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9 September 2011

網球肘(Tennis Elbow)




網球肘不一定只有發生在打網球的人身上,發生的部位在肘關節的外側或內側,主要是以疼痛、酸、無力來表現。男性、女性並無差別,通常發生在成年人較多,和天氣的變化無關,但與使用肘關節或前臂及手腕轉動之頻率有關。

網球肘(Tennis elbow),又稱為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即是在肱骨和其外髁的總伸肌腱附著部位出現發炎的狀態。

症狀及病因:網球肘的症狀主要起源於肌腱組織,而引致「網球肘」這組肌腱是屬於前臂的手腕關節伸直肌肉群。這肌肉群是由數條深深淺淺的肌肉所組成,每一條共同的肌腱附著在肱骨末端一個向外的骨突,即肱骨上髁。症狀剛開始時是表現於肱骨外上髁( Lateral Epicondyle )及短橈骨肌上( Radialis brevis )在肘關節外側逐漸出現間歇的鈍痛感,逐漸發展成為較持續且尖銳的疼痛。如果手腕關節使用不當或過度使用,便會使有關肌肉以及手肘或是外上髁附近牽扯的力量超過可承受的程度,因而出現上述的症狀。

網球肘的病因是由於肘關節附近前臂肌肉群之共同起點因用力不當或過多而致,例如打球、拿鍋鏟、提重物、拉扯重物、手腕用力扭轉﹝內旋或外旋﹞等,都會造成骨骼、肌肉之接著點受傷所引起的。因為常發生在打網球的人的身上,因此得名。其實打羽球、高爾夫球或做過多的家事和工作同樣的也會造成肘、腕關節的肌肉負荷太大,致使肌肉疲勞而產生傷害。可憐的是,它 卻只是一層附在外髁的薄薄肌膜;因此,過度使用 (過勞)、使力的姿勢不對、重複的動作,就很容易傷了它,造成程度不一的撕裂傷。若症狀績繼發展下去的話,手肘外側肌腱會出現變異和疼痛,痛楚會逐漸加劇而且這種痛楚可以維持6月或數年不等。 除此以外,頸、脊骨和胸背脊骨錯位,鎖骨錯位,手辳或手腕關節錯位,胸廓出口綜合症,手管道綜合症等,亦都可以引起「網球肘」的徵狀。

網球肘保守治療方法
  1. 休息:即避免肌肉過度收縮適當的休息可以讓手臂肌肉放鬆,避免疲勞酸痛長期累積,造成進一步傷害。
  2. 整骨治療(Osteopathic Treatment)
  3. 整脊治療(Chiropractic Treatment)
  4. 針灸治療(Acupuncture Treatment)
  5. 物理治療(Physiotherapy)
  6. 藥物治療
治療的法則是要休息,當然找出病因是最重要的。休息就是要針對病因,例如使用過度,那當然是要減少使用的次數或是用力不要過猛。有些職業是需要做相同、反覆不停的肘或腕的運動。例如使用鐵鎚、提重物、扭轉物品等,最好是要休息幾天才有機會復原。

在急性期發作時除了立即休息外,可以在局部冰敷一天,以減低發炎所引致的脹痛,通常幾天或兩星期左右便會有所改善。症狀若超過3天以上則可以考慮局部熱敷,並使用固定帶會或護肘於手肘遠端5公分處,將肌肉綁緊,使肌肉在用力時不會將力量集中在一點,以免再度受傷。同時需找醫師診治以免延誤病情。醫師通常會給些止痛消炎劑,或口服或局部使用。在症狀還未完全消失之前切記保護自己的手肘。往往網球肘不容易治好是由於操之過急。要知道肌腱受傷通常需要6星期才會復原而要恢復到正常之功能有時候需要3個月。由此看來要根治是急不得的。

只有少數病人對上述治療的方法沒有反應,這時可以考慮局部注射少量的類固醇,最好一年內不要超過四次,局部類固醇通常效果不錯,有很多人害怕類固醇的副作用而不敢使用,其實醫師所使用的劑量是很低很輕微的份量,若適當的使用是不會有任何的副作用。至於需要手術的病例則更少了,有些有鈣化或經長時間的治療仍然無法改善的,則可以考慮。其方法是做局部的肌腱轉移或切除鈣化。總之,網球肘是一種極為常見的骨科疾病,很容易被一般人所忽略。因此常常幾個月不小心又會復發,造成困擾。要治好此症,唯有耐心及毅力與醫師充分配合才行,但是預防還是勝於治療。

家居護理的方法:
  1. 冰敷:急性期所應採取的最有效的方式
  2. 熱敷:受傷48小時之後,或是沒有出現急性發炎反應症狀(紅、腫、熱、痛)時可以採用,目的是增加血液循環,促進受傷組織癒合。
  3. 按摩:消除組織生長時的黏連並促進其癒合。 
  4. 運動治療



肌肉伸展運動
肌肉伸展運動可以維持肌肉的柔軟度,讓緊繃的肌肉放鬆(用力程度是讓肌肉覺得有拉力而不會產生疼痛為原則,持續時間15秒,重複做10次。

強化肌力運動
肌肉力量加強運動則是訓練手臂的肌肉,增加肌肉的力量及耐力,使手臂的肌肉足以應付日常工作所需,可進一步預防傷害的再發生。


 
平時的保健方式:
避免過度的使用手臂,適度的休息(不是都不要動,過度保護不動反而容易造成肌肉萎縮無力,導致進一步的傷害)出現症狀時及早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使用護具(如圖,請不要買錯喔!


Monday 12 September 2011

腳踝扭傷(Ankle Sprain)


麼是腳踝扭傷
腳踝的扭傷常常是在運動中間或是在走路時不小心
而扭傷腳踝扭傷通常不是什麼大問題,的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這一類的經驗。但需要注意的是,胡亂處理的話便會造成患部腫大、微血管破裂,小傷也會轉成大毛病。腳踝關節在人體的支撐、走路或運動中佔了很重要的角色,一旦受傷便會造成極大的不方便。

腳踝是一個楔狀的關節,上下彎曲可以輕鬆達到90-120度的活動範圍,但是往內往外卻只有少少的7度,所以當我們的腳踝往內或往外過度彎曲時,很容易就會造成韌帶的受損、斷裂,甚至骨折。

一般我們比較常見的扭傷,都是屬於外踝部位,這是因為內踝比外踝短,韌帶也比較強健,所以足踝比較容易向內彎,而當腳踝內彎過度的時候,外踝韌帶就容易受損,嚴重時,各位就會聽到「啪」的一聲,這一聲通常就是連接距骨與腓骨的前距腓韌帶受傷了。

腳踝扭傷是骨科臨床上非常常見的肌肉骨骼傷害之一,扭傷的病人中大約有8成會傷到外側腳踝韌帶,常見為前距骨腓骨韌帶,有時合併有其他的傷害,包含內外踝的骨折,距骨的圓頂(關節面軟骨)或第五蹠骨底部骨折、腓肌肌腱斷裂或脫位、表層或深層腓神經拉傷、跟骨或外側距骨撕裂性骨折,距骨下關節的扭傷,假如沒處理好可能引起慢性的症狀。

1.
常見症狀
內側或外側腳踝關節處的疼痛、腫脹及瘀青瘀血是腳踝扭傷的常見徵象。比較嚴重的腳踝扭傷,病人常會在受傷時聽到腳踝發出「爆裂聲」,這可能代表韌帶斷裂了。腳踝扭傷有時會合併骨折,常見症狀包括疼痛嚴重、外形改變、關節異位或不穩定、瘀腫嚴重及無法踩地活動

如何處理腳踝扭傷的方法:
腳踝受傷後應立即找醫師做詳細的檢查,醫師能夠幫助你確認受傷的程度,藉由超音波和X光檢查以確定有否骨折或脫臼,並排除血管及神經受損的可能。一般來說,若是輕度扭傷,1-2週就會痊癒,韌帶出現局部或整條斷裂時,恢復期較長若X光檢查發現有骨折但沒有發生位移,治療以石膏固定46週為主。假若X光檢查發現有骨折合併位移,則以手術鋼釘固定治療為主。藉著手術治療才有可能把骨折復位到原來的位置,若踝骨骨折沒有接受手術復位,常會有後遺症,不但以後無法好好走路,發生關節炎的機率也是相當大的。

另外有些人因為保護不當造成習慣性扭傷,足踝韌帶鬆弛或因軟組織增生而造成足踝夾擊症候群,造成外側足踝長期疼痛甚至數年無法緩解,也可能需要手術。但這種情況僅是少數的例外,最怕的是用熱膏藥或是胡亂移動,輕則延緩復原的時間,重則帶來更大的傷害,傷者不可不慎。

必需注意事項:若不當處理患處的後果…..
臨床上有許多病人會找一些不當民俗療法,導致原本只需短時間就會復原,結果拖了好幾週才好。些不當觀念,對於身體的傷害最大。像是坊間會用一些加熱的跌打膏藥敷於患部,反而使患部血管擴張造成更大腫脹,接著做一些推拿手法更造成微血管破裂,骨頭、關節、血管的傷害,結果比原本扭傷的狀況更嚴重。其實也都是靠病人本身自然痊癒,但因一般人初次扭傷無經驗,胡亂相信一些坊間的民俗療法,還以為扭傷病程要如此久才會復原,反而還感謝那些施予不當處理而造成延遲恢復者。些不當處的情況則是在紅腫消失後,卻變成走路不穩定,容易痠痛,出現二次或多次扭傷。這種狀況多半是在疼痛消失後,未考慮到韌帶等軟組織比較脆弱,要是韌帶出現裂傷,則更加重病情。其實大部分的腳踝扭傷,在正確的PRICE處置下,8-9成的病人皆可自行恢復,因為身體有自我癒合的能力,足踝只要有足夠的保護與休息,甚至連韌帶斷裂都能痊癒。少數較嚴重的案例,去尋求不當的民俗療法只是延誤寶貴的就醫時間。
(下圖為足踝扭傷病人卻因中藥治療導致過敏水腫)

2.
腳踝扭傷分辨方法:急性期的治療方法:第一期(受傷72 小時之內):

處理原則記住五字口訣即可--簡稱PRICE』!

PProtection(保護)受傷後應避免負重及行走,可藉由護踝或柺杖來幫助行走;如屬嚴重扭傷,可能需接受護木或石膏固定。
RRest(休息):受傷後應多休息,避免活動。
IIce Packing(冰敷)前三天以冰敷為原則,每天冰敷數次,每次冰敷1520分鐘後休息半小時到一小時再繼續冰敷,冰敷袋外層需由毛巾包覆,以免直接接觸造成皮膚凍傷。
CCompression(壓迫)彈性繃帶包紮壓迫,避免患處繼續腫脹,且有壓迫止血的效果,但切勿過緊造成遠端血液循環不良。
EElevation(抬高患肢)應抬高患肢休息,避免患處腫脹,促進血液循環。

如此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受傷部位不再腫脹,通常很快能消腫、止痛,回復正常機能。(因腫脹乃是組織液跑到血管以外,必須只能依靠身體自行吸收)

腳踝扭傷也可以說是腳踝韌帶拉傷或扭傷(sprain strain),一般來說可以分成三級,或有一說分成四級,概略如下:

一級:只是稍微會痛,不影響走路、跑步,韌帶絲毫無損。

二級:走路會痛,也不能如意跑步;所以,除了肌肉有些傷害外,也會有輕微腫脹;當然,這層級骨骼也可能有些損傷,韌帶當然損傷(例如輕微裂痕、幾條斷裂)

三級:因為肌肉傷害所致,所以腫脹明顯,甚觸摸傷處會痛,這情況應該也有骨折可能了(骨頭有些裂痕也稱骨折);此時韌帶常有數條斷裂,有些關節甚至移位,難以行走。

四級:韌帶半數以上受損或全斷,傷害處明顯凹陷或者迅速腫脹;嚴重的話甚至骨骼也有完全移位情況;此時就非得用抬的方式移位,否則根本難以行動;痛感神經較差者甚至暈倒、暈眩、冒冷汗等。

3.
腳踝扭傷治療方法:

物理治療(Physiotherapy)
以減除慢性腫脹及疼痛並防止併發症產生為主,如:電療、熱療、超音波治療來止痛、加速組織癒合、減少患部周圍組織黏

整骨療法(Osteopathic)
整骨療法是一項手療醫學,它是應用槓桿原理,使牽引扭轉戳按復位的三度空間手法,將異位的骨頭關節正恢復至原來的解剖位置,鬆解神經與軟組織的壓迫崁頓

運動治療:拉筋運動
主要拉的為小腿後筋,避免肌肉緊繃而影響上下樓梯、行走、跑步、跳躍等功能性表現。由於小腿後筋的鬆緊度會影響走路時腳板適應地面變化的能力。
(以下提供給讀者們一些復健的拉筋運動)

特別提醒讀者,受傷之後要讓力量回復以往一樣,只有做一些運動治療來幫助復原;另外,受傷期間的營養也很重要,當然是促進肌肉與韌帶快速的辦法之一,也就是蛋白質、鐵質、鈣質等食物的補充。

腳踝受傷不應當作小傷來看待,再小的受傷都有可能產生不良的後遺症。輕者會經常扭傷再復發,嚴重者會產生關節炎不良於行。腳踝扭傷時要儘早找尋醫師診治並接受詳細檢查及正確的治療,以免延遲治療留下後遺症

Monday 5 September 2011

長骨刺?不用怕!(Osteophytes)


麼是骨刺?
骨刺是關節因種種原因造成軟骨的磨損、破壞,並促成骨頭本身的修補、硬化與增生,是一種自然的老化現象,一般長骨刺就表示此人的脊椎進入老化階段。因為這些突起的骨質本質是骨頭的組織而且形態像「刺」一般,所以被稱為「骨刺」。然而,骨刺並非老人家的專利,由於工作型態改變,許多人必須久坐、久站,若是加上姿勢不正確,很容易年紀輕輕就使脊椎提早發生退化現象,而誘發骨刺的發生。

為什麼會長骨刺?
脊椎骨是常生骨刺的地方,這與脊柱的生理和結構有直接關係。腰脊柱在活動時,牽涉到腰背部的許多肌肉群、韌帶,對骨骼產生牽拉的作用,長期下來骨頭與軟組織接壤的地方產生損耗,刺激骨刺增長。脊椎的生理特點是活動幅度大,承受壓力大,是人體中載重的骨骼,受損傷機會多,特別容易出現骨質增生。另外頸椎生長骨刺壓迫到神經線,因為頸部神經組織眾多,故頸椎骨刺所引起不適或其他的症狀也較容易出現。故平日頸脊椎保健是十分重要。如枕頭不宜過高,過高會造成頸椎生理彎曲度變直,各節頸椎失去正常的位置,出現頸脊椎錯位形象,引致頸椎周圍的韌帶及軟組織不能放鬆,使頸椎骨出現骨刺增生。
  
會有哪些症狀?
骨刺會由於生長的部位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症狀。不過,也不一定長骨刺就一定會產生某些症狀,如果骨刺沒有壓迫到神經根的話,其實就沒什關係;而如果骨刺剛好壓迫到附近的神經根,就會因生長的部位的不同壓迫到不同的神經根,進而產生不同的症狀或是併發症。

一般而言,骨刺所引起的症狀分為了兩種類型:
1. 脊椎的壓迫,當脊椎受到壓迫時,患者會有行動不便及肢體僵硬的感覺,肢體的力量也會變差。

2. 神經根的壓迫,當神經根受到壓迫時,患者則會有肢體的麻木、針刺感,這種麻痛有時會跟著神經的分布區域走,或是在這些區域產生感覺異常的現象,一旦這種症狀持續一段時間,這些受神經所支配的肌肉就可能會產生無力及萎縮的情形。

哪些人容易長骨刺?
一般人傳統上的認知也許認為骨刺是年長者才會發生的症狀,只要是長時間使用同一個關節就會容易長骨刺,如家庭主婦、老師、電腦工作者、工廠作業員、售貨員、侍應生、厨師、司機、還有年輕族群喜歡上網,這些人可能由於必須長時間低頭或反覆活動同一個關節,因此容易造成頸部關節提早發生退化現象,而誘發骨刺的生長。而腰椎是人體承受壓力最大的部位,如果長期坐姿不正確、或是站姿不良、甚至久坐、久站等,出現腰椎骨刺的機會也很普遍。

此外,一些肥胖的人或是生產後的中年婦女,由於必須承受身體較大的重量,會增加膝關節的負擔,因此膝關節骨刺生長的機會比較大。而一些常走路、跑步、穿高跟鞋的人,由於會致使足部關節長期負重,因此罹患跟骨骨刺的比率較高。

因此,骨刺是每個年齡層都可能發生的疾病,一旦人體某個部位的關節長時間過度使用,或者是反覆活動,就很容易造成骨骼出現退化性的改變,而生長骨刺。不過,雖然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長骨刺的情形,但如果骨刺沒有壓迫到神經的話,那麼其實是不需要太過擔心的。

發在哪些部位?
骨刺一般好發於活動較頻仍的關節,這些關節由於長期反覆使用,因此很容易發生磨損與退化的現象。而身體容易誘發骨刺生長的地方包括頸椎、腰椎、膝關節、腳跟。此外,手指、肘關節等也是很容易長骨刺的部位。

腰椎由於與人體脊椎的生理結構有關,腰椎是常生骨刺的地方。腰椎在活動時牽涉的層面很廣,包括背部的肌肉群、韌帶,還會對骨骼產生牽拉的作用,且由於腰椎的活動幅度大,加上必須承受身體重量,長期下來骨頭與椎間盤接壤的地方會產生磨損、退化的現象,因此特別容易長骨刺。
頸椎由於頸椎長期受到反覆性或長時期的沈重負擔,造成椎間盤軟骨磨損與退化現象,像一般勞動工作者、長時間低頭或固定姿勢的職業就較容易發生。另外,頸部曾經受過外傷的患者,也比較容易有長骨刺的問題。
膝關節及腳跟
膝關節及腳跟由於運動或勞動過多,會使附近的骨頭過分磨損,另外,平時蹲、跪、上下樓梯等情況都膝關節和腳跟承受著身體相當大的重量,因此也是常發生骨刺的部位。

如何診斷是否長了骨刺?
骨刺是一種骨質增生的表現,想知道是否長了骨刺,可以透過X光檢查、脊髓穿刺攝影、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攝影,就能很清楚的診斷出來,還能看出骨刺長在哪個位置,症狀嚴不嚴重等。

有哪些併發症?
骨刺會引起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腰椎狹窄症、退化性膝關節炎等併發症,這些併發症會導致患者生活上的不適,甚至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輕微的併發症狀,可以休息、藥物或是遵循復健師的建議,做一些物理治療來緩解症狀。不過,當併發症嚴重時,就需要進一步接受手術治療。

有哪些治療方法 ?
骨刺的產生是脊椎因應退化而自行補強的一種現象,一般來說,如果沒有壓迫到神經的話,其實不需過分擔心,隨著年齡增加,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長骨刺的情形,而X光上出現骨刺也不見得就需要接受治療,只有在骨刺壓迫到神經引起其他症狀時,才需要進一步接受治療。

如果只是產生手臂酸麻、或是疼痛感等輕微的症狀,可以考慮先服用消炎藥、止痛藥還緩和症狀,或是輔以熱敷、超音波、電刺激、頭部牽引術等物理治療。藥物治療或是物理治療都沒有辦法改善的話,就必須接受手術治療了。

藥物治療
骨刺如果症狀不是很嚴重的話,可以使用單純的止痛藥、消炎藥、鎮靜劑及肌肉鬆弛劑或非類固醇抗炎止痛劑,如阿斯匹靈、普拿疼等,減輕疼痛,使症狀獲得緩解。

物理治療
治療骨刺也可以採熱敷、超音波、電刺激、頭部牽引術等方法。熱敷是為了增加局部病態組織血液循環,改善肌肉的缺血現象;電刺激與超音波則是為了促進較深部肌肉構造血液循環;頭部牽引則有拉開神經孔、增加局部血液循環與減少關節負擔的作用。

整骨療法(Osteopathic)
整骨療法是一項手療醫學,它是應用槓桿原理,使牽引扭轉戳按復位的三度空間手法,將異位的骨頭關節正恢復至原來的解剖位置,鬆解神經與軟組織的壓迫崁頓

中醫針治療
可以疏經通絡的中藥在患部做藥氣薰蒸或是拔罐,以促進局部氣血循環,達到放鬆筋骨的功效;不同的骨刺部位施針不同的穴位,採電針加強止痛效果,或對虛寒體質的患者,以艾草做針上灸溫通經脈。

運動治療
除了一般藥物、物理、手術治療外,平時可以藉由游泳、腳踏車、水上有氧運動或是輕度的有氧運動治療性瑜伽等,可增加大腿、臀部的肌力 , 減少關節的負荷能促進氣血循環、放鬆筋骨

其他治療方式
可穿戴背架,藉以保護關節或是用來矯正關節排列不良的情形;此外,由於下肢負重而導致膝關節罹病的患者,可藉著減輕體重而降低對關節的損傷。

手術治療
當藥物治療或是物理治療3個月以上,仍無法改善症狀時,就必須進一步施以手術治療。初期可以進行後減壓手術,將壓迫神經的骨刺移除,這些手術包括椎板切除術、椎間盤切除術及椎體切除術;中期可接受脊椎內固定手術,以內固氣固定脊椎骨,再加上自體骨移植,以達到骨融合的目的;此外,利用「椎體護架」,可同時達到神經減壓及脊椎矯正的效果。對於長期退化的脊椎,在作手術修復時,可重整變形的脊椎,降低病變處的負荷;而若是關節已經全面性遭到破壞時,就須施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以恢復關節的功能。

吃藥能使骨刺消失嗎 ?
當然不能骨刺是一種骨骼因為老化而增生的一種現象而吃藥只能緩解症狀,它達到的只是活血化瘀、舒筋通絡、消炎止痛等目的,不可能因為吃藥就讓骨刺消失不見,要根除骨刺,還是需要手術切除才行,否則,骨刺一樣會存在,差別在於它會不會引起症狀,造成身體上的不適。

骨刺一定要開刀嗎 ?
在頸椎、腰椎形成的骨刺如果有壓迫到神經根或脊髓,才會造成上肢或下肢的疼痛和麻痛感,而這些骨刺大多是年老或勞動者其脊椎退化而造成,不過並不是所有的骨刺都會壓迫到神經。上肢或下肢的酸痛麻現象,可以先以藥物治療,或是利用物理治療,如果症狀嚴重到影響到生活品質,再考慮開刀也不遲。

骨刺手術後會復發嗎 ?
由於骨刺是一種骨骼退化的增生現象,當然會再長。骨刺並不是經由手術清除後,就不會再長,平時若是不保健關節,讓關節時時暴露在增生骨刺的風險下,如過度負荷、勞動、不適度休息、姿勢不正確等等,當然會誘發骨刺再次生長。

如何預防骨刺的發生 ?
其實,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是可以事先預防的,就算無法避免罹患,但是一樣能藉著事先的預防措施,而將可能的傷害降到最低。同樣的,骨刺的發生也是可以預防的。隨著年紀的增長,身體的關節會因為長時間使用、反覆活動產生磨損,這是一種關節的自然老化現象,就像東西用久了會變舊、或是壞掉是一樣的,而骨刺的產生就是為了因應這種退化所產生的一種自行補強現象,因此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長骨刺,不過也不必因為長了骨刺就過分擔心,只要不產生症狀,骨刺只是代表一個人的關節進入老化階段而已。

至於要如何預防骨刺的發生呢?
  1. 避免久坐、久站,如果需長時間久坐,坐的時候,腰要挺直,可以的話每一小時起身活動兩三分鐘,舒展舒展筋骨;而久站則應注意姿勢,且應適度活動。
  2. 避免長時間低頭、仰頭、歪頭,可以適當做頸部活動,舒緩頸部肌肉疲勞。
  3. 彎腰這個動作,對脊骨是一個很大的負擔,應養成屈膝蹲下的習慣,以減少脊骨的負擔;提重物時,應注意避免損害背部,可以的話應減少提重物的機會。
  4. 維持理想的體重,減少腰椎和膝關節的負擔;平時要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因為運動可以強壯肌肉,減緩脊柱的退化。
  5. 走路不要走太久,累了就停下來休息,以減輕膝關節負擔,另外,選擇合適的鞋子,而女性應少穿高跟鞋。
  6. 均衡飲食,多攝取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如胡蘿蔔、芒果、木瓜、甜瓜、葡萄柚、奇異果、橘子、鳳梨、香蕉、草莓、蕃茄、包心菜、青花椰菜、馬鈴薯等含有豐富的維他命ACEβ-胡蘿蔔素,而生物類黃酮可以預防自由基的破壞、減緩發炎反應、加速運動傷害的復原及強化膠質的形成。
練習瑜珈可以緩和骨刺引起的疼痛嗎?
練習瑜珈的確可以緩和骨刺引起的疼痛;不過,並非一般的傳統瑜伽練習,要有治療性的瑜伽練習才可以緩解症狀。它是一種較柔性的運動,著重身體的伸展,強調如何控制肌肉及調節呼吸,對於強化脊椎及身體柔軟度很有助益。不過,也不能貿然做幅度太大的前後彎仰動作,練習瑜伽還是要量力而為,且一定要有充分暖身,否則不但無法達到緩和疼痛的目的,反倒引起其他運動傷害,就得不償失了。

骨質增生的原因雖然很多,而且常常與日常生活拉上關係,生活的時間越長,年齡的增長,身體出現骨刺的現象也越普遍。看起來骨刺的增長好像不能預防,更有不少的病人把年老和骨刺的增長畫了個等號!但是,他們並不知道,通過適當的預防及治療,人們是完全可使骨質增生的程度減輕,出現的時間延遲及防止症狀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