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6 June 2013

狹窄性肌腱滑膜炎


 「狄奎凡氏症」(De Quervain’s disease),正式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通常稱為「媽媽手」。主要是因為大拇指重複做外展及伸展或持續抓握物體,使得位於手腕橈側(拇指側)的支持帶出現增厚,壓迫到其下方的外展拇長 肌(abductor pollicis longus) 及伸拇短肌(extensor pollicis brevis)的肌腱和滑膜,產生發炎、腫脹甚至沾黏的現象。

正常的手部功能需要靠平滑與幾乎沒有磨擦力的肌腱的滑動。肌腱滑膜的發炎,特別是在肌腱改變方向之處便會造成肌腱鞘的狹窄而影響到肌腱的功能。

患此症的病人會出現疼痛及關節活動受限的情況。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可能侵犯到屈曲或伸直之肌腱,可以單獨或合併發生,板機指與媽媽手只是其中較常見的兩種。
其發生的原因包括急性受傷、因從事工作或運動反覆輕微之創傷、腫瘤、感染發炎、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或代謝性的障礙。治療的原則包括停止或改變過度使用肌腱之活動,使用抗發炎藥物及骨科手術治療。

板機指通常是由於屈曲腱鞘的第一個環狀帶狹窄所造成的。 它會造成手指疼痛及近位指節間關節之伸直困難。若發生在拇指則造成拇指指節關節伸直困難,如果強力將指頭拉直或屈曲則會產生劇痛。以手觸摸可以發現在掌面掌指關節之近端處會有壓痛點,有些病患會發現在屈曲肌腱之第一及第二環狀帶之內有反應性腫脹或腱鞘囊腫,有時很硬像是指骨突起。由於肌腱之正常滑動之功能受阻故會有卡住的情形,有的病人必須用另一手才能將卡住的肌腱拉直,拉直到一定程度便會突然放鬆,其情形類似手槍之板機故名板機指。

板機指最常發生在50歲以上之健康婦女。3分之2的病人會合併其他之狹窄性肌腱滑膜炎,有時也會同時有兩、三指發生。百分之25會兩隻手同時發生。

先天性板機指則是嬰兒最常見的屈指肌腱攣縮症的一種。拇指板機指有時會遺傳且通常比其它指之板機指還常見,一歲之後在再行手術並不會造成功能障礙。一歲之前大約有百分之30的先天性板機指會自然好起來,若太早手術便有可能多此一舉。

媽媽手則是指大拇指靠近手腕側邊的伸拇短肌腱與拇指外展長肌腱之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其特點是在橈骨突處腫脹疼痛,且常會向上延伸到前臂,向下延伸到拇指。 手腕及手的扭擰的動作、拇指的反覆伸直或屈曲都會使疼痛加劇。

如何診斷媽媽手:
媽媽手的診斷主要依詳細的病史及理學檢查,典型的理學檢查為Finkelstein’s test,即將大拇指作內收及向尺側(小指側)屈曲時,會引起疼痛症狀。至於軟組織超音波檢查,可進一步評估發炎水腫的情形,X光或其他影像檢查則有助於排除其他疾病。

常見與媽媽手出現類似症狀的疾病有:
(一)大拇指手腕關節之退化性關節炎
(二)手腕舟狀骨狀骨病變
(三)腕隧道症候群
(四)頸部神經壓迫


如何治療媽媽手? 
在急性發作時,必須讓手作適當的休息,減少進一步的傷害。臨床上可使用特製的輔具(經由職能治療師依病人本身的手型而塑造),一方面將手腕及大拇指固定於最自然的位置,一方面又不會影響其餘四指活動。

口服抗發炎藥物有止痛消腫的效果,加上適當的物理治療,更可讓病程縮短。


物理治療包括: 
局部熱療、電療、超音波治療及局部等。如果以上效果不明顯,則可考慮局部注射抗發炎藥物,慢性發作時,少數病人需要手術治療。

如何預防媽媽手復發: 
1. 無論單手或雙手抱嬰兒時,儘量讓五指拼攏,手掌、手腕成
    水平狀,平均分攤嬰兒的重量,可避免嬰兒重量只由虎口及
    大拇指承受。
2. 哺育母乳時,注意不要過度使用拇指,或持續太久。
3. 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必須避免拇指長時間、經常重覆的動
    作。
4. 工作時,避免不當用力。
5. 疼痛症狀消失後,可配合正確的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



總之,媽媽手與板機指都是因肌腱滑膜使用不當或過度引起發炎所造成的,預防它的發生總比治療重要,萬一患了此症,若有正確之認識也不難治癒。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