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馬鞭式創傷?
馬鞭式創傷常見的原因通常是因為汽車遭後方車輛追撞等交通事故,雖然安全帶能阻止人體向前衝,但是突然的作用力讓頭部仍會猛然向前擺動,然後再迅速向後彈,造成頸部肌肉和韌帶過度伸展;馬鞭式創傷的原因也可能是運動傷害,或是雲霄飛車等娛樂設施突然改變方向,讓脖子受到撞擊或震動所造成。
症狀:
|
除了頸部疼痛和僵硬外,可能也會覺得頭部、胸部、手臂和肩膀等肌肉疼痛;馬鞭式創傷引起的疼痛可能會先減輕,然後幾天或幾個星期後又再次發作,有些患者表示,這種疼痛會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內不斷復發,所以疼痛有變化或不斷復發時必須告知醫師。
出現以下的症狀時也必須告知醫師:
· 頸部僵硬Neck stiffness
· 頸部肌肉與韌帶拉扭傷
· 頭痛與頭暈
· 吞嚥或咀嚼困難
· 頸部異常感覺
· 肩痛或上肢痛
· 背痛
· 疼痛擴散至手臂、肩膀或胸部。
· 手臂或腿感覺無力、發麻或刺痛。
· 有腸胃或膀胱疾病。
其他的症狀還包括:頭暈、耳鳴、視力障礙,身體疲累、記憶力減退、睡眠困擾和憂鬱症。
從解剖位置來看,頸椎的構造相當複雜,除了骨骼,關節之外,還有脊髓、神經、脊椎動脈等穿梭其中;此外,還有肌腱、韌帶、以及多達2、30條肌肉層層疊疊、互相影響。
在正常的情況下,位於頸椎關節間的椎間盤會如避震器般吸收頸部活動時所產生的壓力,保護頸椎而不受傷害。但是,如果遇到過度使力或是外力太大時,尤其是讓頸部無法控制地如抽鞭般甩動,就可能立即對頸部造成肌肉拉傷、韌帶鬆脫、骨骼破裂、關節移位、神經壓迫,甚至脊髓損傷等等,危險性不可小覷。
|
診斷方法:
然而,除了肌肉拉傷外,其餘的頸部傷害多可透過X光或電腦斷層掃描找出問題、對症治療。反而,由於頸部肌肉數目較多,且深深淺淺、錯綜複雜,因此很難透過任何檢查找出是那一條肌肉受傷、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往往增加了治療上的困難度。
而且,儘管只是肌肉拉傷,根據臨床統計,半數的傷者在車禍後的半年至兩年半的期間,會有所謂「車禍後頸部疼痛症候群」,也就是斷斷續續出現頸部僵硬、疼痛,甚至不能動的情況,尤其是遇到天氣變化、疲累、壓力大時,症狀更為嚴重,容易影響正常工作及生活。
因此,當頸部受傷時,不論傷勢輕微與否,均應立即固定患部,儘速就醫,並在即性期過後,接受適當的物理治療。如此一來,不但可以減緩疼痛,還可以降低車禍後頸部疼痛症候群、頸椎關節變形或磨損等種種後遺症的發生。
可能會有的併發症包括反射性疼痛(頭疼、手臂痛)、視力問題、眩暈、吞嚥困難、憂鬱症、焦慮症、椎間盤突出增加神經根疼痛、原有潛在的骨性關節炎出現症狀。
馬鞭式創傷的治療方法:
- 非手術治療:如創傷沒有傷及韌帶或骨骼,沒有影響頸椎脊柱的穩定性,沒有傷及神經,治療方法便較為簡單,主要是用頸托扶持、承托受傷的頸椎脊椎;冰敷來緩解痛楚。
- 藥物治療:在疼痛發生的初期,醫生常給予類固醇或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並肌肉鬆弛劑,協助舒緩疼痛。
- 物理治療(Physiotherapy):4-8週後,病人需開始進行復健,方式包括熱療與按摩或並運動治療等,復健的目的在於放鬆肌肉、增強前頸部與後頸部肌肉和肩胛間肌肉活動,以降低疼痛,並增加功能。同時也會給予患者配戴2-3週的頸套。
- 整骨治療(Osteopathic Treatment) :治療軟組織及關節以舒緩痛楚、增加關節活動幅度、減少或消除軟組織炎症及改善功能。
- 整脊治療(Chiropractic Treatment) :利用槓桿力學的方法,在無痛、自然而巧妙手法之下,將受壓迫的脊椎神經矯正歸位,迅速恢復相對應的軀體、內臟器官之血液循環以消除症狀。
- 肌筋膜鬆弛療法 (Myo Fascial Release) :是一種用手輕觸軟組織的手法技術,有助緩解緊束的筋膜。
- 手術治療:有時,在車禍剛發生時,椎間盤纖維環可能已有嚴重斷裂、但因為沒有完全斷裂並導致髓核立即突出,因此車禍時的放射線檢查,可能還無法判斷椎間盤的受損狀況。通常在患者經過物理治療6-8週,而疼痛症狀沒有緩解反而惡化時,患 者就需要作進一步的放射科檢查,已確認是否有脊椎軟骨的受傷(如椎間盤突出),如確實發生,則可能需要施行椎間盤減壓術來改善神經的疼痛。
預防方法:
預防馬鞭式創傷的關鍵,在於在車輛被撞擊時,盡量減少驅幹與頸部之間前後移動的差距。汽車座位設計可考慮這種因素,以減低頸椎受傷的程度。按照美國高速公 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標準,每位乘坐人士的臀部與頭墊頂端的距離,最少應有29.5吋;頭與頭墊之間的距離,應少於2吋。目前僅有少量的汽車設計能符合這方 面的要求,因此,汽車的座位應注意加裝頭部保護裝置。汽車座位設計上應回應上述的要求,讓座位不會在後撞效應下向後滑動,導致頭墊遠離司 機或乘客的頭部。座位的物料不應太硬,讓乘坐人士能在遇到後撞時能下沉於座位之內,減少頭部與頭墊保護裝置之間的距離。頭墊的頂端最少應與乘坐人士的耳朵 水平相若或稍高(即頭頂以下約3.5吋的位置) ,以確保對頭部的乘托。此外,司機及乘客應經常把背部貼緊座位,頭部擱在頭墊之上,好讓發生任何後撞效應時,能減少頭與頭墊之間的距離;司機駕駛軚盤時應盡量保持雙肘畢直,把身體靠緊座背。
預防馬鞭式創傷的關鍵,在於在車輛被撞擊時,盡量減少驅幹與頸部之間前後移動的差距。汽車座位設計可考慮這種因素,以減低頸椎受傷的程度。按照美國高速公 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標準,每位乘坐人士的臀部與頭墊頂端的距離,最少應有29.5吋;頭與頭墊之間的距離,應少於2吋。目前僅有少量的汽車設計能符合這方 面的要求,因此,汽車的座位應注意加裝頭部保護裝置。汽車座位設計上應回應上述的要求,讓座位不會在後撞效應下向後滑動,導致頭墊遠離司 機或乘客的頭部。座位的物料不應太硬,讓乘坐人士能在遇到後撞時能下沉於座位之內,減少頭部與頭墊保護裝置之間的距離。頭墊的頂端最少應與乘坐人士的耳朵 水平相若或稍高(即頭頂以下約3.5吋的位置) ,以確保對頭部的乘托。此外,司機及乘客應經常把背部貼緊座位,頭部擱在頭墊之上,好讓發生任何後撞效應時,能減少頭與頭墊之間的距離;司機駕駛軚盤時應盡量保持雙肘畢直,把身體靠緊座背。
總的來說,雖然患者需要數星期以至數個月才可消失,「馬鞭式創傷」的康復機會是樂觀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