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1 March 2014

港大研究發現瑜伽可提升早期思覺失調患者認知能力

思覺失調可以引致多方面的功能衰退,包括記憶力及注意力的認知功能退化。現有藥物治療雖然可有效控制思覺失調的幻覺及妄想等症狀,但在治療其他功能衰退方面作用並不顯著,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表現均大受影響。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最新研究發現,瑜伽運動可有效改善早期思覺失調患者的記憶力、專注力及抑鬱情緒等臨床症狀,突破藥物治療限制。

負責領導研究的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教授及系主任陳友凱教授指出:「這是全球首項將瑜伽應用於早期思覺失調患者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瑜伽運動能夠補足藥物在治療認知功能退化方面的不足。」

研究自20107月開始招募參加者,並將他們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在現有的藥物治療基礎上加上12周的瑜伽運動作干預治療,另外一組則維持現有的藥物治療。在參與研究前後,所有參加者均會接受有關認知功能、臨床症狀的評估測試以及腦部磁力共振掃描。


最後共有60名患者完成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在12周的干預治療後,瑜伽組患者的長期及短期記憶力、注意力和行動協調能力均有明顯改善,同時臨床症狀及抑鬱情緒均有好轉。腦部掃描的數據顯示,瑜伽組患者的腦部與動作及感覺有關的大腦中樞結構(腦部中央後回,post-central gyrus)皮層增厚,另外與左右腦信息交流有關的中樞結構(胼胝體,corpus callosum)的體積亦增加,即患者的動作及感覺會變得更為靈敏,同時接收及處理資訊的能力亦會提高。


Tuesday, 4 March 2014

瑜珈運動傷害的預防與治療

這些年來,瑜珈成了全球健康的新風潮。人們除了從瑜珈當中得到放鬆、健康之外,更把這種學習當成了時髦追求,2001年美國《時代》雜誌更以瑜珈作封面,報導瑜珈的真實面貌,將瑜珈推上了前所未見的高潮。

醫學界也給了瑜珈正面的評價。美國《內分泌學會》期刊報導,在做五十分鐘的瑜珈鍛鍊後,可以有效降低體內的壓力荷爾蒙,美國《風濕關節醫學雜誌》也指出瑜珈訓練有助於手骨關節炎患者消除疼痛緊繃;復健及骨科醫師亦推崇瑜珈有改善慢性疼痛的能力。然而不當的學習亦造成了許多運動傷害,而造成的原因我們必須了解並預防之:

1. 老師的素質不一。有些老師只是天生柔軟,很快的就能學到高難度動作但並沒有完整的瑜珈理論訓練,做的好不一定教的好自然沒有能力教導學生避免運動傷害。

2. 熱身不足。學生來自四,在各種狀況後進到教室,肌肉較為緊張,應先教導收攝心神,再做足各關節的暖身才

3. 動作沒還原。瑜珈是講求平衡與和諧的,有前就有後,有左就有右的緩和動作,如後仰的「駱駝式」會使臀大肌、二頭肌縮短,若不作平衡,縮短的肌肉難以立即復原,又如後翻的「鋤式」會壓迫喉部及大動、靜脈,頸椎過份彎曲,有些人做完後,人也喘不過氣來了。

4. 求好心切。有的人在學習中有太多的比較心,看別人能做到什麼動作,就非練到不可,甚至要求老師幫忙壓迫以達到拉筋效果,但是愈想求好,肌肉愈緊就更容易受傷了。其實好的老師在必要上為學生調整是不需用力的,外表上是在推學生,事實上只是導引一個力量的方向而已,有時硬壓反而造成反效果。

拉傷及扭傷是運動傷害中最常見的,瑜珈也不例外。拉傷是肌肉受到過度伸展,或突然扭曲而造成,如前彎時過度彈震,易造成腰椎軟骨被推出,肌肉來不及延展出去就縮回來,易造成拉傷;扭傷則是關節附近的韌帶及組織,突然受到扭曲或拉扯所造成,這在許多扭轉的動作中亦常發生。復健治療在此時就能提供很好的服務,在門診中可以提供各種物理治療工具、藥物,或是配合針灸,按摩等手法,不論各種新舊、輕重的瑜珈運動傷害,均可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瑜珈並不只是做做體位法,練習高難度動作,而是一種綜合的學習,帶領人們從身體通向心靈的修鍊。想要學習的好必須放鬆自在,慎選老師,重視暖身動作,重視平衡及呼吸、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而一旦產生了運動傷害,就必須徵詢專業醫師意見,積極地復健治療,以免演變成慢性的疾病而難以收拾。

Wednesday, 19 February 2014

吃與健康 吃與體重

幾乎一半的美國人都在節食 -- 這並不奇怪,因為2/3的美國人都體重偏高或肥胖。美國人總是不放心卡路裡。比如說,麥當勞就公布了其食品所含的熱量。由於大家都想減肥,很容易相信飲食方面各種各樣的說法,甚至是那些不正確的信息。

最大的誤區也許在於,只要能減肥,吃什麼都無所謂。但實際上吃什麼是有所謂的。苗條和健康完全不是一回事。過重也未必和疾病或過早死亡有關。但不管苗條還是肥胖,你吃的東西能影響你可能患的疾病,有些節食食譜可能有助於減肥,但長期而言則可能會危害你的健康。

今年早些時候廣為報導的一項研究結果稱,提倡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阿特金斯飲食法 -- 指通過多吃含有蛋白質的食物、同時少吃碳水化合物食品來減肥)也許能讓人更快地減肥。這可能讓很多人覺得吃肉和黃油就可以讓人身材苗條,從而保持健康。

非盈利性機構預防醫學研究所(Preventive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e)已經進行了35年的研究。在研究中觀察到,以吃植物食品為主的患者,比如食用黑豆香辣素什錦、全麥通心粉以及烤蔬菜,其病情都會好轉,甚至連嚴重的冠狀動脈疾病也不例外。同時,他們進行適度鍛練,用各種技巧為自己減壓並參加互助小組。這項研究的生活方式也改善了他們的血液循環並顯著減少了他們的炎症。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慢性炎症是引發心臟病和多種癌症的根本原因。同時發現,這種做法在短短三個月內改變了500多個基因表達。它一邊「啟動」對抗疾病的基因,一邊「關閉」促進乳腺癌、前列腺癌、炎症和氧化應激的基因。

這種生活方式還會使端粒酶活性增加。端粒酶能延長端粒,後者處於染色體末端,人們認為端粒控制著壽命的長短。(該研究是與伊麗莎白.布萊克本 [Elizabeth Blackburn]博士合作完成的。布萊克本博士與卡羅爾.格雷德[Carol Greider]和傑克.紹斯塔克[Jack Szostak]因發現端粒酶而共同獲得了2009年諾貝爾獎)。端粒越長,壽命也許會越長。

在隨機對照試驗中,發現以這種方式生活的患者一年後體重平均下降了24磅(約合10.9公斤),5年後的體重仍比原來少12磅(約合5.44公斤)。在任何年齡,患者越嚴格遵循這種生活方式,他們在檢測的各方面的改善就越明顯。

健康飲食並非低碳水化合物或低脂。最佳飲食方法是少食用不健康的碳水化合物(糖和其他精製碳水化合物)、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紅肉和加工食品。

吃什麼和不吃什麼同樣重要。飲食要富含有利於健康的碳水化合物,如水果、蔬菜、全穀類食品、豆類、天然豆製品、非精製加工食品和鮭魚等魚類。這些食品含有大量能提高健康水平的物質,而且對您有益的食物也有益於地球。

卡路裡確實也很重要。脂肪所含熱量遠高於其他食品,因此如果你少吃脂肪,你就可以少攝入熱量,而無需少吃食物。此外,人們很容易從糖等精製碳水化合物中攝入過多熱量,原因是它們的纖維含量很低,即使吃很多也不會有飽腹感。人體對糖的吸收很快,並會因此反復大量分泌胰島素,這將加重2型糖尿病並加快熱量轉化為體內脂肪的速度。

有些話能說到人們的心坎兒裡,千萬別小覷了這些話的威力 -- 比如說什麼奶酪漢堡和bacon對人有好處。人們對阿特金斯飲食法趨之若鶩,部分原因就在於正如上述研究所顯示的那樣,這種方法能產生較高的代謝率。但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能提高代謝率是因為它給身體帶來了負荷。能提高代謝率並不意味著對身體有好處。 安非他命也能加快新陳代謝和熱量消耗速度,這就是為什麼有人用它來減肥,至少是暫時減輕體重。但它會對身體產生壓力,從而在長遠來看有害健康。

在研究中,採用阿特金斯飲食法的患者的CRPC-反應蛋白)水平提高了一倍以上。這種蛋白是檢測慢性炎症的一個指標,他們的關鍵壓力激素 -- 皮質醇的水平也顯著上升。這兩種物質都會增大患心臟病或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最近,《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發表了一個大型研究成果,經過對43396名瑞典女性長達16年的研究,報告得出結論認為「低碳水化合物和高蛋白質飲食……與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大有關聯。」《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刊登的一篇重要文章對研究數據的分析表明,即使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不會增加傳統的心臟風險因素,如血壓或膽固醇的水平,這種飲食法 也會促進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生。脂肪含量低而非精製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飲食引發的冠狀動脈阻塞數量最少,而阿特金斯飲食法造成的冠狀動脈阻塞最多。

哈佛(Harvard)發起的「健康專業人員追蹤研究」覆蓋了超過3.7萬名男性,而「護士健康研究」覆蓋了逾8.3萬名女性。這兩項研究的多年追 蹤結果表明,作為阿特金斯飲食法的主要食品,加工和未加工紅肉的攝取和過早死亡風險的增大以及心血管疾病、癌症和2型糖尿病發病率的上升有關。

美國每年的醫療保健費用為2.8萬億美元,其中約75%用於治療慢性疾病,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往往可以逆轉或從源頭預防這些慢性疾病。如果投入資金和精力來幫助人們更好地選擇食物和鍛練方法,就可以提高健康水平、降低醫療保健開銷。舉例來說,聯邦醫療保險現在支付參加研究項目患者的費用,以期逆轉他們心臟病的進程。目前兩黨分歧越發嚴重,有些共和黨人希望將聯邦醫療保險私有化或予以取消,有些民主黨人則只想簡單地增加稅收或擴大赤字,而沒有考慮到飲食和生活方式的選擇會如此深遠地影響醫療支出。在這兩個極端之間,這種方法能提供另外一種選擇。

這種生活方式可以幫助你遠離肥胖,同時還可以提高你的健康水平而不是對你的身體造成損害。


Tuesday, 4 February 2014

視力保健守則 輕鬆擁有好「視野」

好視力可以讓人知覺世界各種形、色和景觀,但美國的一項調卻顯示:多數的人都忽視了眼部保健的重要,也因此而導致許多難以挽回的視力問題。

美國驗光學會 (American Optometric Association) 的調指出,全美有81%的人配戴眼鏡或隱形眼鏡,但其中卻有5分之1的人並未依照建議2年做一次檢。而未配戴眼鏡者的情況更糟,有5分之3的人超過兩年未做視力檢

美國驗光學會發言人柯利.畢比 (Kerry Beebe) 表示:「大多時候我們聽到的是:我沒有任何問題,我的眼睛一點都不痛,我也看得很清楚。但他們不知道有許多眼睛疾病在早期可以治療的階段是沒有任何徵兆的。」

例如,對於因青光眼而導致失明的人來,在患者發覺眼睛不對勁時,就已喪失許多視力。但如果早一點發現問題,就可以採取許多治療的方法;且眼科醫師僅需透過簡單的測試,便可能發現許多其他的問題。

舊金山加州大學眼科醫學系臨床副教授安德魯.艾衛齊(Dr. Andrew Iwach)表示:「眼睛的構造很獨特。它是在我們身體上唯一可以直接看到靜脈、動脈和神經的地方。我們可以真正地看到眼睛的背面和視神經,因此也可以讓我們知道是否可能有其他的系統疾病正在發生。」

因此即使不覺得視力有什麼問題,成人也應至少每2年檢一次眼睛。孩童在6個月大、3和上小學一年級前都應做視力檢,此後也應每兩年檢一次。

然而,美國仍有80%的孩童在一時都還沒有做第一次的視力檢。畢比表示:「父母多因孩子不曾抱怨而猜測孩子視力沒問題,但孩子並沒有經驗基礎去比較他們所應該看到的樣子,因此他們也無法出事情的不對勁。」

多數的人都因為工作過於忙碌而忽視了視力模糊的現象。在出現視力減退或眼睛疲勞酸痛時,都只會單純的認為只是勞累的現象。然而,醫師對此提出嚴重的警告,因為這很可能是許多嚴重病症,如視網膜剝離、白障或乾眼症的前兆,還可能是糖尿病所引發的血糖異常現象。而這些病症都很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對視力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因此出現視力模糊的現象時,千萬別再以為只是太疲倦而不予理會,應適時的就醫檢才能確保眼睛健康。

美國視力及營養專家史都華.理察 (Stuart Richer) 表示:實驗證實多食對視力有幫助的食物可以減緩視力喪失的速度。甚至有些案例在提供額外營養後,視力能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 

以下是營養專家所提供有助視力的食物:
  • 葉黃素及玉米黃質:具有不同顏色的蔬菜及水果。如深綠的花椰菜、菠菜、玉米、豌豆等。
  • 適量的脂肪酸:富含脂肪的魚類,如鮪魚、鮭魚,及全穀類、雞肉或蛋。
  • 維他命C:如柳橙、葡萄柚、草莓、木瓜或蕃茄。
  • 維他命E:植物油及胡桃、地瓜、葵花子等。

眼睛是靈魂之窗,艾衛齊:「我們充分享受著視力所帶給我們的好處。眼睛並不需要很多保養,但若我們無法提供最起碼的定期保養,便可能導致後來的視力損傷。」愛護自己的雙眼是一輩子的事,要定期追蹤、細心的呵護才能確保眼睛的健康,擁有良好的視力。




Saturday, 1 February 2014

中醫養生系列(八)

大寒,約在每年的1月20日左右,此時太陽位於黃經300°,在中國大部分地區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期。雖然寒冷卻讓人充滿期待,因為過完這個節氣就是立春了,俗話說:「最喜大寒無雨雪,太平冬盡賀春來」。

大寒也位於農曆12月16日準備吃尾牙的日子,豐盛的饗宴加上驚喜的禮物,大家祝福來年有新的氣象和好彩頭。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15°,約為每年2月4日前後。立春表示著春天的開始,以立春作為起始點一直到立夏這段期間,都被稱為春天。古代以農立國,所以立春是一整年最重要的日子,古代天子和百官要迎春,平民百姓則要整修農具,準備下田播種,期待萬物萌發有個豐收的一年。

大寒到立春期間,年終尾牙各種交際應酬邀約又不斷,加上過節的氣氛容易放鬆心情大啖美食,年後的肥胖問題就容易發 生。平時喜歡大魚大肉,飲食過量、脹氣、胃痛、腹瀉等腸胃問題的朋友,更要小心火鍋、年糕與油膩年菜帶來的負擔。除了控制飲食,避免暴飲暴食外,中藥裡的山楂、陳皮和厚朴,沖泡後當溫開水飲用,也有助於消除脹氣和去油解膩。


在此提供茶飲——陳皮山楂茶作為參考:
陳皮山楂茶
陳皮芳香醒脾,降逆止嘔,可以增進腸胃的運作,減少胃腸脹氣;厚朴行氣燥濕,改善腸胃環境;山楂善於消除油膩及肉食積滯,是治療消化不良的聖品。

材料:陳皮9克、厚朴9克、山楂6克。
作法:將所有藥材放入紗布包綁緊,投入1000c.c.水中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熬約30分鐘,放涼後即可食用。三餐飯後各一杯。
注意:多吃山楂容易有飢餓感,宜酌量食用。

Thursday, 23 January 2014

過年吃甚麼? 怎樣吃?

中國人過大年閤家團聚,吃團年飯,品美食是最重要的一環。營養和健康專家,如果我們想有健康身體,過年期間保持體重,抵禦疾病和享受健康生活,就向世界上最健康的國家學習。不同的食物、烹飪方法和生活方式,可以解釋為甚麼一些文化背景的人,會比較苗條、健康和長壽。

美國之音報道,健身專家哈里.帕斯特納克周遊世界幾年之後,瞭解到許多有關世界上最健康國家飲食和生活方式的知識。:「我認為,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健康的國民。他們的壽命最長,肥胖、心臟病和糖尿病的發病率最低。」

而日本人吃甚麼,怎麼吃,明了他們為甚麼最健康:「在日本,每一餐飯都像是一件藝術品。食物美觀、美味、簡單。他們是世界上魚類、大豆、海藻和綠茶的最大消費人群。他們吃到八分飽時,會停下來。過10分鐘,再決定要不要繼續吃。大多數時候,他們會覺得飽了,不再繼續吃下去。」

另外韓國也被列在前10名,名單中還有以色列、瑞典和法國,以及兩個地中海國家希臘和意大利。帕斯特納克:「意大利食物非常健康。從扁豆到鷹嘴豆,香醋以及少量的自制麵食。午餐吃得最多,而不是晚餐。他們星期天會大吃一頓,不是每天如此。他們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天晚餐之後,全家人一起散步。」

心臟科醫生裡德.柯林斯,他經常向病人推薦地中海飲食:「地中海飲食包括豐富的蔬菜、水果、全穀類、瘦肉和家禽,以及含有豐富 Omega-3 脂肪的魚類。從他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方式中,可以看出他們在體力活動和攝取熱量之間取得了一種平衡。」

柯林斯有心臟病烹飪專家的稱號。他,他的醫學和烹飪專長,使他能幫助病人瞭解哪種烹飪方式是錯誤的,會使他們的飲食不健康。

柯林斯:「他們的第一個錯誤就是使用不健康的食材,不注意食物的性質。第二是烹飪方法不對,也就是過度烹飪,又煮,又炸,要把食物烹飪成深色,要烤焦。這種烹飪方式破壞了食物裡重要的維生素。」

《抗癌,新的生活方式》一書的作者戴維.瑟文施賴伯醫生,我們在飲食和烹調方式上稍作改變,都會對健康有好處。

:「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婦女每星期吃三次菇類食品能使罹患乳腺癌的風險降低百分之50。每星期喝三次、每次三杯綠茶,也能罹患乳腺癌的風險降低百分之50。如果兩樣都做,罹患乳腺癌的風險能降低百分之89。這些數字令人驚訝,因為你不過是吃了菇類和喝了綠茶而已。有些香料像郁金根、麝香草、迷迭香、牛至、零陵香、薄荷等等,也能使癌症風險降低,使癌症患者的病情不致惡化。」


《保持最健康的聰明做法》一書的作者凱麗.特拉弗醫生也同意這個法。她,有關世界上最健康的飲食的知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容易得到,它能幫助我們對抗最危險的敵人 - 肥胖:「我們已經知道,肥胖不僅僅是我們身體能量的儲存。實際上,每一個脂肪細胞至少分泌出100種以上的化學元素。這些化學元素會導致癌腫、衰老、癡呆、關節炎和心臟病。因此,肥胖對健康的影響非常大,它不僅僅是影響外觀而已。」

營養和健康專家,瞭解選擇食物的重要性,同時向世界上最健康的國家學習一點知識,就能使我們活得更健康。

Wednesday, 15 January 2014

太極拳的鬆

講到太極拳必講到鬆,從練太極拳之日起,便開始了鬆的練習。可以太極拳的練習,由始至終貫穿的都是一個鬆字
老前輩常:鬆鬆鬆,出真功!便是此意也。鬆仿佛就是蓋房子用的磚頭,離開了磚頭房子肯定蓋不成。可見,鬆對於太極拳來有多麼的重要。

可是,就是一個鬆字竟難倒了多少天下英雄。生活之中,什麼都講鬆,行走坐臥、工作學習都講鬆,你不鬆連握個筆都握不好,你不鬆連睡覺都睡不著,那是因為你精神緊了。平常人話久了,聲音會嘶啞,可是播音員不會,因為他的嗓子懂鬆勁。平常人跑1000米都累,可是馬拉鬆運動員能跑幾十公里,那也是他會鬆。各行各業都講鬆,只是鬆的要求不同,鬆的部位不同。

所以,鬆的層次有高有低,有的是肌肉緊了,有的是意識緊了。在師兄弟面前,你以為你鬆了。一到老師面前,你又不知不覺緊了起來,控也控制不住。那是因為老師比你鬆,他用功夫一壓你,你就情不自禁地緊了起來。那是你意識緊了,你沒鬆透,連意識緊了都不行。

可見,鬆的程度是很有講究的,鬆的要求是相當高的。我的老師就常:鬆,是武術家一生之所求

面對肌肉發達力量型的對手時,哪怕是散手,只要你不會被他的力量給逼硬了,你就有機會把他放出去,或是用透勁打傷他。怕就怕你還沒真正鬆透,對方力量實在太大了,他一逼,你就僵硬了,那時你就完了,肯定要輸。許多人練太極拳還沒有鬆到家的時候就去和人比手,一緊張用的就不是太極拳,變成跟人扳力氣了,你平時練的就是去僵存柔,肌肉力已經逐漸小了,一扳力氣用的就是肌肉力,那你等於是用己所短攻人所長去了,你著了別人的道,那你肯定輸。所以,這就是要看你鬆的程度到哪了。不管別人如何逼你,掄拳頭也好,耍刀子也好,你身上都不硬,那你才至少能立於不敗之地。

我的老師:只有鬆透了,身上的勁道才能逐漸上層次

我問老師,身上的勁道是如何個換法。老師:換勁的過程是從僵勁到柔勁,然後由柔勁到輕勁,再由輕勁到虛靈勁,虛靈至極則成虛無

家拳講“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見真意”,就是指人的功夫練至虛無至極時,身上在受襲時突然表現出來的一種自然反應。受襲者安然無恙,襲擊者卻被震飛了。這對不是吹的,我們平時仔細觀察一下,在許多動物身上就能找到答案。

講到這個感覺,我在生活當中就曾經有過很深刻的體會。有一次,我去菜市場買鯰魚,看見池子裏放了十幾條鯰魚,但池子裏沒水,鯰魚也是一動不動的,我便擔心魚是死的,便伸手去摸。這不摸還不打緊,一摸之下那魚“”的一聲了個老高,把我嚇了個一大跳,感覺手上象觸電一樣,心裏直打激靈。後來老師跟我:人的功夫鬆到虛無至極的時候,就會出現這種現象。不是招也不是法,就是的一下,連化帶打都是它。如果你和人搭手時,身上把把都是這種勁道,那誰也受不了你。前輩們之所以要順應天性順應自然,其實就是要學動物身上這種勁,因為動物身上這種勁都是天生就有的,它們不用練一出世就有了。

可是這種勁不是告訴你你就能練的,關鍵在於一個鬆字,怎麼鬆呢?不是誰都鬆得了,那要看各家的練法如何,學生悟性如何,下的苦功有多少。

所以:鬆,是武術家一生之所求。鬆的程度到了,你的層次才會上來。這還真不是會練幾套拳,會講多少空理論就能解決的。它必須扎扎實實的落在根節上,才能練出來的,至少是有希望的。





Ref: http://www.taijiacademy.com/trad/divert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