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8 March 2013

自體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e disease)



正常的免疫系統為避免攻擊自己,在 T 細胞與 B 細胞成熟的過程中,會產生 “自體耐受性”,而對自身的細胞不啟動免疫反應。而自體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e disease) 是一種人體自己的免疫系統,將自身健康的細胞作為侵略者,然後反覆地攻擊它們的一種疾病。

 免疫系統簡介

人體的保護系統可分為三道防線,第一道由皮膚及各式各樣的上皮細胞組成,可對外界致病源做出物理性隔離;第二道由巨噬細胞、嗜中性白血球、單核球、自然殺 手細胞所組成,此類為非特異性免疫反應;而第三道則由特異性免疫系統來接手,如 T 細胞、B 細胞,由這些細胞產生一系列的抗體來與病原體的抗原結合,使其活動力降低或讓其他的免疫細胞來攻擊它們。

特異性免疫系統,對目標抗原保有記憶,而自體免疫是屬於特異性免疫的疾病,所以會反覆地攻擊自身。


自體免疫性疾病的分類

自體免疫性疾病,可能會影響身體的任何部分,依其攻擊的標的可分為兩類:
 

1. 器官特異性自體免疫疾病 (organ-specific autoimmune 
    disease):

自體抗體將單一器官或腺體的特定目標抗原作為攻擊標的,所以只有單一器官或腺體的功能會被自體抗體刺激或抑制,產生發炎反應,進而引發 病變。這類型的疾病主要有:愛迪森氏症 (Addison’s Disease)、自體免疫性貧血症 (Autoimmune anemia)、古德巴斯德症候群 (Goodpasture’s syndrome)、橋本氏甲狀腺炎 (Hashimoto’s thyroiditis)、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葛雷夫氏症 (Grave’s disease)、重症肌無力 (myasthenia gravis)、自體免疫性肝炎 (autoimmune hepatitis) 等。 

2. 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 (Systemic autoimmune disease):

作用於大範圍全身性的目標抗原,引起全身性組織傷害,導致多重器官與組織產生發炎性疾病。

這類型的疾病有:

全身紅斑性狼瘡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類風濕性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格修連氏症候群 (Sjogren’s syndrome)














多發性硬化症 (Multiple sclerosis)















僵直性脊椎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 等。

自體免疫性疾病的症狀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表徵就是發炎反應,可引起紅腫、發熱、疼痛與腫脹。而其發病症狀取決於自體免疫攻擊身體的那一部分,如:當其攻擊全身關節,如類風濕關節 炎,可能會有關節疼痛、僵硬、變形、喪失功能等;若它影響到甲狀腺,如葛雷夫氏症和甲狀腺炎,可能會導致疲勞、體重增加、肌肉酸痛等症狀;若它攻擊皮膚, 如多發性硬化症、全身紅斑性狼瘡,則會引起皮疹、水皰及顏色的變化。


許多自體免疫性疾病,並不會侷限於身體的某個部位,例如,紅斑性狼瘡會影響皮膚、關 節、腎臟、心臟、神經、血管或更多地方。因此若有不明原因的發燒、掉髮、口腔潰瘍、關節痛、關節僵硬、背痛、肌無力、皮疹、蛋白尿、血尿、紫斑、血液循環 不良、眼乾、口乾等,兩三種以上症狀同時存在時,建議找風濕免疫科診察。

自體免疫性疾病的成因

以目前的研究來看,單一原因不足以導致病徵出現,多種基因類型、體內狀況和隨機環境風險因子之間的互動,才有可能觸發疾病。


自體免疫性疾病的高危險群為:
  • 免疫系統失調: B 淋巴細胞 (一種白細胞) 異常,並產生異常抗體,攻擊自身細胞
  • 遺傳:在一等親中有自體免疫性疾病者,其血中出現自體免疫抗體的陽性率會提高,在某些特定因子刺激下,就容易造成免疫系統失控的情況
  • 環境:尤其以病毒感染被認為是最可能的原因;此外,藥物、輻射、抽菸、環境毒物所造成的損害亦可能誘發此類疾病
  • 荷爾蒙:許多自體免疫性疾病在婦女中比較常見。動物實驗發現雌性素(動情激素)可加強抗 DNA 抗體之形成,並增加腎臟病變之嚴重性。一般使用含動情激素之避孕藥,亦可能使紅斑性狼瘡惡化。 
自體免疫性疾病的檢測

自體免疫性疾病的種類繁多,實驗室檢查的內容也非常廣泛,大多數的診斷方法如下:

  • 病史及臨床表徵
  • 血液學檢測:是否有貧血、白血球、淋巴球異常等現象,CRP (C反應蛋白) 是否升高,可知是否有感染或發炎反應正在進行
  • 免疫學檢測:自體抗體檢測,如抗核抗體 (anti-nuclear antibody,ANA);免疫複合物 (immune complex, IC) 檢測,如類風濕性因子 (rheumatoid factor, RF);免疫反應檢測等
  • ADM自體免疫抗體檢驗晶片:目前還在試驗中

自體免疫性疾病的治療

傳統上治療自體免疫性疾病,主要的藥物有消炎止痛藥、類固醇、免疫調節劑、免疫抑制劑等。

  • 非類固醇抗炎藥物:主要用於治療骨骼肌肉症狀,輕度的漿膜炎,及體質症狀如發燒等。此類藥物的副作用則包含腸胃道出血、腎功能異常等。
  • 免疫抑制藥物:常用的有 azathioprine、chlorambucil、cyclophosphamide、cyclosporine、mycophenolate 和 methotrexate。然而,這些藥物也會削弱人體抵抗外來侵入者的能力,包括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以及癌細胞。
  • 皮質類固醇類:如口服 prednisone,可舒緩發炎反應以及抑制免疫系統。長期使用會有許多副作用。

隨著免疫學、分子生物及基因工程的進步,科學家設計了多種以生物製劑為主的免疫標靶療法,可如導彈般精確地瞄準異常的免疫分子,而這些標靶療法可分為四大類:


1. 抗細胞激素療法 (anti-cytokine therapy)
2. 抗 B 細胞療法 (B cell depletion therapy)
3. 抗 T 細胞療法 (T cell depletion therapy)
4. 免疫耐受性誘導療法 (tolerance induction therapy)

但目前這幾類藥物最大的限制都是非常昂貴,而前兩類健保只有條件式給付給嚴重的頑固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後兩類則還在進行大規模臨床試驗。

如何預防自體免疫性疾病

  • 如果有自體免疫疾病家族史,要特別注意避免觸發。如有必要,也可抽血檢測有沒有特定基因、抗體
  • 正常作息、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睡眠
  • 注意血壓、血脂、血糖及適當減重
  • 戒菸:目前已有研究顯示,抽菸會增加罹患全身性紅斑狼瘡的風險
  • 攝取深海魚油:研究發現,飲食中 Omega-3 含量過低加上 Omega-6 含量偏高,造就了現代人的發炎體質,增加罹患自體免疫性疾病的機率;也有研究指出,補充Omega-3 脂肪酸可以降低發炎反應,減輕跟類風濕關節炎有關的疼痛和僵硬。Omega-3脂肪酸主要來源有鯷魚、藍魚、鯡魚、青花魚、鮭魚 (野生鮭魚比養殖的含更多 Omega-3)、沙丁魚、鱘魚、灰鱒魚、和鮪魚等;Omega-6 脂肪酸主要來自玉米油、大豆油及紅肉。
  • 足夠的維他命 D:研究發現,體內有比較多維他命 D 的人,比較不會有第一型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症等自體免疫疾病。除了常在戶外活動,讓皮膚自行合成維他命 D 外,魚肝油、含高油脂的魚 (如野生鮭魚、鮪魚或鯖魚)、和海洋動物的肝臟等,也是獲取維他命 D 的來源。
  • 少油、少熱量:高油、高熱量的飲食法,會讓體內的發炎物質較多,容易誘發自體免疫疾病。
  • 不亂吃會改變免疫力的藥物、食品
  • 舒解壓力:壓力確實會誘發自體免疫疾病,對已發病的人來說,壓力荷爾蒙也會惡化發炎反應,加重病情。
  • 盡量避免接觸環境汙染物及重金屬

Wednesday 27 March 2013

男人發福背後暗藏危機


男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以後,尤其是事業有成,生活無憂的男人,腰圍往往就容易變粗。其實這個發福,可能不是好事,且意味著記得去做身體檢查。

男人們的腰圍初見粗壯時,常被恭喜「發福」。可惜,「福」兮往往禍之所依,漸粗的腰圍已被證實是有機會發生慢性疾病的危險信號。更不幸的是,「發福」已絕非中年男人的專利,不知不覺,越來越多的青年、甚至少年,帶著與年齡不相符的腰圍指數提前步入了「發福」大軍。加上現在部分慢性病有年輕化趨勢,很多學生在外租屋求學,生活、飲食、運動都不正常,在身體健康檢查對象中,年紀輕輕就有高尿酸、高血脂、高血壓(三高)的症狀而不自知,情況實在令人擔心。

在不少體檢中曾發現有不少的年輕學生已有脂肪肝的跡象,脂肪肝被認為是現代文明病「代謝症候群」,在肝臟所造成的一種前兆,大多數患者無自覺症狀,少數患者會感到腹部不適、右上腹隱痛、乏力等。此外,父母要防止子女飲食不當、作息無常而造成體重失控,過度發胖的情況,為免埋下了日後肥胖症的健康隱憂。如果要利用暑期打工,父母要多關切孩子的工作環境和安全,避免因打工而造成身體的疾病或傷害。




選擇在清晨起床後讓老公立正站立,用軟尺測他臍水平線的圍度,連續測三次,取平均值,這就是他的準確腰圍了。讀讀這個數字,如果大於90cm(35英寸),就意味著你不能再對老公的腰圍莫不關心視而不見,因為它可能預示著不小隱患


1. 腰圍越大,患高血壓的危險性也就越大。20 至 30 歲間腰圍增粗,高血壓的發生率要比同年齡腰圍正常者高1倍;40 至 50歲間腰圍增粗,高血壓的發生率要比同年齡腰圍正常者高出50%

2.  有研究表明,腹部型肥胖者比普通人患高膽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風險高數倍。並且常常出現「該高的不高,該低的不低」,即低密度脂蛋白、極低密度脂蛋白異常升高,而本該高的高密度脂蛋白反而降低。

3.   他們的大腦血管又硬又脆,容易在高血壓的作用下發生破裂,引起危險的腦出血,甚至危及生命。統計顯示,男性腰圍增粗者腦出血的發生率是正常者的3.6倍;國外研究表明,在肥胖程度相等的情況下,腹部型肥胖者(腰粗)更易發生大腦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率比臀部型肥胖者(臀部肥胖)35倍。並且,與腰圍正常者相比,腰粗者中風後的機體恢復能力明顯降低。

    4.   心絞痛和猝死的發生率較腰圍正常者高4倍。有的學者提出,腰圍超過標準腰圍30%以上者,10年內發生冠心病的機會大為增加。

    5.    可能發生糖尿病,特別是2型糖尿病。腰粗男士糖尿病的患病率可高達正常腰圍男士的4倍。從另一方面來看,在2型糖尿病人中,80%都是腰圍超標者。而且,超標時間越長,患糖尿病的機會就越大。

Monday 25 March 2013

中年以上男性的7大健康風險!!

邁入中年以後,男性的主要死因包括:心臟疾病、癌症、意外傷害、中風、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自殺和阿爾茨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等。

然而,這些風險都是可以控制的。為了減小這些「殺手」奪取您的生命,健康關懷網站(Caring.com)特別提醒中年男士最好避開 以下幾個健康的壞習慣:

風險1:單身

許多調查表明,已婚男人,特別是50歲至70歲的已婚男性,比那些一直單身、離婚或喪偶的男性有更低的死亡率。一直單身的男性有3倍高的可能性死於心血管疾病。一個研究人口老齡化的研發中心發現,與已婚男性相比,50歲後的離婚男人健康狀況可能會迅速惡化。

婚姻所帶來的各種社會聯系可能會降低生活壓力並減少抑鬱症的發生,而生活壓力和抑鬱症都能導致慢性疾病。

另外,未婚男性一般衛生習慣也比較差:他們喝酒多,飲食差,醫療服務少,甚至還可能從事一些更危險的行為(比如吸毒和性濫交)。但有一個例外情況,有研究表明,單身比緊張的夫妻關係更好,這可能是因為緊張的夫妻關係可以產生更大的生活壓力。

建議:25歲以後結婚的男性往往比那些更年輕就結婚的男性活的更長。婚姻維持的時間越長,男性的幸福就會越持久。

風險2:使用太多的電子設備

我們的生活中,電子屏幕無處不在,心理學家正在討論「網絡成癮」是否是一個合法的診斷,以及何種程度才算太多。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一個人在寬屏幕電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遊戲系統、筆記本電腦和其它電子設備上花的時間越多,那麽他在健康的追求上花的時間就會越少,如鍛煉身體,或與他人交流互動。

根據2011年《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美國人每天在電視前花5個小時,這還沒有考慮任何其它類型的電子屏幕。而每天3個小時以上就會增加您由於慢性疾病而死亡的可能性。

社會隔離會導致抑鬱症和老年癡呆症的風險增加。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已被證實與心臟疾病、糖尿病、肥胖症和過早死亡有關。 


2012年澳大利亞進行了一項包括超過22萬45歲以上成年人的研究,發現每天坐11小時或更長時間,在之後的3年內會增加40%的死亡風險。
建議: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說,每小時站起來一次,哪怕只有5分鐘,都是一個可行的、並對健康有益的方案。

風險3:沒有正確使用防曬霜

根據皮膚癌基金會的說法,40歲以上的男性在有害紫外線下暴露的時間最長。與女性相比,男人有兩倍的可能性得皮膚癌並因此喪命。惡性黑色素瘤是最致命的皮膚癌,而每10例病患中就有6例是50歲以上的白人男子。

更多的男性傾向於在戶外進行工作和運動,他們剃短髮、不化妝,這些都增加了暴露在陽光下的風險。他們的惡性腫瘤一般也難以及早發現並進行治療。




根據2001 年美國科皮膚病學會的研究,中年和老年男性很少進行自我檢查或看皮膚科醫生。據調查,只有不到50%的成年男性設法進行防曬保護,如塗抹防曬霜,穿防護 服,或躲在陰涼地等,而65%的成年女性做到了這一點。
 

建議:醫生往往能更早的在65歲以上的男性身上發現黑色素瘤,也許是因為上了年紀的人會因為其它(非皮膚)原因而更常去看醫生。

風險4:不健康的飲食

營養不良會導致心臟病、糖尿病和癌症,這些疾病是40歲以上男性的主要死亡原因。再年輕一點的中年男子往往因繁忙的生活節奏而吃下過多的紅肉(豬、牛、羊等 肉類)、垃圾食品和快餐,這是導致超重、高膽固醇、高血壓等疾病的原因。對於老年男性,單身生活和酗酒很容易導致營養不良,因為他們往往不為自己準備健康的食物。

你有所不知,直到2000年左右,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肥胖,但現在男人們趕上來了。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2010年,35.5%的男性肥胖,而2000年這一數據只有27.5%(女性的脂肪率一直穩定保持在約37%)。

建議:美國飲食協會建議,對於超過50歲的男性,如果很少運動,每天攝入2,000卡熱量的食物;如果經常運動,每天可攝入最多2,400卡熱量的食物。

風險5:駕駛不小心

男性一般比女性更容易出車禍。在50歲至60歲的男性死於車禍的可能性比女性高出兩倍,而在40至44歲的男性最主要的死因則是各種意外傷害。

根據2007年美國普渡大學對年齡和性別影響駕駛的研究,中年男性更容易由於醉駕、超速、路口車禍或週末午夜駕車而喪命,而所有這些因素對中年婦女造成的傷害都不明顯。

此外,45歲以上的男性在冰雪天駕車也容易出事。但在乾燥路面上,老年男性則比45歲以下的男性更少出車禍。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這也許是由於45歲以下的男性往往過度自信而開快車造成的。

風險6:未經治療的抑鬱症

根據美國自殺預防基金會統計,雖然女性比男性有三倍的可能性嘗試自殺,但男性更容易得逞。2009年,79%的自殺者為男性。65歲以後的男性自殺率激增,與65歲以上的女性相比,其自殺率高出7倍。

在所有死於自殺的老年人中,60%以上患有抑鬱症。如果您有酗酒,這一數字就會上升到75%。在老年人中,與社會隔離是另一個關鍵因素,這就是為什麽喪偶老年人更容易自殺。

男性往往把「悲傷」或其它情緒與抑鬱症畫等號。但他們並沒有認識到,常見的抑鬱症的徵兆還包括:疲勞或睡眠過度,情緒激動和不安,注意力無法集中,煩躁不安,食欲或睡眠情況不穩定。

但請不要過於擔心!根據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的研究,任何年齡的抑鬱症都是可以治療的,大多數情況下,治療都會有效果。

風險7:吸煙

大家聽說過吸煙的可怕危害.....但年齡越大,這些危害會越嚴重。隨著年紀增加,老煙民的肺會蒙受更大的損傷,因為他們的吸煙時間往往會越來越長,煙也吸得越來越多。

65歲以上的男性煙民死於中風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兩倍。90%以上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因是吸煙,而慢性阻塞性肺病是男性的第四大死亡原因,也很容易導致肺癌。隨著年齡的增加,各種肺部疾病的風險也在增加。

吸煙還會導致阿爾茨海默氏症,它是煙民第6大死亡原因,遠遠超過不抽煙的人。美國肺臟協會表示,老煙民不大相信吸煙真的有害健康,而年輕的吸煙者更容易相信這一點。這意味著老煙民們不太可能嘗試戒煙。

建議:不管是什麽年齡,請嘗試戒煙!一年後,會發現,得心臟疾病的風險會減半,中風、肺病和癌症的風險也會立即下跌。

Thursday 21 March 2013

輕鬆的男人更具吸引力


英國 University of Abertay Dundee 進行了一項調查,發現男性的放鬆程度與對異性的吸引力之間有密切關係!!

調查顯示,男人越放鬆(體內的荷爾蒙皮質醇/壓力賀爾蒙愈低),越少焦慮,對女人的吸引力越大。

皮質醇分泌可幫助身體抗壓,人類大腦覺察到壓力,會啟動分泌腎上腺分泌壓力荷爾蒙(腎上腺皮質醇),但壓力荷爾蒙濃度過高,就會抑制免疫系統的運作,導致免疫力下降或者免疫系統失調。

研究人員首先分析了參加試驗的年輕男性的荷爾蒙水平,然後把這些男性的照片顯示給參加試驗的女性看。據BBC報導,研究結果發現,男性身體中壓力荷爾蒙皮質醇(stress homone cortisol)水平越低,對異性的性吸引力越大。研究同時發現,高水平的性荷爾蒙睾丸素與性吸引力之間並無關係。

領導這項研究的 Dr. Fhionna Moore 說,以前的研究曾認為,睾丸素水平越高,人的身體健康水平越高,因為只有免疫系統強的男性才能承受高水平的睾丸素。Dr. Moore說,新的研究推翻了這種說法。她認為,新的研究顯示:「能夠對應焦慮壓力是基因組成強壯的表現,以及能把『好基因』傳給下一代的能力。」研究同時顯示,男性的荷爾蒙水平保持穩定也能增加對異性的吸引力。

而且最近的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身體中壓力荷爾蒙皮質醇一直維持在高水平的人增加了死於心臟病的風險。皮質醇分泌可幫助身體抗壓,但太高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將增加心血管病變,如肥胖病和高血壓。


另外有一項研究顯示,生活中擁有正常的生活圈與社會連結的人,平均壽命長3.7年。該研究透過分析其他148個研究的數據,時間跨度超過30年,涉及的人口樣本超過30萬。

這項研究由楊百翰大學和北卡羅萊那大學共同進行,他們也發現,死亡和孤獨寂寞的關係,適用於任何年紀的男女性,但前提是不考慮人們一開始的健康狀況。在這個報告中,拿有親友的人和孤獨者做比較。測試者須戴著一個裝置來監測他們的血壓,並要求他們要寫日記。結果顯示,那些有較多支持者的人,擁有較低的血壓。

研究者Bert Uchino說明,朋友可以鼓勵你要有好的保健方法,或是去看醫生、多運動等等,這能讓我們覺得活著是有意義的。如果一直有感情支持,可以改變思考的方式,在一個安心的、充滿愛的環境中,人們會生活的更有自信、更舒適。

換言之,根據上述的研究,人活得輕鬆些,人緣好一些,朋友便多一些,壽命便可長一些。

Sunday 17 March 2013

預防打羽毛球運動傷害



在各項體育運動中,肌肉拉傷是最常見的損傷之一,羽毛球(Badminton)運動也不例外。在進行羽毛球運動時,如果準備活動没有做充分,腿部肌肉突然受到超負荷的刺激,經常會引起小腿肌肉的拉傷。另外,步法不協調、動作不正確,也會增大小腿肌肉拉傷的幾率。
 

小腿後群的肌肉
在介小腿肌肉拉傷的康復和治療前,先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小腿後群的肌肉,以便大家了解小腿肌肉結構,更加深入地了解小腿肌肉拉傷的根源。
 

小腿後面的肌肉叫"三頭肌",由腓腸肌Gastrocnemius和比目魚肌Soleus組成。此肌肉有3個頭,其中2個頭是構成此肌肉的淺部即腓腸肌Gastrocnemius,比目魚肌這個肌肉頭在深層。

3個頭向下成1個總腱,這就是我們常提到的"跟腱"Achilles tendon"跟腱"止於跟骨Calcaneus。還有一束叫"跖肌"Plantaris,它是一個肌腹短小、肌腱細長的肌肉,行走於比目魚肌與腓腸肌之間,止跟骨的内側緣或附著跟腱。

 











小腿肌肉拉傷的兩两大症狀:

1. 在打球時,如果小腿肌肉拉傷,當時會突然覺得小腿的後面像受了打,有被人踢了一腳或者有種"彈"的感覺,會感覺非常疼痛。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大多都會被迫停止運動。

另外,有的受傷則是受傷者自己感覺到後面的肌肉有一下強力的收縮,或者響一声,小腿的後面,腿出现跛行不能跑跳的症狀。在提踵後蹬時,疼痛感會加劇。

 
2. 小腿肌肉拉傷當時,小腿肌肉的外向大多沒有明顯的改變,但稍後會出現腫脹、變形以及皮下出血的症狀。小腿的後面會有較為明顯的壓痛點,嚴重者的症狀常常發生在肌肉的連接部位,摸上去會会有明顯的凹陷或空虚感。此時,腓腸肌gastrocnemius輪廓會消失,皮下也會產生瘀斑。




羽毛球運動中,出小腿肌肉拉的情況:
  
1. 打球前,準備活動做得不够不充分。打球時,突然的起動、蹬地、提踵起跳會容易導致小腿肌肉受傷。
  
2. 小腿肌肉在過度疲勞的情況下,導致受傷。
打球起跳擊打高球,這種動作會需要一個很大的力量強加到已經收縮的小腿肌肉上,所以在以上兩種情況下,很容易造成小腿肌肉的拉傷或斷裂。
  
小腿肌肉拉傷的預防:

1. 在運動之前,特别是在天氣寒冷的冬季,應該進行充分的熱身運動。在熱身準備的時候,多做一些拉伸小腿後后群肌肉的動作,使小腿肌群預先適應劇烈的運動
 
2. 日常裡,需要加強大腿前、後群及小腿三頭肌的力量練習

3. 對生小腿肌肉痙、疼痛的球友,建議大家在打球時佩戴護具或彈力繃帶(螺旋型纏小腿)以及肌力胶布(黏貼小腿)。

小腿肌肉拉傷的康和防護:

小腿肌肉拉傷後,首先傷者要到專業醫生處進行確診,了解實的傷情。一般情況下,多採取物理治療、針灸療法、整骨治療按摩等方法。

另外,還要根據傷情治的不同時期,再進行一些加強小腿肌肉力量練習的康復訓練


 

預防電腦視覺症候群(Computer Vision Syndrome)

根據臨床統計顯示,每天長時間沈浸在網路上的網路成癮者,已經越來越多﹗眼科醫師提醒大,這些網路成癮者即使年紀只有20-30歲,但由於眼睛長期注視電腦,多數會患有「電腦視覺症候群」(Computer Vision Syndrome),導致眼睛乾澀、疲勞、眼皮跳動與頭痛等不適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情況不能輕忽。

發現兩眼的上皮巳經持續跳動1年多,特別是在對著電腦時間太長後,眼皮的跳動更厲害,開始還誤以為眼皮跳不停是有不祥的預兆,不知道是眼睛過勞而引起,直到去了眼科檢查才發現原來是使用電腦時間過久而引起的「電腦視覺症候群」。

根據一項美國調查顯示,每天在電腦前工作3小時以上的人,90%眼睛會出現以下症狀......

包括:眼睛乾澀、頭痛、煩 躁、疲勞、注意力難以集中等,而這些症狀可能引起身體疲倦,工作效率降低與執行業務的錯誤,還有一項更令人深感困擾的是眼皮一直不由自主地抽搐不停。

在臨床上發現,低頭族容易長期頭痛,原因是長時間使用智慧型手機與過度用眼所引起。以前電腦視覺症候群大多只有眼乾的問題,但在智慧型手機風行之後,低頭族除了眼乾症狀,又多了眼睛脹痛與頭痛的問題,主因是低頭太久與眼壓升高,再加上眼球附近肌肉的拉扯,頭痛也就跟著產生。

現在提供以下10個簡單的方式,協助眾預防電腦視覺症候群的出現:

1. 每年做眼睛健康與視光檢查

    依據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與健康局(National Institute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的建議,長期使用電腦的  
    族群,應該每年定期進行眼睛健康與視光檢查。

2. 在適當的光線下使用電腦 
    從窗戶外照入的過強日光,或是室內的強光,通常是造成眼 
    睛疲勞的原因之一。在使用電腦時,週遭的室內燈光亮度建
    議要比平常的照明度再稍微暗一點,例如:在室內使用較少
    的燈泡數量、較不亮的燈泡或日光燈,並使用窗簾遮掩或降
    低來自戶外的光線。另外,不建議電腦的螢幕位置放在燈光
    的正前或正後方,因為在燈泡正下方工作,很容易疲勞;建議
    選擇全光譜的燈泡,因為它所發出的光線類似正常的太陽
    光,不會出現太黃或太藍的色澤。

3. 降低眩光 
    從室內牆面、亮面或出現在電腦螢幕上的反射光或影像,容
    易造成眼睛疲勞,因此要注意勿讓週遭的倒影反映到螢幕
    上,建議使用霧面螢幕會比使用鏡面螢幕來得好。 另外,如
    果是眼鏡族,應選擇有抗折射(anti-reflective)的鍍膜鏡片,
    以降低因鏡片前後表面所產生的折射光。

4. 螢幕升級
    建議使用平面的液晶螢幕(LCD),因 LCD的表面有一層抗 

    折射的鍍膜,  能降低光線的折射。在平面螢幕的選擇上,解 
    析度愈高愈好;解析度是指一個螢幕上的每一個顯示點的大
    小,顯示點愈小,螢幕 的影像就愈清晰,建議選擇顯示點小
    於0.28mm以下,螢幕的尺寸大小在19吋以上。

5. 調整電腦螢幕設定
    適當的調整螢幕設定能有效降低眼睛的疲勞與疲倦感,可以

    從以下的項目開始:

(1)亮度: 
     盡量將螢幕的亮度調整到與週遭環境的亮度相似。如果螢幕
    上的白色看起來像 手電筒一般的發亮,那代表螢幕的亮度太
    高。反之,如果螢幕上的白色看起來又灰又不明亮,那就是太
    暗。

(2)字體的大小與對比度: 
     特別是在長時間閱讀或看較長的文字稿時,依照舒適度來
     調整螢幕字體的大小與對比度;通常白底黑字能帶給眼睛最
     舒服的感覺。

(3)色溫: 
     是指由螢幕所顯示出的可見光譜。藍色光的波長 最短,它與
     眼睛的疲勞感有很大的關聯性。建議調整螢幕上的色溫,減
     少出現藍色光,較能降低長時間注視螢幕的疲勞感。

6. 多眨眼睛
    在電腦前工作時,記得要多眨眼睛!當不眨眼時,覆蓋在眼

    睛表面的淚液會很快蒸發,長期下來易造成乾眼症。眨眼能
    保持眼睛濕潤,防止眼睛乾燥與刺激感。一般人使用電腦都
    會不自覺減少眨眼次數,相較於正常用眼情況約減少5倍之
    多。
    由於多數的辦公室環境都較乾燥,上班族很容易出現乾  
    眼症狀,建議使用電腦20-30 分鐘後,就做10次閉眼運動,像
    是將眼睛閉起睡覺一般,眼睛閉上後,上下左右旋轉數次之 
    後再張開,有助於重新濕潤眼睛的表面。

7. 運動雙眼
    對焦上的過勞是常見視覺疲勞成因,因此要避免長時間將眼

    睛聚焦在電腦螢幕上,建議使用電腦20-30分鐘後,轉移眼
    睛視線並注視到遠方6m的物體上,可讓眼 睛放鬆與減輕疲
    勞。另一種眼睛的運動,是先注視並清楚的看遠方某個物體
    5-10秒,再轉移注視力到近方5-10秒,但是必須要能保持
    物體或字體上的清晰度,之後再回復注視遠方,如此重複
    10-15次,能有效提升眼睛對焦肌肉的活動性。
 
8. 多休息
   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與健康局建議,電腦工作者每一工作日除 

   了正常休息時間之外,能再有4次,每次大約5分鐘的機會讓
   眼睛休息,可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另外,在這5分鐘的休息中,
   最好站起來伸展手腳、背部、頸部與胳臂以減少壓力和肌肉疲
   勞。

9. 調整工作場所
    適當調整工作場所、椅子的高度、改變不良坐姿與避免頭部

    過度靠近電腦螢幕。眼睛到電腦螢幕的適當距離約40cm,且
    螢幕的中心位置應在頭頸部舒適,且視線正視水平時的下方
    10-15度。


10. 配一付使用電腦的專用  眼鏡      
要讓眼睛在最舒適情況下觀看電腦,建議找眼睛保健專業人員針對個人使用電腦的習慣,配一付專門在電腦工作時
的客製化眼鏡。另外,因為一般的單焦或多焦點眼鏡 並不
是針對電腦常用的使用距離所設計,所以當出現老花眼症
狀時,針對使用電腦配一付專門的客製化眼鏡能有助提升工作較率。

Wednesday 13 March 2013

預防摔倒


家裡有老人家的朋友要特別注意,老人容易因為心血管疾病導致起床時頭暈目眩,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會摔倒。但如多進行防止摔倒的練習,教導老人做對身體健康有很大幫助的柔軟操或瑜伽練習,能令他們健健康康。

有如改良式的太極拳,簡單的運動方式,能夠讓老人家筋骨得到舒緩,上了年紀的老人,不宜動作太大,避免因為頭暈而摔倒。

此外有一項研究指出,在一個漸進式發展的神經疾患中,有做太極拳的人跌倒的機率降低。太極拳是中國武術,節奏緩慢有規律,已顯示出有助於讓老年人重建平衡與力量的好處。現在研究更發現,對患有柏金遜症的病人亦有好處。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視台報導,馬里科女士在兩年前被診斷出有柏金遜症,當時她在教數學,但她的手已抖動好幾年了,她必須學會如何自處。她回憶道:「學生已經發現我在顫抖,於是我學習手在桌下時如何平衡,用另一肢手將考卷遞出,在與學生互動時遞出鉛筆。」但是馬里科女士發現她沒有好轉,因此在67歲時退休。

柏金遜症是一個漸進性的神經系統疾病,影響人的行動與動作控制。馬里科女士說:「我要做一個動作時,要想兩三次。要站起來時,我必須要嘗試好幾次才能夠站起來。」由於她上樓、落樓與下車都有困難,所以當奧勒岡州有一個研究機構要用太極拳來改善柏金遜症狀時,她立刻就報名了;她喜愛中華文化,也希望太極拳對他有所幫助。

這項研究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領頭研究的是 Fuzhong Li博士,他自己本身有學練太極拳。太極拳有時被形容是在動作中冥想,因為它在緩慢的動作中讓人靜止下來,讓身心靈合一。它對年紀大的人以後失去平衡有很好的改善作用,也同時讓人的抗壓性增加。通常太極拳的動作柔軟緩幔,專注的把動作流暢地一個接著一個地做。


在研究中,Li博士將柏金遜症的病人分成三組,一組做抗肌力訓練,一組做伸展,第三組練太極拳,一周兩次,一次六十分鐘,連續六個月。

Li博士發現用太極拳訓練的身體較為強壯,平衡感較好,Li博士表示:「表現的比伸展訓練好四倍,比抗肌力訓練好兩倍。」

馬里科女士表示,在練太極拳之前,她一天會有810次失去平衡,現在鮮少有這事發生。有幾次在以前一定會跌倒的,現在練太極拳之後就不會跌倒了,有一次在下雨天又黑的時候,她下車在柵欄旁,不但不跌倒,還會平衡她自己。她說:「在六到八個月前,我是一定會跌倒的。」

研究人員又表示,太極拳有這功效的準確原因並不清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家與腦部專家Michael Irwin教授說,太極拳可以讓腦部特定組織不斷重覆訓練來控制動作。他表示,我們的神經記憶的部份由大腦來整合,太極拳可以讓這些部份帶進我們的認知,強化這部份功能。


Saturday 9 March 2013

愛挖耳垢的人士要注意喔!

就像挖鼻屎一樣,許多人視掏耳垢為一大快感,但事實上,耳朵被認為有自我清潔的功能,那為什麼很多人還要多此一舉呢?針對眾清潔耳垢的迷思,等心醫師一一來解答過你知啦! 

1. 耳垢是什麼?
 

耳垢的學名為"耵聹",也就是俗稱的"耳屎",它的組成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皮膚死掉的角質細胞自然脫落,(二)是外耳道腺體(皮脂腺及耳蠟腺)的分泌物。

其中,皮脂腺分泌的皮脂主要成分是酸類物質,具有抗菌和防水的特性,而耳蠟腺分泌的物質是乳狀,與空氣接觸後,呈黃褐色的黏性物質。所以,耳道上自然脫落的角質層,加上外耳道腺體的分泌物混和後,便成為大家所知的略帶黃色的「耳垢」。


耳垢有什麼功能呢?可別以為耳垢僅是一無是處的排泄物! 等心醫師話你知....

耳垢有2種重要功能:
1. 是保護耳朵
2. 是有殺菌效果

耳垢位於外耳道的毛髮及表皮上,目的是用來抵擋外來細菌、黴菌、灰塵,甚至是蟲子等外來物質的干擾,讓外來物質不至於進入耳道深處;此外,因為它的成份是酵素及脂肪酸的混和,呈微酸性(pH值為6.1),研究證實有抗菌、抗黴菌的效果。

2. 耳垢若不清理,會滿出來嗎?

大部分的耳垢是不需要清潔因為外耳道有神奇的"自動清潔"的功能,耳垢自動清潔功能有點類似輸送帶理論,耳朵為了避免在有限的空間內,堆積過多的碎屑,影響聽力功能,於是便發展出一套自動清潔功能,讓耳垢可以朝單方向,往外慢慢輸送出去。 

那麼耳垢是如何被輸送出去的?因為死去的老舊角質層被新生的角質細胞取代,於是死去的角質便逐漸被「推」出來;加上人在咀嚼食物時,下顎關節運動時,也會在外耳道形成一股往外擠推的力量,兩種力量雙管齊下,讓耳垢慢慢被推出去。

由此可見,外耳道已有一套精密的自動清潔作用,一般人實在不需要多此一舉干擾耳垢自有的旅程,否則可能會因為清潔不當,妨礙耳道自動清潔功能,造成耳道感染或耳膜的傷害。 

3. 有些人洗完澡習慣用棉花棒清耳垢,這是正確的嗎?
 
棉花棒的功用應為吸乾耳朵裡的水,而不是清潔耳垢用。棉花棒的形狀本來就不適合掏耳垢,很多人士習慣用棉花棒掏耳垢,此舉容易將耳垢推得更深,造成耳垢堆積成硬塊、阻塞耳道。臨床上,常發現到耳垢出現在外耳道更深層的位置,甚至有些耳垢還沾上棉花屑,這代表著:"這些出現在比耳垢分泌處還 深層的耳垢,無疑都是被棉花棒推到深處的!"其實不只是棉花棒,其他像是髮夾、挖耳棒、小指頭等任何被用在掏耳垢的器具,都可能將耳垢推擠到更深處。

這樣的情況會造成如何的影響?如果耳垢一直堆積在靠近耳膜的深處,日積月累下來會造成耳垢栓塞,除了影響聽力外,耳朵也會產生脹痛感,甚至伴隨頭暈的現象。

此外,若使用品質較劣質的棉花棒,棉花棒頭不小心卡在耳道裡,影響耳道自動清潔的功能,嚴重還可能因為使用力度太大,刮傷耳道或戳破耳膜, 造成外耳道感染發炎或耳膜的傷害,千萬不可不慎!

4. 什麼情況下一定要清耳垢?
 
雖然一般人不需要特別清理耳垢,但某些人因生理構造或疾病因素,如:

(1)耳垢過多影響聽力
(2)耳垢過多讓耳朵癢、痛、悶塞感
(3)欲檢查耳膜或外耳道時,卻被耳垢遮蔽住檢查的視線
(4)耳洞狹小等問題,才需要就醫請醫師清耳垢

其中,耳垢栓塞多半因為時間過久,耳垢已然相當硬,一般醫師會使用軟 化耳垢的溶劑,如:嬰兒油、礦物油、耳滴劑等,使耳垢軟化後,再予以清除。 

綜合以上所述,醫師再次提醒大家,對大部份人而言,耳垢是一種不需勞駕清理的東西,至於少數人容易發生耳垢栓塞或其他問題的人,則必須定期接受耳鼻喉科醫師的檢查。 

5. 偶爾自行清耳垢,正確的方式是什麼?
 
不管你是基於什麼原因想自行清耳垢,醫師再次提醒大家,耳垢有自動清潔的功能,一般不需要特別清理,但如果真的忍不住想清耳垢的話,建議盡量使用柔軟的器具清除;此外,不建議自己動手清,因為看不到自己的耳洞,並要小心不要挖得太深、太用力,以免挖破耳膜或皮膚,而且要避免與别人共用器具。 

若請別人代勞的話,最普遍的情形是家長替自己的孩子清潔耳垢,建議,此時以不碰觸到外耳道皮膚為主,也就是說,清耳垢時不要直接與皮膚接觸,以免傷及耳道皮膚,最好是用夾子夾出來。

此外,千萬不要與他人共用掏耳棒,以免造成黴菌或細菌互相傳染的情況。而若耳垢已經變硬,不好清潔 時,則可以適時地使用礦物油、嬰兒油、耳滴劑等,有助耳垢的軟化,方便使用器具移除耳垢。 

還有一種方法是耳道灌洗法,簡單來講,耳道灌洗法就是沿著耳壁將水慢慢注入耳道中,然後轉頭讓水自然流出,過程需要重複數次,水溫不宜太高,約與體溫相近 即可,但要注意,沖洗完後,應使用毛巾或棉花棒吸乾,以免耳朵滋生黴菌,若耳垢仍然沖洗不出來時,建議尋找耳鼻喉科醫師的幫助。 

6. 經常挖耳垢,會怎樣?
 
若經常刮除耳垢,對耳朵會有怎樣的影響呢?除了會讓耳道失去保護及抗菌的作用、耳道受傷感染外,也容易將耳垢往深處推,造成耳垢栓塞的風險。 

1. 耳道失去保護及抗菌的作用: 
耳垢是耳朵的自然屏障層,有保護及抗菌的作用,若經常將耳垢清乾淨,會讓耳道經常暴露在潮濕、細菌、黴菌的環境下,容易引起耳道的感染。 

2. 耳道受傷感染: 
使用工具刮除耳垢時,若力道過於用力,或者不小心因外力碰撞,都有可能會造成耳道受傷或耳膜受損的狀況。 

3. 將耳垢推向更深處: 
若使用錯誤方式挖除耳垢(如棉花棒、手指頭等),都可能將耳垢推向耳道深部,導致耳垢堆積,反而更不易排出。 

7. 為什麼有些人耳垢是濕的,有些人是乾的?
 
耳垢可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一種為「乾型」;另一種為「濕型」。這是遺傳基因造成的,東方人種多半屬於乾型耳垢,顏色多半為淺褐或淺黃,質地摸起來乾而易裂;濕型耳垢大部分出現在西方人,尤其是歐洲人及黑人,耳垢顏色接近棕黑色,質地濕而黏。其中,濕型耳垢的人,也容易與腋下狐臭的發生率有較高的關聯性,推測是與體內的腺體的功能相關。 

8. 為什麼掏耳垢會喉嚨發癢,甚至會引起咳嗽?
 
這是人體的正常的神經反射。因為人體的第10對腦神經(稱為迷走神經)分佈極廣,它不僅分支管理喉頭黏膜傳來的感覺,而且還延伸到外耳道, 當刺激神經的任何一根分支時,同時就有可能牽動其他部分。所以有些人掏耳朵時,由於刺激了耳道皮膚內的迷走神經的細小分支,大腦一時錯誤地認為迷走神經的 其他分支也受到了刺激,如此才使人感覺到喉嚨在刺刺癢癢的。 

9. 耳朵進水怎麼辦?
 
想必很多人都遇過洗澡或游泳時,耳朵不小心進水的情況,造成的耳道悶塞感讓人很不舒服。耳朵若不小心進水,頭可以輕擺一邊,讓水分自然從耳 道流出,或利用棉花棒輕微擦拭耳道口吸乾水分,切勿太深入;此外,利用吹風機吹乾耳道的水分是最安全的作法,作法是︰將吹風機靠近耳道口 約30公分處,轉為弱風模式將耳朵吹乾。 

10. 蟲子跑進耳朵,需要就醫嗎?

很多人有蟲子跑進耳朵的經驗,如果只是嗡嗡作響或發癢倒也還好,最怕的是被蟲子咬,當下的疼痛真的讓人難以忍受。蟲子入侵耳朵不要緊張,有兩個簡單的方法可以自救! 


1. 在黑暗處用手電筒照耳內: 
昆蟲都有趨光性,如果發現蟲子跑進耳朵,就到黑暗處,拿著手電筒使其光線照進耳內,小蟲子就會自己跑出來。切忌使用鑷子或其他器具挖取,除了可能使耳朵受傷外,還可能將蟲子推往耳朵更深處。 

2. 滴油進耳內: 
利用沙拉油、甘油等油類液體,倒進耳道直到滿出耳道為止,目的是為了讓蟲子死亡,以免咬傷耳道皮膚,待蟲子死亡後,再請耳鼻喉科醫師取出即可。若以上方法無效時,應儘速就醫。

Friday 8 March 2013

運動與減肥關係的真相


您也許聽過這樣的說法,想減肥,需要鍛練和注意飲食,使消耗的熱量超過攝取的熱量。如果您已經這樣做了,但還是沒有減重呢?為甚麼這個看似簡單的方法並不奏效?不要就此放棄。專家認為,如果這樣放棄,就會錯過運動所提供的最大好處。首先,需要實際檢查一下您想從運動中得到甚麼期望。

專家認為運動是唯一的減肥方式

美國西北大學的醫學教授和西北大學肥胖綜合中心臨床主任羅伯特•庫甚納博士說,肥胖患者常常向他訴說,他們從運動中沒有看到想要的結果。他告訴病人,鍛練非常好,但為了減肥,需要強調的是從健康的飲食開始。

庫甚納博士說:「首先得控制飲食。體重減輕一點,您的腳步就比較輕便起來,然後參加更多的體力活動,從今以後就一直保持積極參加體力活動的生活方式。體力活動是保持體重的重要方式。」

兒科醫學教授,科羅拉多州丹佛大學人類營養研究中心主任詹姆斯•希爾認為,體力活動在控制飲食的減肥初期就可以同時開始。他說:「從飲食中削減1000卡路里比通過鍛練燃燒掉1000卡路里的熱量容易。有許多研究表明,運動減肥要有足夠的運動量和堅持不懈才會有效。」



美國運動醫學院發言人匹克醫學博士呼籲肥胖患者馬上行動起來,增加體力活動,這對患者的身心健康有好處。她提倡患者從步行開始,逐步地增加體力活動。堅持多年後,患者會發現他們的體重將回到正常範圍,不再受以前由肥胖所帶來的折磨。



運動是保持健康體重所必須的

所有以上醫學專家的觀點有一個相同之處:無論怎樣減輕體重,都需要積極地運動。「我曾多次強調,如果想要保持健康的體重,就必須經常鍛練。」詹姆斯•希爾教授說。「我們發現,人們只控制飲食而沒有足夠的體力活動,從長期來看減肥不是很成功。」希爾教授說。他說,人們可以是「非常成功的暫時」通過控制飲食減重,但有大量的事實表明,這些沒有進行體力活動的人重新增加了體重。

很多專家認為,關於減肥,不能單獨依靠控制飲食,也不能只有運動,應該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

飲食無節制可抵消您的努力

亞特蘭大註冊營養師凱瑟安•威廉姆斯說:「一般人對活動量高估了約30%,並低估了30%左右的食物攝入量。」她還說,人們很難準確地估計他們每天攝入的熱量和燃燒了多少卡路里,是因為這項工作需要仔細和耐心,而且對很多人來說減肥是一個艱苦的過程。要想達到減肥的目的,就需要節制食品的攝入熱量。否則容易前功盡棄。

健身器材上的熱量數字僅可參考

跑步機和其它運動裝備有顯示器,會顯示您大約燃燒了多少卡路里的熱量。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代謝研究中心主任陳博士說:「這些顯示器的數據是近似值,但是針對每個人來說個體差異很大。」他建議把運動器材上的熱量顯示作為熱量消耗參考值,但不能用它們抵消從飲食中攝入的熱量。他還說:「例如,運動器材上熱量顯示300400卡路里的熱量,如果您每天這樣做,或增加更多消耗,那麼您已經達到目的。但如果自己通過攝入更多的食物又補回這些熱量,就沒有必要了。」

每天常規鍛練是不夠的

為了得到理想的體重及整體健康水平,最好在生活中增加體力活動。陳博士說:「這不只是每天30分鐘的運動,這是與久坐的環境做抗爭。」他還建議制定切合實際的目標,逐步達到您的目標體重。

希爾教授鼓勵人們一天中安排一些有趣的體力活動並堅持下去,不要總是安靜地坐在那裏。

專家還提醒大家,除了運動和飲食,不要忘記壓力,睡眠,和其它因素會影響體重。需要看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而不只是看他是否去健身房。造成肥胖的因素很多,它不單純是飲食和鍛練方面的不協調。飲食營養和鍛練很重要,但絕不是唯一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