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9 January 2013

男性壽命比較短?! No, 延壽有秘訣


據優質健康網 (qualityhealth.com) 報導,數據顯示美國男性約比女性早5年死亡。2010年美國疾病控制和防治中心統計顯示美國婦女平均壽命大約為80.4歲,而男性則約75.4歲。











為甚麽男性短了5年壽命?美國疾病控制和防治中心列出導致男性死亡的前3大原因:

1.  26.6%死於心臟病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臨床醫學教授雷嘉多博士(Marianne Legato)表示,男性在35歲時便可能得到冠狀動脈疾病,比女性提早10年。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男性通常在65歲前死亡,所有死於心臟病的男性約四分之一的死亡年齡在46-65歲。






2.  24.5%死於癌症
肺癌和大腸癌奪走多數男性的生命。據美國男性保健網 (Men's Health Network) 的資料顯示,男性死於肺癌的人數為女性的兩倍。肺癌與其它癌症不同,只從肺部發病,不是由其它器官擴散而來。90%以上的大腸癌患者年齡在50歲以上,因此最好從50歲開始便做大腸癌檢查,以及早發現癌變息肉,在擴散前割除。

3.  6.5%死於意外傷害或事故
意外傷害是由人為疏失和環境因素造成的,醫院急診處的緊急患者多數是男性,而汽車事故是導致死亡的主因。肇事原因大多是因為手機通話、酒後開車、疲勞駕駛、氣候不佳、開車分心等等。男性的意外傷害還包括濫用非法藥物和非處方藥,不當使用居家化學藥劑如肥料導致中毒致命,以及跌傷頭頸而致命都應嚴加防範。









但是男性也不必過度擔憂,研究專家們特別針對男性提供了延長壽命的秘訣,不妨參考看看。

1.  專家建議男性應改變生活習慣。每年進行健康檢查,睡眠要充足。有一項初步研究顯示,年輕健康的男性如睡眠不足達一星期,睪丸素便會降低10-15%,而缺乏睪丸素的男性體力會下降,肌肉力量及骨骼的密度會下降。
2.  戒煙可降低肺癌的死亡風險,即使已經罹患肺癌,戒煙永遠不嫌晚。根據英國伯明翰大學的研究顯示,肺癌初期患者若能戒煙,其5年存活率是64-70%,而持續抽煙的肺癌患者是29-33%。戒煙確實能延年益壽。
3.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過去的研究指出,中年男子多做運動可大幅減少死亡風險。任何時候開始運動都不會太遲。這不僅是為了延長壽命,也是為了增加活力。
4.  為了預防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病和中風,美國心臟協會建議男性從20歲開始定期檢測膽固醇數值,每5年檢測一次。此外控制血壓便能防範心臟病、中風、勃起功能障礙、腎臟疾病等健康問題。
5.  美國心臟協會和美國癌症協會不斷呼籲,應多攝取蔬果,選擇低脂食物,減少紅肉和加工肉品。植物性飲食除了提供抗氧化物以預防各種疾病外,還能控制體重與膽固醇數值。
6.  有專家們建議男性每天堅持攝食多種對抗疾病的食物例如牡蠣、脂質魚(如三文魚)、香蕉、大豆、巴西豆、漿果類或櫻桃、橘紅色蔬菜如胡蘿蔔、全穀類和植物甾醇(plant stanols)。這些營養物質不僅有益於心臟,能促進身體各部份的循環,預防癌症與其它慢性疾病,同時還能維護免疫系統的功能,防止骨質疏鬆、肌肉無力以及對抗環境的氧化傷害。


Sunday 27 January 2013

常見的心臟病症狀

 
人類的心臟是一個構造極為靈巧的器官,它的重量雖然只佔人體重量的二百分之一,然而它卻是維持人體分秒都不可缺少的寶貝。主宰人類意志的大腦在心臟 罷工的三分鐘之內,就會發生不可收拾的損傷。

所以,心臟從人出生到死亡,就必須一輩子持續跳動。心臟病症狀的出現是由於臟動脈內壁上的膽固醇塊上,形成了血塊,而令到供應給心臟的血液嚴重減少,引致心絞痛、心肌組織產生電脈性不穩。倘若供應給心臟某部份血液完全停止時,該部份便無法得到氧氣和賴以保持正常 運作的養份,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甚至導致患者死亡。 

心臟的跳動可以將全身所需的氧氣和養分,經由血液送達全身。因此心臟是生命不可欠缺的重要幫浦,它片刻也不休息且精力充沛地運作。 

粗略地估計,心臟大約一分鐘跳70下,每天得跳十萬次以上。醫學上還未能確實心臟病的成因,但己經發現一些有關要素,包括: 

1. 膽固醇過高,患心臟疾病的機會比普通人多三倍:因為體內
    過多的膽固醇會積聚在血管內,使血管日漸狹窄,妨礙血
    液流通。 

2. 吸煙人士比普通人的機會多兩倍半:原因是香煙中的尼古
    丁或煙草化學物質會損害心臟血管,若血管出現裂痕,膽 
    固醇便會積聚起來。 

3. 血壓高,比常人的機會多兩倍半:血壓高會使到血管收縮。 

4. 糖尿病,女性患者有心臟病的機會比一般人多一倍,男性
    多百分之五十。 

5. 過分肥胖:因為肥胖引致血壓高、血脂肪過高、糖尿病,而  
    這些疾病又會誘發心臟病症狀。 

6. 生活緊張:神經緊張令心律失常、內分泌失調,影響心跳, 
    刺激心臟病發。 


上述六項因素互相連繫,如果一個人同時有上述幾項因素,他患心臟病症狀的機會就會更高。
以下有三種常見的分類 

1. 先天性心臟病 
2. 缺血性心臟病 
3. 風濕性心臟病
 

心臟病有哪些症狀? 

胸前疼痛:

胸前痛是心臟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最容易造成胸痛的原因是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即 冠狀動脈發生阻塞或硬化,以致無法輸送足夠的血液到心臟肌肉而造成的心肌缺血和疼痛。對於這種疼痛,醫學上特別稱做「心絞痛」。

一般說來,心絞痛都是突然 發生的。如果您有心絞痛的話,則當您做劇烈運動或爬樓梯時,就會突然發生這種胸痛。當您安定下來的時,症狀也跟著消失。 

呼吸困難短促:

呼吸困難或呼吸短促也是心臟病常見的症狀之一。尤其是左心室衰竭 的病人更是明顯。造成呼吸困難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心臟衰竭,無法壓出足夠的血液或無法將肺臟中的血液送回心臟而造成的。一個人如果患有心臟病的話,則他的 運動耐力必定比正常人差。他無法像正常人一般運動或登山。

雖然健康的人運動之後也會有呼吸急促的現象,但只要稍作休息即可恢復過來。然而,有心臟病的人卻 無法在短期間內恢復過來。 

心悸:
醫學上所謂的心悸是指一個人可以清楚地感覺到自己的心跳而言。通常心悸 時,心跳比較重也比較快。當一個人有充血性心臟衰竭時,在早期就會出現心悸的現象。另外有些比較神經質的人,一但面臨重大場面,總是出現心悸的現象。這種 心悸完全是因為心跳加速而產生的,和心臟病也沒有關係。總之,心跳太快、心搏過程或心律不規則會使人感到心悸。 

疲倦無力:
疲倦無力可說是心臟病患者最常抱怨的症狀了。當心臟有毛病時,輸送到 全身組織的血液量會減少許多,因此人體中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廢物─尤其是乳酸,無法完全排泄出去,於是就容易疲倦無力的症狀。換句話說,人體新陳代謝的廢物 本應經由血液排出體外,然而血液循環不好時,這些廢物就會留積體內而造成疲倦及軟弱無力等現象。 

四肢浮腫: 
當心臟無法有效地收縮時,循環全身的血液量就會減少許多。此時,流到腎臟的血液也會大大地減少,因此體內多餘的水分和鹽分無法經由腎臟而排出體外,終於造 成液體留積於體內而形成身體浮腫的現象。通常浮腫的部份以四肢較為明顯,厲害的話,則陰囊或背部也會浮腫。然而,人體的疾病中,並非只有心臟病才會出現四 肢浮腫的現象。腎臟病、營養不良或內分泌失調時也會出現這種症狀。婦女懷孕時或月經來臨前,也會因為鹽分的留積而造成四肢浮腫。 

頭暈目眩:
心臟病患者偶爾也會抱怨頭暈或目眩。主要是由於心臟收縮力量不足或心 臟節率不整,以至於輸送到腦部的血液不足而造成的。除了心臟病以外,還有許多情況也會造成頭暈目眩,譬如血壓較低的人,服用降血壓藥的人,腦血管有問題的 人以及貧血患者都會出現這種症狀。尤其是患者由臥姿或蹲姿突然改成立姿時最容易出現。

心臟病的預防 

1. 避免過度勞動或劇烈運動。 

2. 保持情緒平穩。 

3. 避免過冷或過熱的氣候,溫度太高的環境。 

4. 飲食少量多餐,少吃脂肪及太鹹的食物,切勿暴飲暴食。 

5. 勿吃產氣性食物,飯後休息片刻。 

6. 肥胖者,應少吃高卡路里及高膽固醇的食物。 

7. 多吃高纖維食物、預防便秘及消化道疾病,且減低膽固醇
    及三酸甘油脂之數值。 

8. 戒菸。 

9. 高血壓及糖尿病會使血管硬化,應定期治療,以免發生心   
    臟病。


心臟病是許多先進口家裡的頭號殺手。為了自己心臟的健康,我們應該趕快改變生活習慣,減低患 上心臟病的危機。要預防心臟病,我們可以不倚仗藥物,因為生活習慣的改變,也可以把情況扭轉。為了保持健康的心臟....我們應該戒煙、保持正常體重、運動、控 制壓力、吃得健康。當然.在一生中,我們的生活模式也會有失去平衡的時候,最重要的.是盡量避免這些不平衡的情況出現。 

牙痛要人命!!

一手撐著頭、扶著下巴,皺著眉頭一臉愁苦,一看就知道是牙啦! 

很多患者每天都有刷牙,卻還是滿口問題,其中尤以蛀牙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因細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因平日吃下食物,在口中殘渣累積在牙齒表面,而後口腔內的細菌利用殘留在口腔中的食 物殘渣生長繁殖形成所謂的「牙菌斑」,並製造出酸性物質,當酸性物質與牙齒接觸後,溶解了牙齒的鈣化成分,脫鈣腐蝕的現象就形成了蛀牙,也就是大家說的 「齲齒」。 

當蛀牙發生初期並不會有任何感覺,只是會發現吃的食物殘渣很容易卡在牙縫,之後牙齒會對冷熱產生敏感。這階段蛀牙的深度已靠近牙神經,接著會感受到牙齒吃到一些東西時會酸軟痛,不過時間不會很久,只要停止刺激就不會痛,而若每次疼痛會持續10分鐘或10分鐘以上,甚至會產生自發性的疼痛,那應已侵犯到牙髓神經了。



若再不接受治療,蛀洞將繼續擴大深入牙本質,如果細菌已侵蝕到牙髓腔,造成牙髓組織因細菌感染,便會演變為「牙髓炎」,此時已不用接觸到冷熱刺激,就會感覺疼痛,有人甚至痛到無法進食或入睡。黃仁勇進一步解釋,牙髓就是一般人俗稱的「牙神經」,牙神經被包在牙齒中腔室及根管內,是由神經、血管、結締組織構成。當牙齒出現蛀牙情況,牙髓就有可能受傷而引起難以忍受的疼痛,甚至可能演變為牙髓壞死,或更進一步的感染症狀。 


若在口腔定期檢查時發現蛀牙,在細菌還沒進入牙本質深層而造成牙髓組織壞死前,就應先將蛀洞內遭細菌侵蝕的牙齒組織清除乾淨。

治療重點要先將感染組織移除,再依據蛀牙部位的大小、深度及位置作適當的補修,最後再依功能、美觀的考量,選擇適當的材料作為填補物質。若齲蛀的牙齒上遭到細菌破壞的部分非常靠近 神經組織,必要時可先實施局部麻醉,減輕治療過程中產生的酸痛感。




因此,若細菌已侵犯到牙髓,患者就必須有接受數次治療程序的心理準備,就是常聽到的「根管治療」或「抽神經」。除了將受感染或壞死的牙髓組織全部清除外,牙髓腔還須經適當的修形,最後再以穩定的充填。 


必須先用倒刺根管針或根管銼針,將牙髓組織與牙髓腔清創,測定根管長度並進行修形與擴大,最後再使用不溶性的馬來膠針材料,充分填封原有牙髓所占的空間, 以解除牙齒疼痛及治癒根尖區的感染,避免根管再次成為細菌繁殖的溫床,達到保留牙齒的目的。但牙髓所在的根管空間十分細小,所以,牙髓內治療過程須由醫師精準測量,期間不斷擴大根管、沖洗,反覆操作相當費工。 


但若每天刷牙發現牙齦經常性流血,且已會反覆出現膿包,甚至牙齒出現鬆動、搖晃現象,那很有可能是牙周病,這時候就不只將牙結石清洗乾淨而已,而是必須有一套評估的治療計畫。


牙周病影響牙齒週圍組織,包括牙齦、齒槽骨及牙周韌帶,而細菌性牙菌斑是牙周病的禍首,治療時間也會因人而異。基本上,口腔出現牙周病情況,就不是單獨一顆牙齒的治療,而是全口完整的評估與治療,工程較大,所以,患者必須要有長期抗戰的打算。




在牙周病的治療上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基本治療階段,第二階段為手術治療階段,最後則是維持期保養階段。


基本治療階段:
 
包括做檢查、教導刷牙、洗牙結石,甚至醫師將以手操作特殊的器械,做牙根深部的清潔工作,藉以刮除牙根表面的牙結石等。將牙根表面刮乾淨後,一般需4到6 週,觀察牙周組織的恢復情況,進行牙周的整體再評估。

若第一階段結果不甚滿意或改善有限時,必要時便要進行手術治療,不過大多數的患者往往因為怕痛而不敢就醫,讓問題愈來愈嚴重。其實開始接受治療後,大多數的牙周病患者只要能夠好好刷牙,加上醫師的治療,經過基本療程過後,牙周病的問題就會有大幅度的改善。 



手術治療:
 
第二階段的手術治療,基本上多半是經過基本治療後,仍有可能因囊袋過深、牙結石堆積在牙根表面不易清創處,這時便必須考慮藉由手術治療做更深層的處理。一 般來說,手術方式分為兩大類,分別是清創手術及再生手術。清創手術是指翻開牙齦瓣後,將牙根表面清洗乾淨,必要時,針對齒槽骨做適當的修整後,將牙齦皮瓣 重新縫回即可;而在某些齒槽骨及牙周組織嚴重破壞處,可選擇使用牙周再生手術。 


維持期保養:
 
手術目的在於延長牙齒的使用壽命,一般來說,手術可達成此目的,雖可能會造成輕微的不適,長期來說,仍算是非常值得。

根本的防治之道,仍是病人應該平常就 要做好口腔健康的維護,最好不要走到這一步。而就算接受牙周病手術治療後,進入第三階段的維持保養期,如果沒有按時的保養,仍然會有極高的復發可能性,因此,每隔一段時間便須安排定期回診與保養,才能常保牙周健康。要保有一口健康的牙齒,就必須做好平日保健,「及早預防、及早發現和及早治療」絕對是口腔保健的基本原則。


生活中有些習慣很容易傷害牙齒健康,千萬要避免,影響牙齒疾病病程的生活型態因子很多,位居首位的竟然是不會或不知道何時該刷牙。患者表示不知道該如何刷牙,或刷牙次數太少等問題。

其實只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牙刷,學習正確的刷牙方法,即使不用每次都用牙膏,也能清除牙菌斑,將牙齒刷乾淨。 


另外,抽菸對牙齒和牙齦健康也是一大殺手,不但會有牙垢產生,癮君子吞雲吐霧時,忽略菸品中的尼古丁、菸焦油、一氧化碳等化學物質,都會讓白血球防禦功能下降,降低抵抗細菌侵蝕的能力,還可能導致牙周組織破壞。此外,零食、糖果等甜食中含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若沒好好的刷乾淨牙齒,非常容易形成蛀牙,為了避 免整天刷牙刷不停,建議甜食可跟著正餐一起吃,只要一吃完東西就立刻刷牙,避免口腔變成細菌孳生的溫床。

人參到底有何作用?

中國食用人參的歷史可追朔至商殷時代,考古學家即曾在出土的甲骨文上找到「參」的象形文字;而在漢代出版的《神農本草經》中則有首次記載人參藥用的文字敘述。 


時至今日,許多研究已證明人參具有許多功效,包括補氣、抗癌、提升新陳代謝、降低膽固醇等....


人參的價值大家都知道,但關於人參,你真正了解多少?怎麼吃才能保健強身?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人參,味甘、微苦、性平,歸脾、肺、心經。在傳統藥理應用上,人參主要用於虛證,如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 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等症狀,有補充元氣、增進體力、促進氣血循環、改善脾肺胃、生津解渴、安神益智等作用。 


而現代醫學研究則指出,人參含有30多種人參皂、20多種揮發油、16種以上的氨基酸、9種醣類及維生素A、B1、B2、C與礦物質鈣、鐵、鎂、鈉、鉀、 鋅、鍺、及黃酮物質、膽鹼、脂肪酸、人參火希、人參醇、人參酶等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

其中人參皂就是人參所有成分中最有效的,具有抗衰防老、抗感染、抑制 癌細胞生長、降血脂、抑制脂肪吸收、強身、增強免疫、鎮靜止痛、降血糖、保護心肌、改善血凝等多種作用,可以說人參品質的優劣,就取決於所含的人參皂濃度與種類。 


此外,礦物質中的有機鍺會誘發人體產生干擾素,加強淋巴細胞的功能,可抑制壞細胞及癌細胞的生長,達到抗菌防癌的功效;同時有機鍺還有助自由基的清除,可降低人體耗氧量、增加組織細胞供氧量,有抗衰防老、修復身體受損組織的功效,能預防貧血、冠心病、心絞痛、中風、肝硬化、肝炎、關節炎、骨質疏鬆症、膠原 病等疾病。 

常聽到人參有不同的名字,這些命名若依照產地來分的話,主要有南北韓的高麗參、中國東北的吉林參、日本生產的東洋參及美國北部與加拿大栽培的西洋參等,而其中亞洲所產的又可統稱為「人參」,西洋參則可稱為「花旗參」。 


另外,也有依照生長方式來分類,如栽培參、野生參及移山參。栽培參又稱園參,屬於人工栽培;移山參則是將幼小的野生參移植到人工栽種的參園,或將幼小的園 參移植於山野而長成;而野生參屬於人參中的極品,是指在自然環境中,靠著自然繁衍、生長的人參,由於野生參的生長環境要求高,且生長速度緩慢,現在已經很 少找到真正的野生參,價格也相對來得昂貴。 
 

由於各種人參所含有的營養成分及對症用藥,會因其生長環境與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在使用人參補身時,必須先了解自己的體質來選擇正確的人參。 

高麗參: 自古即以傳統方式栽培,並採嚴格的輪種休耕制度,讓土地可以休養生息、自然恢復養分,所以品質最佳。經研究證實,高麗參含有至少34種人參皂 ,其藥理效能深受肯定。在臨床應用上,高麗參經常用於改善一般虛弱症狀,如貧血、肝病、高血壓、糖尿病、胃潰瘍、年老體弱、反覆感冒、腹瀉、哮喘等。 


吉林參:
東北三寶中,人參就是其中之一。但因為過度開發,長白山的野生人參愈來愈少見,價格也就愈來愈高;取而代之的是以人工栽培為主的人參。中國產參的省分除了吉林省外,遼東、黑龍江等東北部省分及河北、湖北、雲南、四川也都是產參的地區,但由於中國未針對人參訂定管制標準,因此,中國產的人參品質優劣落差大。 


東洋參:
日本所產的人參即稱為東洋參,溫補性較弱。 


西洋參:
與中國一樣都有種植參和野生參兩種,但野生參也已不多見。市售的西洋參大多採機器種槙與採收,並大量施肥以增加產量,所以西洋參的食療效果與東方人參也有 異。研究證實,西洋參含有至少17種人參皂 ,其中有提神醒腦及鎮靜效果尤佳的人參二醇(Rb1),因此有失眠、體質虛熱、情緒煩躁等症狀的患者,可考慮食用西洋參。 


因為加工過程的不同,人參又可分為鮮參(山參)、白參、紅參及糖參,其中鮮參的成品有全鬚生曬參、生曬參、皮尾參及白乾參,紅參成品有東洋紅參、紅參、韓國紅參、邊條參(即石柱參),糖參的成品則有糖參及白人參。 

鮮參:
將新鮮人參刷洗後以硫磺薰黑再曬乾製成的灰黃色人參就是生曬參,若有完整的鬚根及根莖者為全鬚生曬參。生曬參性平,主補氣、生津,適用氣虛且津液不足的人,如口乾舌燥、便祕症狀者。


白參:
以4∼6年生、未經曬乾過程的水參為原料,將之剝皮並自然曬乾後,會呈現微白的黃色,因此稱為白參。性平和,但功效較弱,適合做一般強身健體的保養藥材之用。 


紅參:
是將水參熱蒸烘乾至含水量低於40%,使外觀呈現黃褐色的硬化人參,較適合長期保存。紅參性溫,適合失血過多的患者、年老體弱的老者調養之用。 


糖參:
外表呈現淡白色的圓柱體或紡錘狀,經常帶有糖樣結晶,味道先甜後苦,糖分含量少者稱為白人參,糖分多者為糖參。


一株完整的人參總共包含三部分:由上到下分別是蘆頭、參身與參鬚。 


蘆頭:主要當作解熱、解嘔吐的藥材。


參身:氣虛型的人可將參身當作藥材或食材補身之用。


參鬚:較常用於涼補,可以熱水沖泡或燉煮
                                      補品。

參鬚功效同人參,只是補力較人參微弱,但功效仍備受肯定。至於整顆人參、人參切片、人參粉純粹只是加工方法不同,依個人使用上方便選用即可。直接吃、泡茶喝、燉補品吃都有不錯的效果。 


以傳統中醫藥觀點來看,如就亞洲生產的人參及西洋參來比較,兩者皆屬於補氣中藥,只是人參性溫,適合用於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而西洋 參性涼,建議用於補氣養陰、清火生津、鎮靜抗疲勞。因此,就體質上區分,若體質偏寒、容易昏昏欲睡的人,宜用人參;體質虛熱、煩躁失眠者,宜用西洋參。 


人參位居中國四大補品(人參、鹿茸、燕窩、魚翅)之首位,作為藥材或食補皆有療效,因此深受歡迎。不過,人參雖然是補藥,但若使用不妥,也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所以食用人參之前,應先了解正確食用方式。 


1. 由量少逐漸量多,每天只宜10-15克。不論是人參茶、人參
    糖、人參花粉等各式產品,都要適量食用,才不會產副作用。 


2. 不宜與萊菔子(白蘿蔔子)、五靈脂、皂莢一起合用,否則會減
    低藥效。 


3. 煎人參不宜用鐵鍋、鋁鍋,而應使用砂鍋或搪瓷鍋。 


4. 吃人參後,避免喝酒、咖啡或茶等刺激性飲料。 


5. 吃人參後,避免再吃辛辣食物。


6. 正在服用抗精神病藥;激素治療期間;接受抗凝血劑、強心
    劑、鎮靜劑或類固醇等藥物治療;急性冠狀動脈血栓或有出
    血症狀,皆不適宜服用。 


7. 避免睡前食用人參,以免因人參提神作用,導致無法入睡。 


8. 為避免生產時出血太多,第三期孕婦(7-9個月)不建議食
    用。 


9. 發燒、便祕、急性腹瀉等實熱證的患者,不宜食用。 


人參因含有油,而有的還有浸糖(糖參),極容易生蟲、受潮而變質,因此必須乾燥保存。切忌使用塑膠袋收納,建議將人參放在密封罐內,並收藏在通風、乾燥、 陰涼的位置,也可在罐內置入乾燥劑,加強防潮效果。夏季時更要注意防潮,定期將人參拿出來檢查及日曬,並將曬乾的人參收藏在密封罐內,再收到冰箱冷藏室保存。 



挑選人參可從其「色」、「香」、「味」著手。 


色:
通常挑選沒有加工過的人參,應選擇身長、枝大、蘆(根莖)長、體靈(似人形)、皮細、堅實、漿氣充足、無破損者為佳。若枝瘦小、蘆短、皮紋粗、內心發黑或空心者,則品質較差。好的西洋參,則以條勻、色白、起粉、質硬、體輕、表面細紋橫密集且呈環狀者為優。另外,質地建議以「較堅硬」並「較老」者為優選。一 般來說,野生參愈陳年愈好,但高麗參卻應挑選4-6年生的,超過6年的高麗參品質就會開始走下坡。


香:
只要是品質好的人參,都應帶有香郁的氣味。西洋參亦會略帶香氣,不應該有受潮的黴味或泥土味。 


味:
人參含在口中時,應能解除口乾的狀況,迅速生津;而放入口中咀嚼時,先微苦後甘甜的口感,且以回味濃者為佳。




南北韓的人參因品種相近,外觀上的差異性小,特色是蘆頭長,主根成實,體型美觀,每一株人參主根都控制在5釐米以上,並有2-3個支根。在參體的部分,體實質重,不易折斷,無空洞和裂隙,斷面平坦,一般會有1-3支參腿,皮細緻,油潤有光澤,顏色常見紅棕色至深紅棕。但兩者在口味上,就有明顯的差異。 


北韓高麗參依照標準作業篩選出新鮮完整的6年根高麗人參為原料,採用傳統且費工費時的高溫、低壓長時間的「12蒸參法」,人參含水量控制在11%,不填充增色增味劑,耐嚼耐煮,具有特異香氣,當用熱水沖泡至第4、5回時,顏色愈顯金黃色。先乾後苦的口感,男女老幼皆適宜。 


而南韓高麗參因在製成過程中會加入特有的配方調製,所以第1回沖泡的味道與色澤都比較重,也比較燥熱;但從第2回後味道就會開始變淡,到第4回後人參口感淡薄,較沒有像北韓高麗參如此的耐沖泡。

Friday 25 January 2013

男到中年才做運動 - 為時未晚





Michaëlsson的工作小組對接近200050歲男性進行研究,並在他們50707782歲時再次收集數據。針對他們的運動量、體重、血壓、膽固醇含量、吸煙習慣、和飲酒量進行研究調查,並在調整了其它生活方式因素後,研究人員發現50歲時運動量最高的男性平均壽命延長了約2.3年,而運動量中等的男性平均壽命則延長了1.1年。60歲時才增加運動量到較高水平,與50歲時開始持續大量運動至60歲的死亡風險幾乎相同!換句話說,增加運動永不嫌遲,尤其是中年男子。由此推斷,亦即是說越早做運動越有益。



研究人員也發現,久坐的男性最容易在劇烈運動期間死亡,而那些運動量最高的男士在此期間的死亡率最低。Prevention Research Center at Yal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主任David L. Katz也肯定運動的相對益處。Katz表示,當習慣久坐的中年男性開始多做運動鍛練後,他們可獲得的益處,不比終身鍛練的男性所獲得的益處差。這也是一個清楚的信息:開始運動從不太遲。
運動對中年女性的效果是否相同還不清楚。Michaëlsson表示,嚴格的說,目前研究的結論還不能推斷到女性身上。但從生物學上性別不應造成太大差異。

直至現在,仍有一半的中年男性不進行運動鍛練。研究人員建議應盡早開始定期做運動,不僅是為了增加壽命,也是為了增加活力。如果你還未開始,以上的研究顯示,『遲做好過無做』。


該份研究報告發表在三月六日的British Medical Journal《英國醫學雜誌》網絡版上。

Monday 7 January 2013

肩關節夾擊症候群(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肩關節夾擊症候群(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肩關節夾擊症候群(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簡稱SIS)是肩關節疼痛最常見的原因。 

SIS是藉由一系列臨床發現(症狀、理學檢查、影像學檢查等)來做確診,並不單指特定構造的損害,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棘上肌受損。

一般而言,手術治療僅考慮在年輕病患且日常生活需要使用大量肩部活動者或經三個月保守治療仍無法達到疼痛緩解者進行,其餘大多數病患則以非手術治療方式為主,如復健物理治療、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物治療及局部注射等。


鎖骨與肩峰下方,喙突及肩胛骨上方有一小空間,是棘上肌及其他組織所通過的空間,所謂的肩關節夾擊症候群(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以下簡稱SIS)就是發生在此。
 

夾擊症的典型症狀為痛弧(painful arc),角度介於60-120度,也就是說在60-120度之間的外展動作會產生疼痛,過了這個範圍就不會引發疼痛,所以患者通常是抱怨在手外展舉高時會痛。

(一)流行病學及危險因子:
由於目前各方對肩關節夾擊症候群的定義歧異,因此在流行病統計數字上並沒有定論。

SIS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為長時間從事外展高舉手過肩的運動或工作者;與其他肩關節疾病一樣,隨年齡增加發生此症候群的比率較高。在從事手高舉過頭的運動員身上最常發生SIS,如:游泳、棒壘球、網球、舉重、高爾夫球、排球及體操選手等;另外高舉過頭的工作如:畫家、倉儲員、機械維修工等也是好發族群。

其他的危險因子包含:

(1) 肩盂肱骨關節(glenohumeral joint)不穩定。
(2) 肩胛骨不穩定及運動不良(dyskinesis) 
(3) 上肢肌群缺乏彈性。 
(4) 肩峰解剖結構異常。
(5) 肩峰鎖骨關節(acromioclavicular jointAC joint)病變。

(二)病生理機轉:
SIS症候群最早是由Charles Neer1972年時所發表,包含了以下三個時期:

(1)   Stage 1: 組織水腫及出血(病患年齡小於25)
(2)   Stage 2: 組織纖維化及肌腱炎(病患年齡介於25~40歲間,
                     目前稱做肌腱病變tendinopathy)
(3)   Stage 3: 旋轉肌撕裂,二頭肌肌腱斷裂,以及骨頭變化(
                     患年齡大於40)
 
造成此類疾病的機轉主要是鄰近的構造(包含:旋轉肌群、肩峰下滑液囊subacromial bursa、其他軟組織如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等)受到肱骨頭、肩峰鎖骨關節、或是鳥喙突肩峰弓coracoacromial arch的壓迫所造成

造成機轉可分成外源性因子(extrinsic factors)及內源性因子(intrinsic factors)
外源性因子:分成primary secondary impingement

Primary impingement:

(1) 肩峰結構異常:肩峰前段三分之一及肩峰下的結構的相關連
     性也是造成SIS的原因之一;肩峰又可依斜角不同分成以下
     三種類別Type I- FlatType II- CurvedType III- Hooked
     其中第三型的肩峰斜角最大,容易導致其下空間狹窄造成壓
     迫病變。
 
(2) 肩峰鎖骨關節的骨刺病變(osteophytic change)
     此種骨刺變化容易造成其下軟組織的壓迫及機械性刺激。

(3) 其他primary impingement如鳥喙突肩峰韌(coracoacromial      lig.)lateral band造成壓迫、運動員常見的posterior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詳述如後)等。

Secondary impingement:
包含肩盂肱骨關節(glenohumeral joint)不穩定、神經學病變以及粘連性關節炎等因子。

內源性因子:

(1) 肱骨頭過度移位:穩定肩盂肱骨關節(glenohumeral joint)
     肌肉無力會造成肱骨頭過度向上移位,進而壓迫到肩峰下滑
     液囊、旋轉肌肌腱造成傷害。

(2) 退化性病變(degenerative tendinopathy):由重複性的micro       trauma後修復不足所造成。

(3) 局部性缺血(hypovascularity):發生在棘上肌腱與肱骨接合       處近端10~15mm處,也是退化性病變最常發生的地方。
從事投擲動作之運動員容易造成一類獨特之夾擊症候群稱做posterior SIS,主要的機轉是運動員從事肩膀外旋、伸展、及外展動作時造成上、後側盂唇(labrum)及旋轉肌腱受到夾擊;合併前述之機轉更容易讓運動員造成傷害,尤其是當運動動作中有cocking phase(棒球投手投球前手臂向後向外伸展的動作時最容易造成傷害。

(三)鑑別診斷、臨床表現、理學檢查:
SIS 造成的疼痛主要是由局部構造受到傷害所引發的,詳細的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可以鑑別出受損的結構及決定後續的治療。
鑑別診斷包含旋轉肌腱撕裂及粘連性關節炎adhesive capsulitis。旋轉肌腱撕裂通常會合併疼痛及肌肉無力,且會有positive drop arm sign(手臂作內旋及外展90°的動作,病患無法維持外展動作)及肩部外旋無力之現象;粘連性關節炎之病患通常會有肩部受傷的病史及肩盂肱骨關節活動性受限之現象。
SIS之臨床表現主要以疼痛來表現,尤其在做手外展舉過頭的動作時容易引發;疼痛的位置分布在三角肌區域或是手臂外側,且病患常會有夜間疼痛或姿勢性疼痛現象。

投球運動員所發生的SIS則會有肩部僵硬及困難、延長暖身時間的現象;疼痛通常發生在cocking phase晚期或是acceleration phase早期,疼痛位置通常在疾病早期較不易描述,但主要分布在後肩部。

SIS之理學檢查十分具敏感性,Neer’s impingement test(手臂向前上舉至90°以上時會疼痛,代表棘上肌受到肩峰及肱骨大結節的壓迫)Hawkins-Kennedy impingement tests(手臂向前彎曲90°作內旋動作時引發疼痛,代表棘上肌受到鳥喙突鎖骨韌帶壓迫)大約有75%90%的敏感性

SIS完整的理學檢查應該包括: 

(1) 完整的頸部及上肩部檢察。 
(2) 檢視病患是否有肌肉萎縮或是型態異常。 
(3) 評估關節活動度(包含痛弧painful arch評估) 
(4) 旋轉肌群強度測試(包含drop arm testexternal rotation 
     strength test) 
(5) 特殊檢查(Neer’s and Hawkins-Kennedy test) 
(6) 肌肉骨骼超音波檢察(在病床邊即可執行)

患有單純SIS之病患會有以下之理學發現: 

(1) 頸部及上肩部檢查無異常。 
(2) 肩峰下及後肩部位有局部疼痛。 
(3) 關節活動度(ROM, range of motion)受限(痛弧角度約在外
     展60°~120°) 
(4) 特殊檢查時可再度引發疼痛。 
(5) 後肩之肌群有萎縮現象(常見於長期之夾擊病患) 
(6) 肩部之肌力大多維持正常(長期之夾擊病患除外)

另外在投球運動員所發生的SIS會有以下之理學發現: 
(1) 兩側肩部肌肉發展不均。 
(2) 後側旋轉肌局部疼痛。
(3) 患側之外旋活動度增加,內旋活動度相對減少。
(4) 肩盂肱骨關節鬆動(向前移位)
(5) positive posterior impingement sign(病患仰躺做外展90°、
     伸展110°、最大之外旋動作時會引發疼痛)

(四)影像學檢查: 

X光檢查(包含shoulder AP+lateral viewscapular Y view):通常不做為SIS之第一線影像檢查,除非有以下之狀況:
(1) 經保守治療無效。
(2) 用來評估肩峰的各種型態。
(3) 評估肩峰鎖骨關節。 
(4) 評估韌帶鈣化現象。 
(5) 進行肩峰下或肩盂肱骨關節注射前之解剖學評估。

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musculoskeletal ultrasound)

超音波為病床邊可執行之準確影像學工具,可以針對表淺韌帶及肌肉病變、滑囊炎做出即時動態檢察;但此項檢查之靈敏性與操作者之熟練度相關。

磁振照影(MRI)
診斷SIS或旋轉肌病變之gold standard,通常在以下情況下必須安排此項檢查: 
(1) 經保守治療後症狀及功能未進步者。
(2) 初步評估後未能確診者。 
(3) 懷疑有旋轉肌或盂唇撕裂者。

MRI可診斷以下異常包含:肩峰下結構的發炎、棘上肌腱或肩峰下滑囊壓迫、肩峰鎖骨關節病理變化、或是肩峰之結構異常;MRI也常用來評估運動員受傷後是否可再從事該項運動;MRI arthrography(關節內注射gadolinium顯影)可用來評估盂唇病變、旋轉肌深部異常、或是旋轉肌部分撕裂。

(五)治療:
藉由臨床症狀及理學檢查診斷SIS後,可由疾病嚴重程度分成手術治療及保守治療兩大類:

手術治療:
當懷疑病患有旋轉肌撕裂(部分或全部)、盂唇撕裂、或是粘連性關節炎,或經保守復健治療3個月以上無效者須由手術來治療;手術方式包含旋轉肌或盂唇局部清創術、肩峰整型術、旋轉肌腱修補術等;慢性間關節夾擊進行手術治療主要是減輕病患疼痛,而不是著重在功能性之顯著恢復。

保守治療(依病程急性程度及復健進展分成15):大部分SIS之病患可藉由適當的物理治療達到有效緩解,因此在考慮手術治療前必須先安排完整的復健治療;據研究,Neer Stage IISIS病患藉由手術或物理治療的結果並沒有差異性,證實物理治療之重要性;復健治療的重點包含range of motion exercisesglenohumeral joint mobilizationstrengthening exercises(旋轉肌、肩胛骨肌群、及核心肌群)biomechanical training(針對投擲、重覆性動作做訓練),詳述如下:

Phase 1(acute phase):
(1) 冷療(cryotherapy):可減少急性發炎及水腫,有輕微止痛作
                                  用。
(2) 休息:避免任何加劇症狀之活動,如overhead activities
(3) NSAIDs:急性期一般給予短期(7~10)之非類固醇類消炎
                   藥。
(4) Modalities:經皮電刺激(TENS)
(5) 可逐漸開始恢復關節活動度(active-assisted ROM),避免上肢肌肉萎縮(Submaximal isometric strengthening exercises)

Phase 2(Subacute Phase):
當病患達到以下標準可開始進入phase 2 training-疼痛/症狀緩解、ROM/肌肉功能增加、僅在肩膀外展有painful arc

(1) ROM:開始進行屈曲及外展之動作,同時可進展至外展時合
               併外旋及內旋動作;可開始進行capsular stretching
(2) Modalities:可使用冷療及超音波離子導入(ultrasound 
                       phonophoresis)降低局部發炎及消腫。
(3) Strengthening exercises:
進行等長肌肉強化運動(isometric exercises)scapulothoracic strengthening exercises

Phase 3(Intermediate Strengthening Phase):
當病患達到以下標準可開始進入phase 3 training-疼痛/症狀更加緩解、正常之active-assisted ROM、及肌肉強度增加。

(1) ROM:進行積極、全方位的active-assisted ROM
(2) Strengthening exercises:開始進行等張強化運動(isotonic dumbbell program)、鋸肌群運動(serratus exercise)、手臂旋轉器肌耐力訓練(arm-ergometer endurance training)

Phase 4(Dynamic Advanced Strengthening Phase):當病患達到以下標準可開始進入phase 4 training-恢復完整且無疼痛之ROM、肌力恢復至健側70%以上。

Phase 5(Return to Activity Phase):當病患達到以下標準可開始進入phase 5 training-恢復完整且無疼痛之ROM、合格的等速運動測試結果、以及臨床檢查評估。
 
在病患完成phase1-5的訓練後,應安排一系列維持性運動(Maintenance Exercise Program):延展運動、等張運動、theratubing exercisesphase II之投球訓練(針對投手做訓練)
 
其他治療:
(1) 肩峰下關節注射(Subacromial Injection):可作為鑑別診斷及治療用途,使用lidocaine 或類固醇進行肩峰下及肩峰鎖骨關節注射;主要用來短暫性緩解疼痛,以增加病患復健之順應性。

(2) Scapular Taping:當病患有肩胛骨活動不良或異常活動時,可用貼布協助改善肩胛骨肱骨及肩胛骨胸壁關節的生物力學,以改善症狀。

(六)結論:
藉由完整的復健計畫,大多數病患都可恢復到受傷之前的正常關節活動度,並可從事該項運動及回復原本工作;但若忽視急性SIS的症狀而進展到慢性SIS,容易產生粘連性關節炎之併發症,常需手術治療;因此對於肩關節夾擊症候群的病患,復健在其治療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