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免疫系統為避免攻擊自己,在 T 細胞與 B 細胞成熟的過程中,會產生 “自體耐受性”,而對自身的細胞不啟動免疫反應。而自體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e disease) 是一種人體自己的免疫系統,將自身健康的細胞作為侵略者,然後反覆地攻擊它們的一種疾病。
免疫系統簡介
人體的保護系統可分為三道防線,第一道由皮膚及各式各樣的上皮細胞組成,可對外界致病源做出物理性隔離;第二道由巨噬細胞、嗜中性白血球、單核球、自然殺 手細胞所組成,此類為非特異性免疫反應;而第三道則由特異性免疫系統來接手,如 T 細胞、B 細胞,由這些細胞產生一系列的抗體來與病原體的抗原結合,使其活動力降低或讓其他的免疫細胞來攻擊它們。
特異性免疫系統,對目標抗原保有記憶,而自體免疫是屬於特異性免疫的疾病,所以會反覆地攻擊自身。
自體免疫性疾病的分類
自體免疫性疾病,可能會影響身體的任何部分,依其攻擊的標的可分為兩類:
1. 器官特異性自體免疫疾病 (organ-specific autoimmune
disease):
自體抗體將單一器官或腺體的特定目標抗原作為攻擊標的,所以只有單一器官或腺體的功能會被自體抗體刺激或抑制,產生發炎反應,進而引發 病變。這類型的疾病主要有:愛迪森氏症 (Addison’s Disease)、自體免疫性貧血症 (Autoimmune anemia)、古德巴斯德症候群 (Goodpasture’s syndrome)、橋本氏甲狀腺炎 (Hashimoto’s thyroiditis)、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葛雷夫氏症 (Grave’s disease)、重症肌無力 (myasthenia gravis)、自體免疫性肝炎 (autoimmune hepatitis) 等。
2. 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 (Systemic autoimmune disease):
作用於大範圍全身性的目標抗原,引起全身性組織傷害,導致多重器官與組織產生發炎性疾病。
這類型的疾病有:
全身紅斑性狼瘡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類風濕性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格修連氏症候群 (Sjogren’s syndrome)
多發性硬化症 (Multiple sclerosis)
僵直性脊椎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 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表徵就是發炎反應,可引起紅腫、發熱、疼痛與腫脹。而其發病症狀取決於自體免疫攻擊身體的那一部分,如:當其攻擊全身關節,如類風濕關節 炎,可能會有關節疼痛、僵硬、變形、喪失功能等;若它影響到甲狀腺,如葛雷夫氏症和甲狀腺炎,可能會導致疲勞、體重增加、肌肉酸痛等症狀;若它攻擊皮膚, 如多發性硬化症、全身紅斑性狼瘡,則會引起皮疹、水皰及顏色的變化。
許多自體免疫性疾病,並不會侷限於身體的某個部位,例如,紅斑性狼瘡會影響皮膚、關 節、腎臟、心臟、神經、血管或更多地方。因此若有不明原因的發燒、掉髮、口腔潰瘍、關節痛、關節僵硬、背痛、肌無力、皮疹、蛋白尿、血尿、紫斑、血液循環 不良、眼乾、口乾等,兩三種以上症狀同時存在時,建議找風濕免疫科診察。
自體免疫性疾病的成因
以目前的研究來看,單一原因不足以導致病徵出現,多種基因類型、體內狀況和隨機環境風險因子之間的互動,才有可能觸發疾病。
自體免疫性疾病的高危險群為:
- 免疫系統失調: B 淋巴細胞 (一種白細胞) 異常,並產生異常抗體,攻擊自身細胞
- 遺傳:在一等親中有自體免疫性疾病者,其血中出現自體免疫抗體的陽性率會提高,在某些特定因子刺激下,就容易造成免疫系統失控的情況
- 環境:尤其以病毒感染被認為是最可能的原因;此外,藥物、輻射、抽菸、環境毒物所造成的損害亦可能誘發此類疾病
- 荷爾蒙:許多自體免疫性疾病在婦女中比較常見。動物實驗發現雌性素(動情激素)可加強抗 DNA 抗體之形成,並增加腎臟病變之嚴重性。一般使用含動情激素之避孕藥,亦可能使紅斑性狼瘡惡化。
自體免疫性疾病的種類繁多,實驗室檢查的內容也非常廣泛,大多數的診斷方法如下:
- 病史及臨床表徵
- 血液學檢測:是否有貧血、白血球、淋巴球異常等現象,CRP (C反應蛋白) 是否升高,可知是否有感染或發炎反應正在進行
- 免疫學檢測:自體抗體檢測,如抗核抗體 (anti-nuclear antibody,ANA);免疫複合物 (immune complex, IC) 檢測,如類風濕性因子 (rheumatoid factor, RF);免疫反應檢測等
- ADM自體免疫抗體檢驗晶片:目前還在試驗中
自體免疫性疾病的治療
傳統上治療自體免疫性疾病,主要的藥物有消炎止痛藥、類固醇、免疫調節劑、免疫抑制劑等。
- 非類固醇抗炎藥物:主要用於治療骨骼肌肉症狀,輕度的漿膜炎,及體質症狀如發燒等。此類藥物的副作用則包含腸胃道出血、腎功能異常等。
- 免疫抑制藥物:常用的有 azathioprine、chlorambucil、cyclophosphamide、cyclosporine、mycophenolate 和 methotrexate。然而,這些藥物也會削弱人體抵抗外來侵入者的能力,包括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以及癌細胞。
- 皮質類固醇類:如口服 prednisone,可舒緩發炎反應以及抑制免疫系統。長期使用會有許多副作用。
隨著免疫學、分子生物及基因工程的進步,科學家設計了多種以生物製劑為主的免疫標靶療法,可如導彈般精確地瞄準異常的免疫分子,而這些標靶療法可分為四大類:
1. 抗細胞激素療法 (anti-cytokine therapy)
2. 抗 B 細胞療法 (B cell depletion therapy)
3. 抗 T 細胞療法 (T cell depletion therapy)
4. 免疫耐受性誘導療法 (tolerance induction therapy)
但目前這幾類藥物最大的限制都是非常昂貴,而前兩類健保只有條件式給付給嚴重的頑固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後兩類則還在進行大規模臨床試驗。
如何預防自體免疫性疾病
- 如果有自體免疫疾病家族史,要特別注意避免觸發。如有必要,也可抽血檢測有沒有特定基因、抗體
- 正常作息、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睡眠
- 注意血壓、血脂、血糖及適當減重
- 戒菸:目前已有研究顯示,抽菸會增加罹患全身性紅斑狼瘡的風險
- 攝取深海魚油:研究發現,飲食中 Omega-3 含量過低加上 Omega-6 含量偏高,造就了現代人的發炎體質,增加罹患自體免疫性疾病的機率;也有研究指出,補充Omega-3 脂肪酸可以降低發炎反應,減輕跟類風濕關節炎有關的疼痛和僵硬。Omega-3脂肪酸主要來源有鯷魚、藍魚、鯡魚、青花魚、鮭魚 (野生鮭魚比養殖的含更多 Omega-3)、沙丁魚、鱘魚、灰鱒魚、和鮪魚等;Omega-6 脂肪酸主要來自玉米油、大豆油及紅肉。
- 足夠的維他命 D:研究發現,體內有比較多維他命 D 的人,比較不會有第一型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症等自體免疫疾病。除了常在戶外活動,讓皮膚自行合成維他命 D 外,魚肝油、含高油脂的魚 (如野生鮭魚、鮪魚或鯖魚)、和海洋動物的肝臟等,也是獲取維他命 D 的來源。
- 少油、少熱量:高油、高熱量的飲食法,會讓體內的發炎物質較多,容易誘發自體免疫疾病。
- 不亂吃會改變免疫力的藥物、食品
- 舒解壓力:壓力確實會誘發自體免疫疾病,對已發病的人來說,壓力荷爾蒙也會惡化發炎反應,加重病情。
- 盡量避免接觸環境汙染物及重金屬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