭房子肯定蓋不成。可見,鬆對於太極拳來有多麼的重要。

可是,就是一個鬆字竟難倒了多少天下英雄。生活之中,什麼都講鬆,行走坐臥、工作學習都講鬆,你不鬆連握個筆都握不好,你不鬆連睡覺都睡不著,那是因為你精神緊了。平常人話久了,聲音會嘶啞,可是播音員不會,因為他的嗓子懂鬆勁。平常人跑1000米都累,可是馬拉鬆運動員能跑幾十公里,那也是他會鬆。各行各業都講鬆,只是鬆的要求不同,鬆的部位不同。

所以,鬆的層次有高有低,有的是肌肉緊了,有的是意識緊了。在師兄弟面前,你以為你鬆了。一到老師面前,你又不知不覺緊了起來,控也控制不住。那是因為老師比你鬆,他用功夫一壓你,你就情不自禁地緊了起來。那是你意識緊了,你沒鬆透,連意識緊了都不行。

可見,鬆的程度是很有講究的,鬆的要求是相當高的。我的老師就常:鬆,是武術家一生之所求

面對肌肉發達力量型的對手時,哪怕是散手,只要你不會被他的力量給逼硬了,你就有機會把他放出去,或是用透勁打傷他。怕就怕你還沒真正鬆透,對方力量實在太大了,他一逼,你就僵硬了,那時你就完了,肯定要輸。許多人練太極拳還沒有鬆到家的時候就去和人比手,一緊張用的就不是太極拳,變成跟人扳力氣了,你平時練的就是去僵存柔,肌肉力已經逐漸小了,一扳力氣用的就是肌肉力,那你等於是用己所短攻人所長去了,你著了別人的道,那你肯定輸。所以,這就是要看你鬆的程度到哪了。不管別人如何逼你,掄拳頭也好,耍刀子也好,你身上都不硬,那你才至少能立於不敗之地。

我的老師:只有鬆透了,身上的勁道才能逐漸上層次

我問老師,身上的勁道是如何個換法。老師:換勁的過程是從僵勁到柔勁,然後由柔勁到輕勁,再由輕勁到虛靈勁,虛靈至極則成虛無

家拳講“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見真意”,就是指人的功夫練至虛無至極時,身上在受襲時突然表現出來的一種自然反應。受襲者安然無恙,襲擊者卻被震飛了。這對不是吹的,我們平時仔細觀察一下,在許多動物身上就能找到答案。

講到這個感覺,我在生活當中就曾經有過很深刻的體會。有一次,我去菜市場買鯰魚,看見池子裏放了十幾條鯰魚,但池子裏沒水,鯰魚也是一動不動的,我便擔心魚是死的,便伸手去摸。這不摸還不打緊,一摸之下那魚“”的一聲了個老高,把我嚇了個一大跳,感覺手上象觸電一樣,心裏直打激靈。後來老師跟我:人的功夫鬆到虛無至極的時候,就會出現這種現象。不是招也不是法,就是的一下,連化帶打都是它。如果你和人搭手時,身上把把都是這種勁道,那誰也受不了你。前輩們之所以要順應天性順應自然,其實就是要學動物身上這種勁,因為動物身上這種勁都是天生就有的,它們不用練一出世就有了。

可是這種勁不是告訴你你就能練的,關鍵在於一個鬆字,怎麼鬆呢?不是誰都鬆得了,那要看各家的練法如何,學生悟性如何,下的苦功有多少。

所以:鬆,是武術家一生之所求。鬆的程度到了,你的層次才會上來。這還真不是會練幾套拳,會講多少空理論就能解決的。它必須扎扎實實的落在根節上,才能練出來的,至少是有希望的。





Ref: http://www.taijiacademy.com/trad/divert6.htm

Friday 3 January 2014

中醫養生系列(七)


冬至是立春以外,最被受到重視的節氣,又稱「冬節」、「賀冬」,約在每年12月22日左右。冬至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在南回歸線上,使得北半球白晝最短,夜晚最長。
在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日照多而白晝長是為陽,因此冬至是陰消陽長轉化的關鍵節氣,因此也被稱為「一陽節」。

古人視冬至如過年般重要,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吃湯圓慶團圓,把湯圓做成紅色與白色以寓意陰陽交泰。吃過冬至湯圓象徵著年長一歲。
小寒是一年中氣溫最低的節氣,在每年1月5日到7日之間,這時正值「三九」前後。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象徵著小寒後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需要多加禦寒保暖。

冬至到小寒期間由於天寒,最容易罹患心臟病和高血壓疾病。這類患者群往往因病情加重,造成「中風」的情況上升。因此,在寒冬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預防發作。

古人認為冬至到小寒期間是陰陽二氣自然轉化和交接的時候,也是激發身體陽氣上升的最佳時間。所以居家我們可以選擇艾灸神闕穴與黨參羊肉粥作為養生保健。

艾灸神闕穴
神闕穴就在我們肚臍的位置,古人認為是五臟六腑的根本,為任脈、沖脈循行的地方,是連接人體先天與後天的要穴。艾灸神闕穴可以益氣補陽、調和氣血,對身體非常有好處,有效提升來年健康的狀況。


艾灸神闕穴方式如下:
把艾條點著後,以肚臍為中心,熏灼肚臍周圍。注意不要燙到皮膚,有溫熱的感覺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到20分鐘。


黨參羊肉粥

中醫「本草綱目」記載羊肉「補中益氣,主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是這段寒冷期間最好的食療選擇,能補氣益血,健脾溫腎。

藥材:羊肉100克,黨參30克,黃耆15克,枸杞10克,粳米50  
       克,大棗7枚
做法:將羊肉去皮切細,再加入黨參、黃耆、枸杞、大棗,取適量

       水煮成湯汁,去渣取汁後再放入粳米熬煮成粥即成。

中醫養生系列(六)

小雪 ,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浪漫的時候,約在每年的11月21到23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240度。此時在中國大陸的黃河流域氣溫開始下降,飄下淺淺細細的雪花, 因為是初雪,雪量不大,所以叫做「小雪」。在這個時節,各處都像灑上糖霜般的雪白寧靜。自古以來,白雪帶有祥瑞的意思,所以俗話說:「小雪雪滿天,來歲必豐年」
大雪 ,在每年的12月6到8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255度。此時大陸北方地區受到冷空氣的影響,大雪紛飛,引起地面的積雪。台灣雖處於亞熱帶,但有時大陸冷氣團發威,寒流一到,依舊是冷得牙齒打顫,全身發抖。所謂「小雪小寒;大雪大寒」就是這個意思。

小雪和大雪的來臨,表示著天氣將越來越冷,由於溫度的下降,人們的活動會變得越來越少,在身體缺乏活動的狀態下,逐漸地影響了人們的健康。冬季常會出現中醫 所謂「體寒」的疾病,比如說: 疲勞倦怠、精神耗弱、腦及心血管動脈硬化、慢性腎炎、腹瀉腹痛、傷風感冒、氣喘、手腳冰冷等疾病。

如果在寒冷的冬天我們能夠掌握一些養生技巧,如注意保暖、早睡晚起等,並利用藥膳食補和穴道按摩,給身體注入一些能量,就能秉持著「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讓虛弱的身體強壯滋養起來。


1.注意身體的保暖:
   室內溫度最好保持在22度左右,平時可藉由電熱毯、熱水袋 
   讓身體保持溫暖。另外,避免「寒從腳下起」保暖最好戴一條
   圍巾,再穿一雙厚底鞋。

2.做到早睡晚起: 
   傳統養生學認為人們在冬季應該早睡晚起,有利於陽氣的潛
   藏和陰精的積蓄,對健康有益。冬季早睡晚起可避免低溫和
   冷空氣對人體侵襲而引發的呼吸系統疾病,也可以避免因為
   嚴寒刺激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3.多吃黑色食物:
   小雪、大雪時節,天氣乾冷,人體內寒氣旺盛,在這個時節最
   需要補充一些充滿能量的食物,黑色的食物就是最好的選
   擇,像是:黑木耳、黑芝麻、黑米、黑豆、黑棗等,不僅可以補
   養腎氣還可以潤肺生津,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4.按摩腎經穴道:
按照中醫四季養生的原則,冬季應以保養腎經為主。其中「太溪穴」是腎經上的原穴,所謂原穴就是指生命的原動力。每天只要堅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夠調動身體的原力,保持溫暖、藏精固氣。氣血才會上達於面,下行於足。

太溪穴

「太溪穴」的位置:

在雙足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按摩方式:

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勢,用手指按揉約30下。按揉時會有酸痛脹麻的感覺。


小雪開始是冬令進補的好時機,中醫養生講究身體有形與無形物質的「氣陰雙補」, 在此提供一道藥粥作為參考。


黨參枸杞粥
藥材:黨參15克,枸杞10克,粳米100克,冰糖少許。
做法:將黨參、枸杞洗乾淨,與粳米用小火煮10分鐘,加入冰糖

       和適量的水,熬煮成粥即成。
功效:補血健脾、填精益腎

中醫養生系列(五)

霜降 ,約在每年10月23日前後,此時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是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高山地區的氣溫會降至零度以下,空氣中的 水氣也在地面凝結成白色的結晶體,稱為霜。所謂的霜降就是指「初霜」。俗語說「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不耐寒的植物將停止生長,蕭瑟中帶著寧靜,呈現一片深秋的景象,是欣賞秋楓紅葉的好時機。
立冬,是冬季的開始,約在每年的11月7、8日之間,這時太陽位於黃經225度。

冬這個字含有「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當一年的節氣走到立冬,就進入了藏伏避寒的時刻。象徵一年即將結束,要先預作準備,在寒冬中養精蓄銳,等待明年春天再展開活力。


實用穴位保健法
從霜降到立冬的這段過渡時節,容易罹患呼吸道、心腦血管和腹瀉等消化道疾病,同時也是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復發的高峰期。大家除了要注意添衣保暖,預防感冒外,每天抽空動手按摩幾個穴道,也可以有效緩和不舒服的情況。


迎香穴(圖|溫嬪容)

1.迎香穴
位置:位於鼻翼兩側和法令紋的交界。

按摩方式:沿著鼻子兩側,慢慢搓按至眉心,上下來回持續約  
             20次,感覺發熱即可。
功效:改善過敏性鼻炎、預防感冒、流鼻水。


合谷穴(圖|溫嬪容)

2.合谷穴
位置:在雙手虎口往食指高起的肉丘處。
按摩方式:以另側的拇指,以均勻力道旋轉按壓穴道處,感覺酸 

             麻即可。
功效:改善頭面部症狀和胃腸消化道不適。


霜降節氣後,女性朋友和老年人也容易因氣血不順而出現「手腳冰冷」的毛病,每天利用時間將雙臂自然張開、合拍,或作作抬腿運動。當手腳寒冷症狀明顯時,可以將雙掌微微含住,從手肘關節朝手掌的方向輕拍,或由膝關節朝腳掌的方向輕拍,能幫助打通經脈,活絡氣血,迅速改善不適的情形。


「霜降」後是開始冬令調養的好時機,俗話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說法。飲食以保暖潤燥、健脾養胃為原則,少吃生冷堅硬的食物。可以多吃些蘋果、蜂蜜、大棗、芝麻、核桃、山藥、洋蔥、荸薺等果穀來加強腸胃道的溫暖保健。


在此提供節氣茶飲作為參考:


參耆溫陽飲
此方可以溫陽補血、改善循環,適合氣血不足、容易手腳冰冷者。
 

藥材:黨參3錢(9公克)、黃耆3錢(9公克)、當歸3錢(9公克)。
做法:將所有藥材放入保溫杯中,沖入1000c.c. 熱水,燜 5分

       鐘後待涼一點即可飲用。三餐飯後各沖泡一杯

中醫養生系列(四)

秋分 ,約在每年的9月23日前後,秋分的「分」就是「半」的意思,表示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因這時太陽到達黃經180°,直射赤道。所以古人說:「秋分者, 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以後,太陽直射點會繼續南移,氣溫會逐漸降低,所以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的說法。

寒露 ,約在每年10月8日之間。因太陽往南照射,到達黃經195度。氣溫較「白露」時更為低寒,晨起露水更多,原先地面上潔白晶瑩的露水會凝結成霜,寒意更盛,因此取名為「寒露」。


中國醫學在四時養生中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當氣候開始變冷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于內的時候,要以保養陰精為主,所以秋季養生重點在「養收」這個原則。


中醫內經認為:「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醫學上發現,每到氣候變冷的時候,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就會增加,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天氣變冷、人們的睡眠時間 增多有關。因為人體在睡眠時,血流速度會減慢,容易形成血栓。


所以在秋季涼爽之時,起居的時間也應作相對應的調整。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達,避免血栓的形成,確保健康。

另外,由於秋分過後日光照射時間減少,天氣又 漸冷;加上風起葉落,景物蕭條,容易讓人有悽涼的感覺,在臨床上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多愁善感的憂鬱心情。


可以多作登山、慢跑、散步或練太極拳、八段錦,達到動靜合一的精神調養,培養樂觀豁達的心情,以減緩秋令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
五行中肺屬金,金氣又屬燥,這個時節燥邪之氣容易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人體容易出現咽乾、喉痛、咳嗽、鼻燥、皮膚乾燥等秋燥的症狀。這段期間飲食的調養要以「滋陰潤燥」為原則。

在此提供秋季藥膳粥作為參考:


百合蓮子粥:


藥材:百合30公克、蓮子20公克、粳米100公克、冰糖適量。
做法:蓮子先煮15分鐘,再放入百合、粳米煮沸後,轉小火煮至

       粥稠,再加入適量冰糖稍燉即可。

功效:養陰潤肺,健脾和胃

中醫養生系列(三)

處暑, 約在每年的8月23日前後, 處暑的「處」是「終止」的意思。由於太陽到達黃經150°, 熱能威力逐漸減弱, 地表溫度將持續下降.....所以處暑表示「夏天的暑熱將正式結束」,雖然處暑過後天氣即將轉涼, 但因這時中午炎熱, 早晚陰涼, 晝夜溫差大的氣候更要讓人小心。

白露,約在每年9月8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165°, 因為夜晚水氣凝結在清晨時會形成許多露珠, 加上傳統五行中, 秋令屬金, 其色屬白, 所以將這個時節命名為 「白露」。


進入「白露」後,晚上就會感到一絲絲透骨的涼意, 俗語說:「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意思就是說, 處暑仍然炎熱, 每天會流汗還須用一盆水洗澡, 但過了十八天, 到了白露後, 就不要再赤身裸體, 以免著涼。

處暑時, 氣會走到「四滿穴」, 白露時氣會走到「水道穴」, 這兩穴分別屬於中醫的「腎經」和「胃經」。所以這段期間容易有腹腔和骨盆腔不舒服的症狀。加上季節轉換快速, 衣物穿著不蔽體, 又習慣吹涼飲冰下, 就會有腸胃受寒、腹瀉、腸痛、下肢抽筋、水腫、泌尿道感染的情形。


改善方法除了根據天氣變化增添衣物、晚上睡覺注意覆蓋腹部外, 還可以「按摩肚臍」作為日常保健。古人說:「臍為五臟六腑之本, 元氣歸臟之根」,按摩方法是先將雙手掌心搓熱,然後上下重疊放在肚臍週遭,按「順時針方向」繞圈揉按15下。



 
食療部分,此時建議一道處暑健康養生飲.....


山藥茯苓飲:
藥材:山藥12克、茯苓9克
做法:將所有藥材放入保溫杯中, 沖入1000c.c. 熱水, 燜 5分

       鐘後待涼一點即可飲用。三餐飯後各沖泡一杯。

功效:和胃暖中,健脾利濕

中醫養生系列(二)

大暑,約在每年7月22日附近,此時太陽輻射位於黃經120°,因為地表熱量蓄積的關係,為一年之中最熱的時期,古人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的說法。

所謂的「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依照中醫「冬病夏治」的理論,可以利用大暑前後最熱的三個庚日,作慢性、過敏性疾病及寒冷體質的調理。

立秋,約在每年在8月8日前後,太陽位於黃經135°,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溫度開始轉涼,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後每下一次雨,天氣涼快一次,因而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

大暑的時候,氣會走到京門,過了大暑之後,氣又會往陰交走(立秋走到陰交),在這兩穴之間夾雜著腹腔重要的消化器官,像是膽囊、胰臟、十二指腸、小腸、大腸等。

當天氣溫度出現劇烈變化時,如果又貪涼或是嗜吃燒烤、重口味的食物,體內環境將會無法順利協調,容易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的症狀,所以這段期間 特別要注意腸胃型的感冒或是中暑。

此時建議民眾應「多喝水、保持涼爽、提高警覺」,加上多按摩京門、陰交這兩個穴道,就可以有效地活化我們的腸胃及預防中暑。
在此提供茶飲-藿香紫蘇茶作為參考.....

藿香紫蘇茶:
 
藥材:藿香12克、紫蘇12克。
做法:將所有藥材放入保溫杯中,沖入1000c.c. 熱水,燜 5分

       鐘後待涼一點即可飲用。三餐飯後各沖泡一杯。

功效:清暑芳香、化濁去濕。

中醫養生系列(一)


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源自於易經。傳統的五術包括「山、醫、命、卜、相」利用術數系統,對宇宙時空、大自然的萬物變化,劃分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科學規律。為了幫助農事的順利運作,聰明的老祖宗利用日晷,觀察晝夜長短的變化,在曆法中建立了反應太陽運行週期的「二十四節氣」。

隨著數千年來經驗的累積,二十四節氣也提供給先民流行病學的參考依據。隨著每月節氣的轉變,大氣裡的溫度、濕度和壓力,會讓人體的抵抗力出現盛衰消長,而環境的病原體也就會蠢 蠢欲動的伺機攻擊人體。

如果我們的作息能掌握住氣候變化的規律,對增進健康將會有莫大的助益。可惜的是,進入工商社會以後,二十四節氣的重要性逐漸被人們所淡忘。在此為大家介紹由夏至到小暑,人體容易發生哪些常見疾病和預防養生的方法。
夏至約在每年6月21日前後.....

古人用日晷發現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這一天稱作「夏至」。在這個時候由於太陽的直射,輻射到地面的能量比地面向空中發散的多,氣溫會不斷的上升到最高。在傳統的陰陽理論中,夏至是陽氣生發到極點,開始收藏的節氣。

小暑約在每年的7月7日之間....

對於小暑,古人的解釋是:「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表示小暑的熱氣尚未到達極點,要到後一個節氣,大暑,才會到達全年的最高溫。

中醫認為夏季屬火,其氣走表,氣在表屬陽,而人體的背面又是陽氣最盛的地方。所以我們可以取督脈中的至陽穴作為養生大穴。至陽穴剛好位在人體橫隔膜的後方。在夏至到小暑這段期間可多按摩至陽穴以抒發人體過多的火氣,緩解氣候轉熱時,人們易感到心煩不安,疲倦乏力的現象。


夏季氣候炎熱,酷暑多雨,此時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若又貪喝清涼冷飲,濕氣更容易損傷脾胃,導致腹瀉、脹氣和腸胃疾病。因此,建議平時可以選用藥粥幫助身體恢復健康。


在此提供食療一方:清暑荷葉粥

*藥材:鮮荷葉1張、粳米100克、冰糖少許。

*做法:將荷葉洗乾淨,切成小塊,入鍋加水用小火煮10分鐘,

         去渣留汁。再將粳米洗淨到入鍋內,倒入荷葉汁,加入
         冰糖和適量水,熬煮成粥即成。

*功效:清暑祛濕、滋補五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