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7 October 2011

胸廓出口綜合症(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胸廓出口綜合症 (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這個病症名稱聽起來十分陌生,好像什麼奇難雜症似的,相信一般人也很少聽過這個病症,即使是醫療人員們亦經常把這個病症診斷為頸脊椎退化症、手管道綜合症、肩週炎,抑或網球肘等等。

什麼是胸廓出口症候群?

簡單來說,供應上肢的神經與血管都必須經過胸廓部位才會進入上肢。胸廓出口指胸膛上部,由第一條肋骨、鎖骨、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後斜角肌、肩胛骨、胸小肌所包圍的地方。胸廓出口埋藏著臂神經叢和鎖骨下動脈,當這些血管及神經組織受到長時間或間歇性壓迫時,就會連帶引起神經與血管的症狀,常見如:頸、肩、手臂酸、麻、痛、手部冰冷、感覺沉重等。患者可能會描述:「我覺得我的手在睡覺,感覺似乎不是我自己的手,老是得常常甩甩手來叫醒它!」少部分有嚴重壓迫血管的患者,上肢可能會變白或變紫。

造成胸廓壓迫的原因:

如先天性的第七節頸椎結構異常、組織纖維化等。早先TOS被視為外科問題,但後來發現先天異常而造成症狀的比例其實相當少,反倒是損傷後結痂組織生成、肌肉過度緊繃、頸肩部位長期姿勢不良等造成胸廓管道狹小,使得緊繃的肌肉如同橡皮筋一般夾住臂神經叢(brachial plexus)造成鎖骨下動、靜脈不適的情況佔絕大多數,以保守性治療的效果都相當不錯,僅少數需要以手術治療。

好發族群:

所有年齡層從20歲到70歲都有發生機率,不過以20-45歲的青壯年族群佔8成最多,其中女性發病率比男性高4倍之多,體質瘦弱,頸長及有寒背傾向的中年女性較易患有胸廓出口綜合症。

最常見的患者包括:

交通意外中受到馬鞭式創傷的患者、經常需要舉手工作的人(畫家、老師、修車技工、油漆工等)、需要抬手過頭的運動員(棒球、游泳、排球、網球選手等)或經常久坐的電腦族。這些族群因為急性受傷或慢性重複性傷害的關係,大多有著頸肩部位肌肉過於僵硬的問題。另外骨架較為瘦小的女性,由於天生鎖骨與肋骨之間的空間較小,更容易因為肩頸肌肉緊繃而產生症狀,這些人士都是高危一群!

症狀:

分佈於頸、肩、上臂及手部的痠麻痛與感覺異常。主要症狀是鎖骨下方胸部肌肉的刺麻感。有些人在低頭下探時,會發現胸廓處有肌肉收縮,並有觸電般的麻痛感,有些人只要一轉頭會感受到這種情況。
本病症狀和頸椎長骨刺後壓迫神經出現的疼痛情況很像,因此需要和頸椎神經症候群做鑑別診斷。
  • 壓迫到臂叢神經,會出現上肢痲痺,刺痛,麻木,針刺感或冷熱感覺異常、手掌麻脹感。
  • 壓到鎖骨下動脈,會見手掌蒼白,缺氧,寒冷及缺血的現象。
  • 壓到鎖骨下靜脈,會見手掌暗藍而水腫。
  • 壓到交感神經時,手部遇冷變白,手部下垂時表面血管會不正常地膨脹,手掌變成深紫紅色。
常見的壓迫疼痛點
  1. 第一肋骨頸的上緣與鎖骨根部後下緣之間 (Costoclavicular space) 稱為肋鎖空間症候群 (Costoclavicurlar syndrome)
  2. 症狀發生於前斜角肌與中間斜角肌之間與第一肋骨上緣所形成的三角形空間 (Scalene space)稱為前斜角肌症候群 (Anterior scalene syndrome)
  3. 症狀發生於喙突與胸小肌接點之間( Pectoralis minor space),稱為過度外展症狀或胸小肌症候群(Hyperabduction syndrome or Pectoralis minor syndrome)

病因:
  • 先天異常或頸部肋骨畸形、胸部第一肋骨錯位、異常增厚的肌肉、斜角肌毛病、或纖維化的束帶所致。
  • 頸脊椎異常:因長期頸椎及肩膀姿勢不良,長期手臂懸空無支撐工作,導致前鋸肌肥厚。
  • 姿勢不良:長期開車或搭車姿勢不良、提重物或兩臂出力勞動、從事電腦或文書工作坐姿不正確,座椅高度與弧度不當,未能提供頸、肩及肘部足夠支持等,導致前鋸肌腫脹發炎。
治療方法:
  1. 藥物治療:在疼痛發生的初期,醫生常給予類固醇或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並肌肉鬆弛劑,協助舒   緩疼痛。
  2. 物理治療(Physiotherapy):以短波、熱敷、牽引、磁場治療、電刺激、向量干擾波等。這些治療可放鬆肌肉,減輕局部神經壓迫的徵狀。
  3. 整骨治療(Osteopathic Treatment) 治療軟組織及關節以舒緩痛楚、增加關節活動幅度、減少或消除軟組織炎症及改善功能
  4. 整脊治療(Chiropractic Treatment) 利用槓桿力學的方法,在無痛、自然而巧妙手法之下,將受壓迫的脊椎神經矯正歸位,迅速恢復相對應的軀體、內臟器官之血液循環以消除症狀
  5. 肌筋膜鬆弛療法 (Myo Fascial Release) 是一種用手輕觸軟組織的手法技術,有助緩解緊束的筋膜
  6. 姿位鬆弛治療法 (Positional Release Techniques) 減少疼痛和增加肌肉力量。
  7. 運動治療:強化和和肌肉的運動,例如強化下斜角肌、鬆弛胸大肌、前鋸肌以降低疼痛並增加功能。
  8. 治療太極-抱球導引太極(Healing Tai Chi)抱球導引太極功是一種極具開創性的運動。『引體』的部分完全建立在太極拳的基礎理論上,把太極拳中的肢體運動方法,做有系統的整理,並編排設計出適合現代一般大眾的招式。至於「導氣」的部分,則以呼吸吐納為主軸,再加上丹田的內轉,運動、抽提,以達到身體內部臟腑充分按摩,疏通體內氣血。『導氣』與『引體』二者結合融於肢體的運動之中,發揮治療的作用
  9. 治療瑜伽(Healing Yoga) 結合物理治療、姿勢糾正療法、整脊療法、整骨療法、中、西醫學理論及傳統瑜伽體位法,加以改良後發展出來的現代瑜伽。主要針對患有慢性痛症、脊椎及關節有問題的人士而設計的一套練習,以預防和治療不同病症。



營養補充品:優質的維他命B1B6B12 配方鎂及鈣


對於因職業或長期姿勢不良的患者來說,除了接受以上所介紹的治療外;亦需調整日常的生活習慣,再配合有規律適當的運動是最重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