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6 June 2011

肩頸痛

現代人每天工作量十分繁重,壓力很大,導致許多人長期處於緊張的工作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容易使全身的肌肉長期處於緊繃。若果再加上姿勢不良、缺乏運動,這時肌筋膜疼痛就會漸漸發生,形成肩頸部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典型的肩頸部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肩頸痛),在臨床的病徵大都表現為單側或兩側的肩頸僵硬及疼痛,往往可以找到一個或數個壓痛點,嚴重的更可誘發頭痛 ( headache )

相信許多上班族都有這樣的經驗,長時間坐在辦公桌前處理事情大多數都會長期處於不良的姿勢下;彎腰駝背 ( rounded shoulder , hyperkyphosis )、頭往前傾,頭部重心往前方移落在身體正中線的前方,頸椎承受額外的壓力,肌肉筋膜的負荷大大增加,等到一回來時,才發現肩頸肌肉一直處於緊張狀態,無法休息,便會因缺氧、缺血而僵硬,加上情緒緊張 ( stress ),背部、頸部的組織跟著便受到傷害。

在病發的早期,疼痛只發生在接近下班時,下班後,或加班時,而疼痛最高峰的時候,通常是在睡覺前一刻,但是經過睡眠休息後,第二天早上會比較舒服。如果在這個時期並不及早治療,久而久之,疼痛就不分早晚存在患處上,且頭痛常隨之而來。頸肩部位的痛楚甚至干擾睡眠,令患者難以入睡,甚至令患者從睡夢中痛醒更嚴重者,可能演變成慢性疼痛,彷彿千斤重物壓在肩膀上般難受。如果沒有調整改善,肌肉長度逐漸縮短,將更難伸展,並引起結構性改變,例如退化性關節炎、椎間盤突出,惡性循環下去,還會壓迫神經,上肢痠麻無力。
其實,工作每60分鐘休息一下,更換一下姿勢,做做一些伸展動作或運動,「就像房子傾斜,愈斜愈多愈嚴重,」等到關節、韌帶病變,就得花上更多時間回復,最好在出現僵硬徵兆時就立即處理不要等到痠痛僵硬才補救。

一般人較熟悉的物理治療多屬於儀器範圍,例如電療、牽引等,其實手治療和運動治療也很重要。手治療是治療師一對一根據病人狀況,以按摩、伸展、脊椎鬆動術、肌肉調整法等方式調整;接著再配合一些運動處方,教導病人適當的動作,訓練肌力、耐力和平衡,讓肌肉能承受較大負荷。

雖然如此,肩頸痛是可以預防及徹底治療的。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預防頸肩痛,在於保持正確姿勢,適度休息那是最重要的,還有多做些運動,如伸展操、治療性瑜伽、太極等。最重要是常常要放鬆心情。

運動和姿勢的護理方面
1.    書桌或工作桌的高度要適中,使頸部、頭部不會前傾。
2.    不應躺在沙發上,側著頭看電視,這樣長時間扭著脖子,頭部肌肉拉力容易失卻平衡,引致脊骨出現錯位現象。
3.    不應坐著睡覺,坐著睡覺很容易引致後頸部肌肉拉傷。
4.    從事休閒活動,如看書報、編織毛衣、園藝工作等等,不要忘記每半小時抬起頭來,休息一下並活動頸部。
5.    拿取高於頭部的物體時,緊記要站在椅子上或梯子上,不要把手伸展,勉強去拿。
6.    避免長途開車,中途多休息,下車活動一下筋骨,駕駛座與方向盤的距離要適中,使頭、背能舒服地靠在椅背上。雙手自然放在方向盤上。

以下將介紹在辦公室也可做的運動,還有能紓緩肩頸、腰背緊張的簡易治療性瑜伽,讓你的肩膀不再千斤重

改善肩膀僵硬的伸展及毛巾
做毛巾操注意事項:

*
動作不要過度或太快,如果會痛,動作暫時停下來。

*
循序漸進,硬拉會造成肌腱和肌肉發炎。

*
做毛巾操前先暖身,如甩甩手、動動腳。

*
練習常見的動作,最好不要自創動作。

*
如果毛巾操拉筋太痛,可以彈性帶取代。


頸部毛巾操:毛巾除了可以協助固定關節,還可以成為助力,幫助關節打開和關緊。
A. 前傾後仰:有助改善關節退化、錯位,落枕或頸椎長骨刺也有效
1. 端坐,平視前方。把毛巾披在肩上,雙手抓住毛巾兩端,讓毛巾邊緣卡在頸椎關節之間。
2. 以毛巾帶著頸部往前彎,頭部前傾,視線跟著毛巾邊緣平行向下,彎到極限,維持6秒。再以同樣方式向後仰。
B. 左右旋轉:活動頸部關節。
1. 端坐。左手在上,拉著毛巾右端,右手在下,拉著毛巾左端。
2. 以毛巾帶著頸部向左側轉,視線和毛巾平行,眼睛向左看到極限,維持6秒。注意脖子是平行轉動。換邊。
C. 側頸運動:幫助撐開頸部關節。
1. 端坐。右手在上,拉著毛巾左端,左手在下,拉著毛巾右端。
2. 以毛巾帶著頸部向右下方傾,視線和毛巾平行,眼睛朝右下方看到極限,注意上半身不能動。換邊。

肩關節毛巾伸展前胸肌,強化上背部,減少後背疼痛。透過手臂向後,刺激肩胛骨,增加周遭的肌肉群運動與神經傳導。
動作:

 










1. 雙手抓著毛巾,打直置於後背,調整雙手抓毛巾的距離,兩手越近,難度越高。如果本身柔軟度足夠,甚至可以不倚賴毛巾,直接手拉手。

2. 注意上方手肘應落在耳朵後側,且肘關節向上朝天。脊椎伸直,保持抬頭挺胸。
3. 手拉著毛巾上下移動,向上時停留,深呼吸2次,向下時亦然。動作可重4

紓緩肩頸僵硬的治療瑜伽

半脊椎扭轉(Half Spinal Twist)



第一步:跪立姿勢,坐在雙腳上。腳跟朝外  

第二步:將左腳抬起,跨到右膝側,左腳掌貼地,右腳向內彎,腳跟靠近臀部,保持脊椎平直。

步:伸開雙肩膀水平,然後轉向左

步:在把右臂放在左膝的外,右手抓住左,左手放在身的地板上。呼氣時盡可能向左扭眼望左肩膀。
功效:這個動作是伸展肩頸的肌肉,調節脊椎神經和韌帶,消化舒緩痠痛。保持脊椎骨直,柔軟肩頸。保持平呼吸每次呼氣時扭轉多一點,可幫助肩頸的伸展。先邊開始,然向右,重複一次
如果希望徹底遠離肩頸痛,就得要針對引致肩痛的病源著手,例如避免增加生活壓力的行為和心態及每日做適當的運動。避免長時間固定著姿勢不動,每隔半個鐘頭到一個鐘頭,就應該要伸伸腰、轉轉頭,拉拉筋。如果你真的這樣做,你將會獲得很大的俾益。
但是如果你已經依照以上所說的指示做,你的肩頸痛仍然未有得到舒緩,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就應該找對肩頸痛有認識的專業醫療人員替你診治及設計一套運動來舒緩你的病況。

退化性關節炎

關節變形,行動困難?行動多留心….不怕退化性關節炎!

俗語說:「人未老,關節先老」,即便是機器,經年累月的使用也會有損壞的一天。尤其是精密的機器,容易磨損。人類的膝關節就是如此。

膝關節為什麼會退化?
人體有 147 個大小不同的關節,藉著與骨骼、肌肉及神經系統的完美配合,我們可以輕易且精確地完成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動作。膝關節是構成人體最精緻的部位之一膝關節為大小腿骨骼交接處猶如齒輪,中間有富彈性的軟骨,其邊附著支持關節活動的韌帶及肌腱,這些組織彼此巧妙配合,讓我們能站立、行走、蹲跪、跑步、跳高、上下樓梯。

膝關節到底能承受身體多少重量呢?站立時,它便承受了幾乎相當於體重的重量。平地行走時為體重之4倍;爬昇時為體重之7倍;跳躍時為實際體重之15倍。舉例說明,一個體重50公斤的人,其膝關節在跳躍時,所承受的壓力為750公斤。膝關節雖然是一部構造精良的機器,然而每天承受這樣巨大的負擔,隨著年齡增長,軟骨不斷磨損,韌帶及肌腱的彈性慢慢消失,若再加上過胖的體重及不適當的運動,任憑怎麼樣耐用的機器也會有運轉失靈發生障礙的一天。

老太太年70,一向身體硬朗的她,近年來卻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不論是久站、蹲下,或是上下樓梯,陣陣的疼痛已經讓她幾乎舉步維艱。醫生說,這是退化性關節炎,因為退化得太嚴重,要考慮接受手術換關節。

陳老太太的孫子是學校籃球隊長,是學校的風雲人物。最近因為應付研究所考試而熬夜苦讀,沒想到某日早晨醒來,發現腳踝嚴重紅腫,而且疼痛到連下床都有困難,經診斷後得知是痛風造成的關節炎

最容易罹患退化性關節炎
根據醫學統計只要活得夠久,人終其一生,不管是男是女,幾乎都會被某種程度的退化性膝關節炎困擾,超過50歲的人發生率為20-30%,到了7080歲可高達7成左右。


常見原因如下:
()老化 ()關節有外傷 ()因新陳代謝疾病所引起,如糖尿病、痛風等慢性病 ()關節有細菌感染等疾病,在治癒後,容易退化 ()體重過重者 ()先天性關節結構不良。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徵兆與症狀
顧名思義,關節炎就是關節的發炎,這樣的發炎可能是由於退化、新陳代謝(如痛風)、免疫系統錯亂(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感染與受傷所造成的。急性發作時,關節本身與周圍組織會有明顯的紅、腫、熱、痛。慢性的關節炎除了疼痛以外,還可能伴隨僵硬、腫脹、無力,以及關節活動角度的限制。關節炎的症狀直接影響了病患的活動能力,進而降低了肌肉力量、柔軟度與心肺功能,使身體的機能每況愈下。


美國風濕病醫學會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有以下的診斷標準:
(
) 膝關節疼痛年齡大於40,在清起床後僵硬30分鐘關節活動時有霹啪聲。
(
) X光片顯示有骨刺,關節腔變窄。符合以兩項即可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


()藥物治療:
1. 改善症狀的藥:最近新型的非類固醇止痛抗發炎藥物能減輕關節發炎疼痛,且避免腸胃的副作用及腎毒性,有別於傳統的止痛藥,可降低病人對止痛藥的害怕與疑慮。

2. 葡萄醣胺(Glucosamine)及軟骨素(Chondroitin)
這二種物質為天然的營養劑(有軟骨保護劑之稱),是關節內軟骨細胞合成醣蛋白(軟骨成份)所必需之原料,可刺激軟骨細胞增生,恢復退化及修補損傷軟骨細胞的功能。

(二)       保守療法輕微的膝關節炎是可採取保守的療法,控制體重也是須要的也就是減少膝關節的負荷,例如減少上下樓梯的次數,少去爬山,少做蹲的動作或劇烈運動像是跑步,對關節要有保暖的措施,在冬天或是在冷氣房內工作,也要穿上衣物避免膝關節受寒。

()手術治療:當關節嚴重退化軟骨磨損殆盡變形時可用切骨術、清創術或人工關節置換來恢復關節功能。雖然病程是長期慢性地,經由藥物治療、適度運動、關節保養及復健便能獲得控制不會再惡化,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疼痛或畸形的現象。患者應該積極去面對它,千萬不可氣餒

()一定要運動一般人認為,罹患關節炎的病患不適合從事運動,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研究發現,中等強度的慢跑其實並不會增加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率。但若是激烈的運動(如籃球、足球、網球、高爾夫球、羽毛球),就有可能使退化性關節炎提早發生。這類的病患大多有關節僵硬的困擾,因此運動前後的伸展運動就顯得格外重要。除了一般性的全身伸展之外,受侵犯的關節部位更要局部加強,如果能在伸展前,做重點的熱敷15鐘,將可得到更好的效果。運動時不要太過激烈,不要讓自己上氣不接下氣。如果自己能夠自在地與同伴交談,就代表這樣的運動強度是適當的。運動結束後在受犯的關節立即施以冰敷,將能有效地降低腫脹與疼痛的機會。

另外的研究則發現,藉由大腿前側肌肉(股四頭肌)的強化訓練,可以有效減輕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與障礙,甚至可以減緩關節退化的速度。因此,關節炎病患若選擇正確的運動方式,不但不會加重疾病的嚴重程度,反而可能進一步阻止疾病的惡化。

建立規律的休閒運動的習慣
在某些Fitness club或學校設有溫水游泳池,這對關節炎患者更是一大福音。在溫水中的運動(aqua fitness),除了可以減輕疼痛與僵硬,也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由於水的浮力分擔了體重,減少了關節的負荷,可以避免關節進一步的磨損。

一般建議避免跑跳的劇烈運動以有氧運動最佳。要達健身目的必須每週做3-5每次有30-60分鐘。例如散步土風舞或交際舞游泳騎腳踏車、治療性瑜伽及太極等都是對有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不錯的運動。慢跑對關節受力較大可能比較不適合。

既然運動有益於關節炎的病患,其實患者應該從自己有興趣,或者以前從事過的運動開始,使自己很快「上手」,並維持熱度,進一步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

消除腰痠背痛的訣竅

80%的人一生至少會有一次嚴重困擾的背痛。開刀有用嗎?有沒有一勞永逸的治療方法?告訴你遠離腰痠背痛的生活秘訣!
半年前,40歲的小姐突然感覺起床時會腰痠,而且只是簡單前彎就令她不舒服。一開始她不以為意。兩個月過去,疼痛不但沒有消失,反而開始出現腳麻的現象,從她的臀部往腳底延伸;更嚴重的是,她開始在睡覺時翻身被痛醒,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照了X光,醫師跟她說是輕微疼痛性脊椎側彎,加上坐骨神經痛;她也吃了消炎止痛藥。之後去診所找整脊師,希望能改善問題
根據1998年流行病學的統計,平均每5人就有1人有背痛的問題,因背痛求診的人數,僅次於感冒。腰痠背痛已經不是老年人特有的不適症狀,年輕上班一族也會有這樣的困擾,而且喊腰痠背痛的人數愈來愈多,也無法弄清楚到底「痠」從哪裡來? 到底是否馬上就醫? 還是先放任不管,等「痠痛」自然消逝?

為何痠痛?找出原因來!

在臨床上因為腰痠背痛來求醫的類型可分為兩種:
1.    急性疼痛:大多是扭傷、拉傷、肌肉撕裂傷等劇烈疼痛,主要原因可能是運動傷害、車禍意外、搬運東西時姿勢不正確等,而多數來求醫的年齡都是較年輕,約25-35歲之間居多。

2.    慢性疼痛:如果疼痛的症狀持續超過6個月以上,可歸類為慢性疼痛,通常是背痛或關節炎疼痛。
以這類型的求醫者,大多是中老年人,有的病人不一定有明顯的疼痛感,只會感覺肌肉痠痠的;有的病人只有在進行某一項動作時,比如說彎腰,才會有痠痠痛痛的感覺;有的病人還會合併有肩頸痠痛的情況。

在過去社會,出現類似這樣腰痠背痛的人以勞動工作者、需要長時間站立的售貨員或老師等居多,然而,隨著社會的改變,長時間坐著辧公的人愈來愈多,也因為姿勢不良,或種種原因;導致腰痠背痛的人增加不少。另外,因為骨骼肌肉過度使用而產生累積性的傷害,比如說退化性關節炎、骨剌等病患,也會以慢性疼痛來表現,這類病人大多為年紀大的老年人。運動員也是患上慢性疼痛其中之一,因在訓練過程中過度使用關節及肌肉,步入中年後,就可能會面臨到這樣的困擾。

如果疼痛伴隨著痠麻脹熱,就有可能是神經痛了。神經痛最為大家所知道的,應該就是所謂的「坐骨神經痛」。典型的坐骨神經痛的病人除了感覺到腰痠背痛外,還會覺得腳跟抽痛、小腿肚有灼熱感,病人對於這樣的疼痛的描述,不一定是以「痛」為主。除了單一的神經痛,急性疼痛或是慢性疼痛也會因為肌肉、骨骼疼痛部位壓迫到神經,而引發神經痛。

放任不處理,變成慢性疼痛

其實,多數的病人可能只要多休息、配合復健治療、多做些伸展運動即可。但這些因關節、肌肉、肌腱、神經受損引發的疼痛,有時如果放任不管、不處理,急性疼痛就會演變成慢性疼痛;如果是退化引起的疼痛,例如骨關節或椎間盤的退化、萎縮,萬一壓迫到神經過久,甚至可能造成神經壞死,這種情形就需要手術治療。


當然,也有少數病人的腰痠背痛症狀,隱含著身體巳經罹患某種種大疾病的警訊。以過去曾碰過的一名病人為例,原本以為是坐骨神經痛,在物理治療中心治療了3個月,一直未見好轉,經介紹便前來求診,經初步診斷;發現患者的腰痠背痛並不尋常,且24小時持續在痛,常常痛到晚上無法入睡,進一步安排做電腦斷層檢查,才發現巳經罹患骨癌。因癌細胞入或是轉移到內臟、骨頭,都有可能合併有腰痠背痛的情況。

對的姿勢,腰背不痠痛
因此,良好的姿勢,儘量減少背負重物,讓腰椎以及附近骨骼、關節不受過多重力壓迫,加上適度的運動,強化肌肉的肌力與耐受力,可以降低肌肉群所承受的身體重量,降低腰痠背痛的發生機率。
提供以下幾點需要特別注意事項:

1.    養成運動習慣:多運動可以增加肌肉的柔軟度及關節的靈活度,降低肌肉骨骼受傷的機率,運動也可以預防及幫助消除腰背肌肉痠痛。如治療瑜伽、伸展運動、游泳、水上有氧運動、靜太極等。

2.    選對床墊和枕頭:在人體工學設計的記憶床墊、枕頭,可降低腰痠背痛的發生。但是,不建議睡在木板床上,睡木板床時,不均勻的壓力分佈,反而會增加腰痠背痛的發生機率,因此,最好在木板床上鋪上510公分厚的床墊或軟墊。要注意的是,對於巳經有骨刺出現症狀的病人,使用具有人體工學設計的記憶床墊及枕頭不見得更好,因為病人睡在床墊或枕頭上面,頸椎的伸展會讓頸椎內的神經孔縮小,反而造成疼痛不適。

3.    小心彎腰的動作:發病期間,能不彎腰就不要彎腰,比如在洗衣服時,避免彎腰探進洗衣機拿衣服,不要讓背部的肌肉過度的伸展。在洗碗或使用吸塵器清理地板時,也盡量不要彎腰做事。

4.    椅子有靠背:使用有靠背的椅子或在坐椅上加上靠背。因為後背有支撐的軟墊,可以減輕肌肉的負擔。開車時腰部貼近椅背,上身直挺,身體不可前傾,才讓腰背放鬆。

5.    選擇一張好的椅子:椅背不要高出肩膀,最好能支撐腰椎弧度,座椅左右兩側應至少留1吋的空間,深度要可以容納臀部及大腿。

6.    正確的坐姿:保持上半身挺直,腰背維持在平直狀態,且膝關節略高於髖關節,雙腳平放地上。每1小時要起身活動一下。


7.    正確的站姿:很多人之所以無法「抬頭挺胸」,多半是因為骨盆有前傾或後傾的現象。骨盆是人的身體重心,所以與其挺「胸」,還不如說應該挺「骨盆」。站立的時候,如果可以從骨盆的位置讓自己往上提高,身型自然會有一個往上擴的姿勢。在「挺骨盆」的時候,要感覺骨盆是位在身體的中心,當自己刻意將骨盆調正時,骨盆以上的腰椎、胸椎和頸椎就必須找到可以平衡的位置,如果再做一點微調,讓肚子縮進來,下巴收起來,手臂往外轉一點,胸口自然會擴開來,人看起來也會顯得很挺。好的站姿,可以讓身體各個關節的受力比較平均,不會特別彎曲、讓某些特定的關節承擔大部分的重量。

8.    搬提重物姿勢正確重物盡量靠,然曲膝、曲,再用手持物,伸膝伸,抓牢重物即可被搬起。這樣,主要依靠臀大肌及股四肌的收力量,避免腰背肌用力,腰部損傷機會也减少了。另外,在搬移重物,要注意使處於半屈曲狀態,使物體盡量接近身可减少腰背肌的負擔,减少了損傷機會

9.    留意打噴嚏或咳嗽的動作:將身體往前彎,兩膝稍彎曲,可以減輕腹、背所承受的壓力。
此外,運動也可增加肌肉的柔軟度、強度、耐力,與關節的靈活度,進而讓血液循環系統更好,也有助於預防或消除腰痠背痛。不過若處於急性期(突然用力動作造成痠痛的前2天),最好不要再過度激烈運動,這樣反易加重痠痛感。目前最常見的輕量運動,就是治療瑜伽伸展運動、太極或游泳。

常見的職業性肌肉骨骼傷害
傷害名稱下背痛
常見職業別
電腦工作者、老師、倉儲或搬運工
常見工作型態
須搬重物、彎腰及長期站立,或使用震動器具的工作
傷害名稱頸背痛
常見職業別
電腦繪圖者、櫃臺收銀員、生產線作業員
常見工作型態
須將頸、肩部長時間固定一種姿勢的工作
傷害名稱臂部疼痛
常見職業別
型師、汽車修護工
常見工作型態
工作須長時間將臂部高舉過肩膀
傷害名稱手部疼痛
常見職業別
打字員、美工或繪圖員、建築工
常見工作型態
過度施力或重複性的手部工作
預防勝於治療,改善你的生活習慣非不得已,藥物治療也是快速解決痠痛的方法,但治標不治本。

拇趾外翻

穿尖頭鞋的女性? 當心大腳趾外翻.......
每次看到女性朋友足蹬高跟鞋,千嬌百媚走在顛簸的路上,除了由衷佩服她們足下功夫了得,更為這些姊妹們的足部健康感到憂心不少女性愛穿尖頭高跟鞋,當心腳趾擠壓,大腳趾嚴重外翻,一走就痛、寸步難行美麗的鞋子往往是影響足部健康的最大原凶,而大腳趾外翻就是常見的後遺症之一,值得女性朋友注意。建議那些愛美的女性朋友們,少穿尖頭鞋或高跟鞋,應盡量選擇有氣墊、足跟軟的鞋子或夾腳拖鞋,減少走路或站立時身體對腳趾造成的壓力。


39小姐,從小大腳趾角度就比較大,她一開始以為家族遺傳,但每次只要穿尖頭鞋就不舒服,什麼鞋都不合腳。小姐因工作緣故,偶爾需穿著7公分高跟鞋,長期下來大腳趾嚴重外翻,只要走路或站太久,雙腳就疼痛不已。
為改善大腳趾外翻,小姐嘗試各種方法,包括泡腳、按摩、使用矯正器,甚至還以橡皮筋綁住雙腳大腳趾,但疼痛依舊,後來透過微創手術治療,終於解決大腳趾外翻困擾,現在可以穿美麗涼鞋與夾腳拖鞋。

大腳趾外翻是指:大腳趾向外傾斜,大於生理角度15度的畸形變化。外翻的大腳趾除了會擠壓其他腳趾,也使大腳趾近端的趾骨頭向內側產生不正常力量與運動,導致第一蹠骨基部突出,在行走時,大腳趾滑液囊容易和鞋子產生摩擦,造成劇烈疼痛和厚皮。
大腳趾外翻的初期症狀為:第一蹠骨隆起處紅腫、疼痛,局部皮膚發炎,甚至潰瘍。到了後期,嚴重者大腳趾會與第二腳趾重疊,將第二趾擠向背側,形成所謂的「鷹爪趾」,經常與鞋子摩擦、引起不適。
 
由於大腳趾畸形,功能受影響,行走時勢必增加前足其他部位的負擔,加上蹠趾骨關節變形,因此也會發生足底疼痛,稱為蹠骨疼痛。而因大腳趾滑液囊腫、又有蹠骨疼痛,每走一步都會有尖銳痛感,到後來可能無法穿著鞋子走路,嚴重影響日常的生活。

造成大腳趾外翻的先天因素,包括扁平足、腳跟外翻、前腳內翻、第一蹠骨過短;而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痛風、先天性軟組織疾病等,也都容易有大腳趾外翻。
至於後天因素,常見的有趾骨關節受傷、趾骨骨折癒合不良、脫臼、韌帶撕裂等,而長期穿著高跟尖頭鞋,更是重要原因之一。
 
許多人由於蹠骨前端(也就是鞋頭的部位)較寬,鞋子若太窄,也會擠壓指尖朝中央集中變形,導致大腳趾外翻和小趾內翻。所以,具有上述先天或後天因素的人,千萬不要穿著過尖或過窄的鞋子,以免大腳趾外翻惡化。
 
要預防大腳趾外翻,首需穿著適宜的鞋子,最好是腳趾有半公分左右活動空間的寬頭鞋,避免壓迫到大腳趾;平底鞋比有跟的鞋好,材質柔軟舒適為宜,鞋底也要能吸震。值得一提的是,名牌、昂貴的鞋子不一定設計就好,因此,自我判斷相當重要,千萬別花了大錢,反造成足部變形。
 

此外,大腳趾外翻與扁平足有密切關係,因此鞋子最好有弧形足弓支撐,又具吸震、減壓效果,對防範大腳趾外翻很有助益。除了選擇有氣墊、足跟軟的鞋子或夾腳拖鞋,每晚可做510分鐘腳趾運動,使腳趾像扇子往內外開張,讓腳趾肌肉放鬆,降低腳趾外翻機會。
如果已出現大腳趾外翻,在外翻角度未達30度之前,仍有機會採取非手術治療。例如,將外翻部分以護具支架矯正,在第一、二趾間夾棉墊或矽膠墊,並在夜間穿戴塑膠材質的大腳趾外翻支架,或製作合適的鞋內墊等,都有療效。
 
至於疼痛不適,則可藉冷、熱敷或其他復健儀器,改善局部肌腱與筋膜的疼痛;若有持續發炎紅腫情形,則要再加口服或局部藥物。
 
大腳趾外翻角度若已超過30度,且疼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甚至行動不便,則需考慮以手術減輕疼痛、治療變形。方法是把大腳趾內側的突出物切除,大腳趾內緊 繃的內縮肌放鬆,再將內側關節囊縫緊即可。若外翻角度太大,可能還要加上骨鋼絲釘或石膏固定一個月左右,手術成功率極高,要注意的是,術後切莫再穿著不適當的鞋子,否則極可能復發。

成人扁平足

成人扁平足,也就是「後天性扁平足」。許多人的目光都專注在小兒扁平足上面,但事實上,扁平足並不只有先天性的成因,還有後天性的扁平足,所以成人扁平足的比例也並不低,尤其好發在中、老年婦女身上,這可能是因為婦女常有中年發胖的現象,而且女性先天上肌腱、關節、韌帶、肌肉…等器官的結構都比男性小,以致一旦開始發胖,肌腱、韌帶承受的壓力相對就較男性更大,久而久之,腳弓也不得不向您說:「我累了!」所以發生「成人扁平足」的相對比率就比男性高。

起因:先天不良後天失察
 成人扁平足依成因的不同可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
新生兒出生後先天上會有不同程度的扁平足,這種現像通常會隨年齡成長,足部肌肉、韌帶發育成熟而消失,其中只有約不到百分之四的人會遺留下不同程度的扁平足,這些稱之為先天性成人扁平足,而這些人中大多數是屬於沒有症狀的柔軟性成人扁平足,他們的活動能力和一般正常足弓者無異
另有一部份是屬於僵硬性成人扁平足,他們通常在年輕時沒有症狀,但到中老年時可能因次發變形而引發症狀;還有一小部份是因其他骨骼異常或一些神經肌肉病變而造成。

究竟,是什麼樣的情形會造成後天性扁平足呢?
關鍵就在於「退化」,講到退化,大家第一個聯想到的不外乎關節、軟骨,卻很少有人會想到肌腱其實也會退化!後天性的成人扁平足是指足弓原本正常但是因為許多不同的因素而造成次發性足底足弓消失,這些因素包括後脛肌腱本身退化或斷裂造成足弓逐漸消失功能失調,在糖尿病、高血壓、肥胖、使用類固醇藥物、類風濕性關節炎、中足關節炎、骨折、神經肌肉不平衡或腫瘤,先前足部內側曾經受傷或手術的族群中有較高比例的患者,這些患者除了一部份先前有踏空或足部扭傷的創傷外,大部份沒有任何先前足踝部受傷的記錄,患者開始時在足踝內側疼痛、腫脹,尤其活動時明顯疼痛、無力,然後慢慢足弓開始消失,患者無法從事一些先前的運動,女性病人通常無法穿高跟鞋。這些後天性扁平足,成因和嚴重程度各異,嚴重的會影響到足部其他關節。

 在此必須強調不是「後天性扁平足」就沒有先天的問題,後脛肌腱的退化,跟之前提過的拇指外翻相類似,除非受傷,否則通常都是因為先天就有某些扁平足的傾向但因為未能察覺或不在意,沒能積極治療,然後隨著時間成等比級數惡化導致。如果骨骼結構、軸線正確,力量的傳遞分均,使用壽命自然長,反之當然就容易早早報銷囉

 請各位一定要注意:足踝是承受我們全身體重於方寸之間的器官,過重的負擔,勢必會造成足踝的不堪負荷與傷害,所以腳的很多疾病,都與肥胖脫不了係,所以,要使骨骼肌肉系統改善,除了手術、復健外,我想減重大概是最積極的作法之一,記,肥胖往往是一個致命傷,所以為了避免自己可能已有先天不良的傾向,或是就算先天基礎很好,也無法忍受長期在承載過重情況下的彈性疲累,更何況,隨年紀增長器官功能亦將退化,綜合諸多因素考量下,絕對要設法讓自己體重維持在良好狀態下,避免重力加速度,導致自己一不留神就踏上後天性扁平足的末路──「關節受損」!在這裡有一點要澄清的,後天性扁平足好發中、老年婦女身上,除了「重量級」原因之外,還有就是跟過度勞動有關。


後天性扁平足非不治之症
 許多人,甚至包括一些本科(骨科)醫師,都刻板地認為「後天性扁平足」是不治之症,所以常常會讓人忽略它。事實上,這是不正確的觀念,我們只要將足踝的結構、軸線調整妥當,後天性扁平足還是可以經由醫療手段或一些特定手法而獲得完全改善。目前以骨及專科來看,後天性扁平足可以輕重分為四級:

第一級:發炎、疼痛,但腳尚未變形通常會建議病人穿鞋墊,並配合藥物、復健、物理治療…等方法來治療。

第二級:可動性變形現象;這是指患者的扁平足不明顯,通常要施力踩在地上才會顯現出來。到這階段的腳不但發炎,還可能有斷裂,骨頭變形的情況,這時候可依照病人情況,採取如第一級的保守治療,或者進行手術矯正。

第三級:不可動性變形現象;此時患者不但變形,而且還僵硬了,即使在不施力的情況下,扁平足也清晰可見。進行保守治療但感覺療效不彰的第二級患者,或者已經僵硬化的第三級患者,就需要進行矯正手術,因為「成人扁平足」不像「小兒扁平足」一樣,可以置入矯正器等他自然改善(距下關節限制術),所以一定要把彎曲、變形的骨頭矯正到比較好的位置,如:截骨矯正手術、肌腱強化術(把過度鬆弛的肌腱拉緊)、肌腱轉位術(取別條肌腱來幫助拉住內側的足弓)

第四級:關節已經嚴重受損。
如果不幸已經惡化到第四級,那就是只好「先破壞,再建設」了,把所有壞掉的關節打碎重接,才有可能改善扁平足的症狀,稱為「三關節融合術」,但扁平足拖到這時候才就醫,難免會有一些壞處,如:手術時間長、成功率較低、恢復時間也比較久…等。

要想矯正,就要先釐清扁平足類型,先天扁平足如先天跗骨黏合、先天韌帶鬆弛、家族性遺傳,後天扁平足則常見於體重增加,影響足弓發育;缺少運動,足部肌肉力量不足,無法維持足弓的形狀及彈性;小孩太早用學步機,骨骼未發育完成,就被迫承受身體重量或太早穿鞋,減少了腳底刺激。
若單純只是後天因素,多屬於「非結構性或稱功能性」的扁平足,即站立時足弓受力便塌陷,坐下後足弓便恢復,矯正空間及機會較大,可透過以下運動,持之以恆來改善狀況:
1. 治療瑜伽,如籃球、跳繩等。
2. 腳尖站立的運動,試著墊腳走一小段路,但持續時間不宜過長,避免小腿緊繃,或配合拉筋運動伸展小腿肚。
3. 腳趾頭抓毛巾,可在毛巾上壓重物增加難度,短短3分鐘就有鍛鍊效果,多練幾次,但每次時間不宜過長,避免肌肉過度疲乏而疼痛。
4. 戶外活動,走在不平的接觸面,如草地、沙灘等,提供足底刺激。購鞋時,後跟要硬,避免足跟外翻,最好高度能超過足踝。

不可不知的觀念!

 最後關於後天性扁平足,有幾點必須跟各位強調的觀念:


(1)   後天性扁平足的嚴重程度是漸進的。第一級我們不管它,就可能慢慢演變成第二級,第二級如果還是忽略它,就會變成第三級,最後則會惡化到第四級,造成關節受損以致必須進行術。所以,千萬不要因為小時候扁平足的症狀輕微,就掉以輕心,長大後也不注意自身有扁平足的現象,以免錯失治療時機造成終身遺憾。也千萬不要有「後天性扁平足」無法治療的錯誤觀念。

(2)   足踝是非常精密的器官,治療時一定要尋求專業的意見。曾有位病人,不過二十歲,之前在其他醫院進行後天性扁平足矯正手術,結果被「一根鋼釘插進去」治療法搞到術後兩個月,下床一走動,鋼釘就斷在關節內,關節也因此遭受破壞


(3)   拖到最後只能部分修復。正如前一點所說,足踝是非常精密的器官,由26塊骨頭組成,有許多細小的關節,損壞到了一定的程度後,要處理全部的關節是不可能的,頂多只能處理其中一兩個受損比較嚴重的關節,因此無法像膝蓋一樣,只要置換人工關節,功能性就可恢復到90%左右;萬一後天性扁平足已經嚴重到第四級,即使經過三關節融合術後,足踝原功能性的復原力若可以從30%提升到70%的,就稱得上是非常大的進步了,對此患者一定要先有認知,能及早治療,就不要「拖」!

痛風症


「痛風(Gout)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臨床上是屬於風濕病的一種。因急性發作,疼痛一來勢如疾風,因而得名。從疾病史的記載來看,早在17世紀希臘、羅馬時代,痛風即為歐洲人典型難治的一種疾病,尤其是追求美食的上流社會貴族們,很多人都患有痛風

什麼是痛風症:

「痛風」的發生是因為「嘌呤(Purine亦有翻譯成普林,是核酸的一種)代謝異常,體內尿酸生成過多或排泄受阻,加上外在壓力(例如激烈運動、暴飲暴食、生活習慣改變等)誘發而引起「高尿酸血症」,導致尿酸鈉鹽沈積在關節腔、肌腱、軟骨或腎等處,造成紅、腫、熱、痛,甚至變形等症狀。而嘌呤則普遍存在於食物中與體內的細胞。一般而言,體內尿酸來源約三分之一來自飲食,約三分之二來自身體的新陳代謝。尿酸的排泄約有三分之二的尿酸由腎臟經尿液排出,約三分之一由腸內細菌分解代謝,另約有小於百分之一由汗腺排泄。但腎臟功能異常的病人則由腎臟排泄的量減少, 相對地由腸道排泄的量會增加。因此,若尿酸產生過多或排泄減少,均會造成血中尿酸過高。
李先生被痛風折磨了二十幾年,當初人到中年,便開始變胖了,每餐無肉不歡,也常常應酬喝酒。每年總有好幾次,睡前還好好的,半夜醒來,便劇痛難行,不能走路,有時在膝關節,有時在腳踝,更甚者在大姆趾什麼滋味都齊全,上樓梯痛、下樓梯更痛,走起路來,一拐一拐,偶不小心,碰到患處更痛到不得了,真是痛不欲生但過了幾天,吃一些止痛藥丸,待急性發作期過去了,痛便消失,也就不以為意了。到四十五歲那年,患了急性心肌梗塞,同時發現高血壓、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在深切治療加護病床住了一個星期,然後轉至一般病,共住了3星期才出院,休息了兩個月慢慢復原工作。那時候還不願意做心臟血管手術,只是依靠藥物處理。直到現在每天服藥,除了糖尿、高血壓、陳舊性心肌梗塞的藥物外,還有每天1粒的尿酸藥物,急性痛風不再復見了。正洋洋得意之際,不料一年前因右側腰痛,原來輸尿管結石,在右側輸尿管上三分之一有結石,把尿管阻塞了,尿管因尿液不能暢順流入膀胱,脹大了數倍,右腎也脹大了,還幸經體外震碎結石,由小便排去,腎和輸尿管都恢復原狀。這種結石,就叫尿酸結石,是因長期痛風,體內代謝障礙,以致尿酸合成增多,或因腎臟對尿酸排泄發生缺陷,以致積聚成石,引致腎臟或尿路結石。倘若處理不當,嚴重時便引致腎機能衰竭。
由此可知,痛風與其他疾病息息相關,如高血壓、高血脂病、糖尿病、心臟病、和腎臟病。當高尿酸血症與其他疾病同時併發時,其所使用藥物,自有不同。急性期痛風、中間期痛風、慢性期痛風,都有不同的處置,其目的都在有效止痛,和減少不良併發症。


痛風的形成
「痛風 Gout」是因尿酸蓄積在體內而發生高尿酸血症時,尿酸鹽結晶析出在關節腔或身體其他組織而所引起的疾病。高尿酸血症不但直接反映體內尿酸的蓄積且會降低尿酸在血液中的溶解度以致引起尿酸鹽沈澱在關節。尿酸在血液中的蓄積的原因除了與尿酸的產生過多有關係外也和從腎臟排泄到體外的功能低下有關。痛風病人關節的滑液中可發現尿酸鹽的結晶。沒有治療時可能會在皮下產生痛風結節,也可能因引起腎臟機能降低而導致腎結石的產生。痛風結節也可能在耳朵、肘、皮下、骨、軟骨、腎臟等身體各部位產生。

痛風症狀

主要症狀包括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慢性痛風性關節炎、痛風性腎臟病變和尿路結石。臨床上可分幾個階段如無症狀症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風、中間緩解期和慢性痛風。
第一階段的急性痛風:常發生於半夜,發作部位出現紅、腫、發熱及嚴重疼痛;此時任何輕微的碰觸都會使疼痛加劇。痛風大多侵犯大腳趾關節,其他如足背、踝、膝、腕關節都可能發生,此時百分之八十的患者血尿酸值偏高。
第二階段的中間緩解期:指二次急性痛風中間之無症狀期間,病人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急性痛風發作之間隔時間差異頗大,可長達十餘年亦可短至數個月,但往後之無症狀期可能愈來愈短。
第三階段的慢性痛風關節炎:患者關節、耳輪、皮下組織甚至內臟器官,因尿酸沉積形成粒狀或球狀凸起,稱作痛風石。痛風石累積於關節,造成痛風關節炎,導致關節變形。若累積在腎臟亦會影響腎臟功能。

痛風vs.假痛風:

1.「真痛風」是因尿酸沈積在腳或手大拇趾(指)關節所引起的疾病,與高尿酸血症有關。
2.「假痛風」是因為關節軟骨(主要是膝、腕關節)的鈣化的疾病,而所沈積的Calcium pyrophosphate dihydrate洩出關節腔,引起的疼痛。

甚麽容易患痛風症?

痛風主要發生在男性,且多發作在30歲以上的男性,女性則在停經以後發生的情況較多。痛風可說是男性的疾病,因為女性患者只占所有病例的百分之十,且有遺傳及家庭發病的傾向。

1. 遺傳 -- 家族中有痛風和尿酸過高者,其子女發生痛風的機會為一般人的10倍左右。
2. 性別 -- 一般男性較女性易患痛風,但女性停經後痛風之發生率也隨之增加。
3. 年齡 -- 痛風好發於 40-60歲的中年人,但有日趨年輕化的趨勢。
4. 肥胖 -- 體重過重者,通常體內尿酸值較高,因肥胖者容易出汗而使小便量減少,尿酸鹽結晶便積
聚于體內而易患痛風。
5. 飲食 -- 高嘌呤飲食、暴飲暴食、喝酒過量,均易升高尿酸值而增加患痛風的機會。  


飲食原則:

->  一般正常飲食每天約含有600-1000毫克之嘌呤(普林)
->  儘量維持體重於標準範圍內,體重過重時應慢慢減重,每月以減輕一公斤體重為宜,但急性發病期不宜減重。
->  每日應喝水3000cc以上,以幫助尿酸鹽排出,並防止腎結石的產生。
->  根據實驗,多量脂肪有抑制尿酸鹽排出的趨勢,並易促使症狀復發,故烹調時,油應適量。
->  若有任何的不舒服導致食慾不振,每天攝取的食物有限,則必須給予大量的高糖液體,以防止脂肪代謝加速引起急性痛風的發作。
->  儘量避免飲酒,尤其啤酒;至於咖啡及茶則可適量使用。
->  多吃鹼性食物,以促進尿酸溶解、不易沉澱。
->  忌吃過鹹;研究指出,鈉會促進尿酸沉澱。
->  多吃維生素BC含量豐富的食物,可促使組織內瘀積的尿酸鹽溶解

注意事項:
1. 發病時應提高患部關節,讓患部休息。
2.
使用具消炎性的止痛藥。
3.
避免阿司匹靈或acetaminophen等藥物。
4.
冰敷患處。
5.
避免含嘌呤(purine)的食物,以避免促成高量尿酸,此類食物如:魚、內臟、肉汁、沙丁魚、

貽貝、蘆筍、乾豆、扁豆、白花椰菜、菇類、燕麥片、蝦貝類、菠菜、全麥麵包、酵母菌、肉、雞、鴨等。
6. 補充大量水份,可幫助尿酸排出體外,也可避免痛風引起的腎結石。
7.
喝藥草茶,專家推荐洋菝契(sarsaparilla)、蓍草(yarrow)、玫瑰實、歐薄荷(peppermint)等

藥草。
8.
勿喝酒。
9.
控制血壓。
10.
不宜以減肥餐方式控制體重,以免因禁食造成細胞分解,將尿酸釋出。
11.
服用維用命要請教醫師,過量的菸草酸及維他命A可能引起痛風發作。
12.
保護關節,不要絆到腳趾,同時勿穿過緊的鞋子。
13.
多吃櫻桃,可以紓解痛風。
14.
以木炭粉和亞麻仁敷在疼痛的關節、將腳泡在木炭粉和水調和的熱水中或是一天服用四次0.5至1茶匙的活性木炭,有助於降低血液中的尿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