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6 February 2015

你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族嗎?

代謝症候群」為一種現代文明病,顧名思義就是在現今社會中因為繁瑣的工作性質加上缺乏適當的運動及飲食的節制而衍生出來的身體變化。

代謝症候群共有 5 項指標。分別為:

1.男性腰圍大於 90cm,女性腰圍大於 80cm 公分。
2. 三酸甘油脂大於 150mg/dl
3. 男性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小於 40mg/dl 或女性高密度脂蛋白小於 50mg/dl
4. 收縮壓大於等於 130mmHg
5. 空腹血糖大於等於 110mg/dl

如果說您符合以上這 5 項指標中的 3 項以上,那麼在臨床上醫生會判定您為「代謝症候群」患者。為什麼要特別將這 5 種指標列舉出來呢?

我們知道這些指標通常和肥胖有一定程度的相關性。因為體內脂肪的過度囤積,會造成游離脂肪酸的增加,再加上其他肥胖等等因素都會導致身體出現一些警訊,如血壓有上升的趨勢,但還不到臨床上定義的高血壓,血糖也有上升,但還不到糖尿病的情形,此時若不加以注意及預防,就可能會導致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腦中風、糖尿病等等嚴重的疾病的產生。所以說「代謝症候群」也可以說是一種疾病前期。

預防勝於治療,這也就是為什麼近幾年來代謝症候群一直被廣泛的強調及重視的原因。如果能及早找出將來好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就能找出代謝症候群候選者,積極開始介入飲食與運動等等有益身心的調理,這都遠遠比發生危險性心血管疾病之後,一輩子必須接受藥物控制要強的多。生活品質也能夠大大的提升。

其實人的身體就像車子一樣,儘管車子性能再好,如果平時不留意也不加以保養的話,車子就容易有大大小小的毛病,嚴重時更會有拋錨的危險!我們的身體也是如此,當代謝症候群的指標出現異常時,我們的身體已經在做一種無聲的抗議,如果視而不見的話,那可能就錯失好好改善身體的好機會。

Wednesday, 25 February 2015

惱人的下背痛問題

下背痛是很常見的毛病,根據研究,約有80%的人在其一生中曾發生過下背痛的經驗。這些人當中有人不需要治療,可能 2-3 天身體就自動修復,但有人卻是經年累月的疼痛,沒有一天舒服過!

發生下背痛的原因很多,從姿勢不良、老化到椎間盤突出,甚至臟器疾病及腫瘤,都可能引發背痛。一般民眾該如何區分,才能針對自己下背痛問題,找到解決之道呢?下列我們談一談常見的下背痛原因及預防方法:

1.軟組織受傷/背部筋膜發炎,包括背部的肌肉、韌帶、肌腱的急慢性拉傷、扭傷、挫傷都是屬於這一類的。一般坐辦公桌的上班族及運動期間造成的下背疼痛,以慢性肌腱炎或肌肉疲乏居多。

2.椎間盤突出,在年輕人占很大比例,它是引起年輕人下背痛甚至導致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其病因是椎間盤周邊的纖維環破裂,導致中間的髓核向後突出,壓迫坐骨神經根,而引起坐骨神經痛,一般為單側。

最初多半是經由抬重物或某些特定動作,突然引起背部劇痛,大部分患者以為是閃腰,只要休息幾天就好,但最後疼痛不但未緩解,反而慢慢的由下背部擴散到臀部,大腿外或後側,甚至延伸到下腿或足背或足底部。

3.脊椎退化性關節炎(俗稱長骨刺),因為脊椎的老化,關節周圍的韌帶和脂肪層因長期關節炎造成纖維化而變硬,原本專司保護神經的構造失去原有的彈性,再加上骨刺的夾攻,壓迫坐骨神經根,造成坐骨神經痛。此時病患不但腰痛,還伴有下肢的麻木感。嚴重的病患還會有下肢無力、抽筋,或走路走不遠的現象。

4. 壓迫性骨折,停經後女性發生壓迫性骨折的例子很多,這也是老人駝背的重要原因,而且常發生兩側對稱性的劇痛。
此外,還有其他會引發下背痛的原因,例如:椎管狹窄、原發性或轉移性脊椎腫瘤、腎臟病、輸尿管結石、攝護腺發炎或骨盆腔發炎、姿勢不良,以及情緒、壓力等。值得特別注意的是,癌症的脊椎轉移,以及僵直性脊椎炎等。前者若無警覺,常會造成誤診;後者的預後則決定於是否有早期診斷與長期藥物控制。

部痛該怎麼辦?

背部疼痛需即時請醫師評估,必須針對病因治療。無論是坐骨神經痛、退化性脊椎關節炎或頑固型背痛,應以口服消炎止痛藥加上復健治療等保守療法為優先選擇,除非無效且疼痛依舊,或正等待開刀、暫時不敢開刀、無法開刀或開刀無用的腰背痛患者,才建議使用注射治療或高頻熱凝療法。

如何預防腰背痛?

1、維持良好姿勢並避免久坐。
2、最好的姿勢是平躺放鬆,膝下可墊一個枕頭。
3、臥床休息時應選用木板床,並可加層被子或榻榻米,不要睡太軟的床。
4、避免急速前彎及旋轉、過度向後仰等,需轉身,不只扭轉上半身,應盡量整個身體轉過來。
5.、舉物時應將兩腳分開約45公分,一腳在前,另一腳稍微在後,膝蓋彎曲蹲下,保持背部平直。
6、彎腰提重物是最吃力的動作,應盡量避免。
7、可用熱療,如洗熱水澡、熱敷等方法舒緩。
8、不要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
9、適當的運動可以改善及預防下背痛的症狀,如游泳、步行
瑜伽伸展運動等。




Friday, 20 February 2015

拔罐治療

在中醫治療裡經常看到有人拔罐,青一塊紫一塊看起來頗嚇人的,但這卻是傳統的中醫療法,對於不曾拔罐的人,這種療法,可能會使他充滿疑慮,究竟拔罐源於何時?對人體有甚麼益處?

拔罐療法,是中國古代醫學中一門獨特的治療方法,在中國已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因為古人常以獸角做罐治病,所以又稱之為「角法」。考古學家發現,最早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時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獸角治病的記載。

唐代以後的醫家,使拔罐療法的適應症擴大到內科疾病中。例如:
*宋代《蘇沈良方》醫書中用火罐治療久咳。
*元代沙圖穆蘇《瑞竹堂經驗方》記載竹筒吸毒法。
*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介紹煮竹筒法。
*清代醫藥學家趙學敏用拔罐療法治療風寒頭痛、風痹、腹痛等
  症。
*清代官方制定醫書《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更詳細記載拔罐
  配合中醫、針刺等治療疾病的方法。

拔罐療法的治病範圍

近幾十年來,拔罐療法的治療已擴展到了內科、婦科、兒科、外科、骨科、皮膚科、五官科等諸科,諸如:肺炎、慢性胃炎、高血壓、坐骨神經痛、五十肩、落枕、網球肘、經痛、慢性盆腔炎、小兒消化不良、小兒高燒、小兒遺尿、帶狀疱疹、蕁麻疹等,均可用拔罐治療。

原理介紹

中醫認為人體存在經絡系統,內外縱橫交錯分佈全身,將人體聯繫成一個整體。
中醫針灸治病即是透過穴道來調節經絡及臟腑的功能,使人體的陰陽氣血平衡,達到治病的效果。拔罐治病的原理也是一樣,即是透過吸拔穴道或局部氣血瘀塞之處 (有時視病情的需要在拔罐處放血),來疏通人體經絡氣血,使身體的能量得以暢通,並啟動人體的自癒本能,來達到治病強身的目地。

透過觀察拔罐部位皮膚的變化,判斷疾病的性質和輕重程度。例如患者在每次拔罐治療後,吸拔部位皮膚顏色逐漸變深,表示病情逐漸加重;如果顏色逐漸變淺,表示病情逐漸好轉。

拔罐器具──玻璃罐(Fotolia)


使用的器具有哪些?

在古代是用獸角來當拔罐器具,現代已不使用。目前常用的拔罐器具主要有竹罐、陶罐、玻璃罐、橡膠罐、抽氣罐等。抽氣罐主要是用抽氣唧筒將拔罐杯內的空氣抽成真空,使之吸附在皮膚上,抽吸的力道可以自由控制,使用上相當安全方便。
而竹罐、陶罐、玻璃罐及橡膠罐,多採用「火罐法」,利用火力燃燒排去空氣,以產生吸拔力,使拔罐杯吸附在皮膚上。由於「火罐法」在治療時有溫熱的感覺,具有溫補的作用,對於虛症的患者是不錯的治療方式。

拔罐法的運用方式

單罐法:
即單罐獨用,主要用於病變範圍較小的部位和壓痛點。
多罐法:
又稱排罐法,即多罐並用,主要用於病變範圍較廣的疾病,如腰背疼痛。
閃罐法:
指用罐吸拔後馬上取下,再反覆吸拔多次,主要用於虛症、麻木、肌肉疼痛等病變部位較廣泛或游移不定的疾病。
留罐法:
吸拔後將罐杯留置在皮膚上一段時間,主要用於治療臟腑病、久病、病位較深者或病變部位固定等疾病。此法多結合閃罐法一起使用,即在大面積閃罐後,在腧穴及反應點處留罐。
走罐法:
又稱推罐,是指吸拔後在皮膚表面來回推拉,主要用於吸拔腰背、大腿等面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

禁忌與注意事項 

並非每個人的狀況都適合拔罐,拔罐時有些禁忌須特別注意:

(1) 血壓過高者,切忌用強刺激手法。
(2) 患有出血傾向性疾病者,不宜拔罐。
(3) 骨髂凹凸不平及其他體表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拔罐。
(4) 精神病如癲狂躁動、中度或嚴重心臟病等,不宜拔罐。
(5) 關節腫脹、皮膚潰爛、皮膚腫瘤、傳染性皮膚病、皮膚嚴重

     過敏者,不宜拔罐。
(6) 婦女在經期、妊娠期,腰部、腹部、乳房、心臟等部位,不宜

     拔罐,其他部位手法宜輕。

Tuesday, 17 February 2015

話糖

白、粉、藍、黃,憑著桌子上甜味劑包裝的顏色,你可以立即知道裡面裝的是甚麼。四種顏色分別對應天然糖、糖精(Saccharin)、阿斯巴甜(Aspartame)和蔗糖素(Sucralose),後三種都是人工甜味劑。



人工糖無法讓人瘦

因為人工甜味劑的甜度高、攝入量小,釋放熱量低,從而成為天然糖的替代品,被認為是不想讓自己長胖的首選糖。所以儘管許多人都對人工甜味劑心懷疑慮,但為了避免攝入糖和熱量,而選擇使用這類化學物質,全球範圍內,人造甜味劑的年市場總額高達15億美元。

但這一說法日前也受到新一輪的駁斥,「人工甜味劑無法讓人瘦」。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衛學院副教授莎拉布萊克 (Sarah Blake) 對全美營養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後,表示喝含有人工甜味劑飲料的人,讓身體誤以為進入血中的葡萄糖不足,反而食慾大開、攝取更多固體食物。熱量攝取過多,自然不易減重。

安全爭論從未休

幾十年來科學界對糖的爭論沒有休止過,我們可以看到明顯的分界線。任何一種甜味劑,都有信誓旦旦保證安全的研究,同時也有詳盡列舉種種潛在危害的研究。要知道,甜味劑對於人體的長期效果很可能需要服用數十年後才會有明顯表現。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目前仍將市面上常見的這三種主要人工甜味劑列入「公認安全」。「按照常規的食品安全標準,科學界認為甜味劑已經被充分檢測以排除存在任何潛在毒性的可能,」紐約醫學院(New York Medical College)的病理學教授加里威廉斯(Gary Williams)醫生表示,他曾參與數種人工甜味劑的安全評估工作。

但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主任沃爾特威利特 (Walter Willett) 醫生卻指出,選擇哪種糖,取決於自己。他認為綜合評估風險和不確定性後,人們可以自己做出理性選擇。「世界從來不是非黑即白,我們也很少對某件事有絕對把握之後才去做,」他說。「最重要的是避免那些已經明確的大風險,比如吸煙、肥胖和經常攝入高能量的碳酸飲料。」

美國人每天攝入的糖量,遠比想像的多,而攝入糖過多會引發心臟病。最新的研究把後一句話改寫成:「即便是適量的糖,也會導致心臟病的死亡風險增加」。

心臟病風險增加

新研究打破了傳統的看法,以往研究認為飲食中的糖不會導致致命性的心臟問題,但糖會引起肥胖症,然後肥胖症可能會誘發心臟疾病。但現在的科學家認為肥胖症不能解釋含糖飲食和死亡率的關係,哪怕是正常體重的人也會因為攝入糖造成相同的較高死亡率問題。

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醫學協會的權威雜誌,經過對3萬名美國人的飲食習慣以及健康問題進行15年以上的持續研究得出。「吃糖太多,會有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壓,但現在糖還會導致不健康的炎性改變,甚至對體重不超標的人群也有這種反映。」棕櫚灘心血管病診療中心主任、預防醫學博士昌西克蘭德爾 (Chauncey Crandall) 說。
  
吃得比想像的多

「這個信息非常明確,哪怕一天喝兩罐常規含糖蘇打水就能顯著地增加死亡風險。」克蘭德爾博士說。「我們需要減少攝入糖的數量——尤其是蘇打水——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它(對健康)有危險。」

「許多人並不瞭解食物中含有多少糖,而這些數量足以損害身體」,克蘭德爾醫師所著的暢銷書「簡單心臟治療」名列亞馬遜暢銷書排名第一。「有時候我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吃糖,人們都以為吃糖果、冰淇淋才是『糖』。實際上,食品商幾乎已經把糖加入了所有產品中,例如湯、番茄醬、鮭魚罐頭、醃肉製品,甚至牙膏裡都含糖。」而糖原比我們想像的危險。


Tuesday, 10 February 2015

告別腰痠背痛 先矯正13個壞習慣

據統計,腰痠背痛是美國民眾住院的第五大原因,也是一般手術的第三大原因,求診人數中腰痠背痛比感冒還多,56%的民眾因腰部疼痛而影響了正常的作息。為此,美國《預防雜誌》 (Prevention) 列舉了生活上容易引起腰痠背痛的13個壞習慣,並教您如何矯正。

1.長期坐著辦公
您知道嗎?坐著比起站著,背部所承受的壓力要多出40%以上。長期坐著辦公的人,最好隔些時候起來伸展一下筋骨,否則不常運動的背脊肌肉會退化,關節也會失去潤滑而快速老化。
專家建議,坐時讓身體呈後仰135度角的姿勢,以降低椎間盤的壓迫。也要確保辦公椅是否能支稱您脊椎的弧度。看電腦螢幕時,背部要有支撐,頭要伸直。每半小時就起來走動一下,或去倒茶水,或是去洗手間,或去打印機拿紙張等等,都能夠減輕背部的壓力。

2.長時間開車
長時間開車易造成胸腔肌肉緊繃、肩膀僵硬,姿勢下垂則會導致動作遲緩、背頸疼痛。專家認為,開車時最好保持90度的端正坐姿,並讓方向盤貼近身體,避免身體過度向前拉伸,腿也要向前伸出,讓背部感覺舒服。

3.背痛後不運動
研究指出,40%的人腰痠背痛後活動量減少,但這卻不利於治療,或者會讓情況惡化。專家建議,患者最好經常散步,將有助於緩解背部的僵硬。若要快速復原,則可常常伸展腿筋與臀部。這些動作都可紓解患者背部的壓力。

4.不做伸展運動
為了促進血液循環、降低壓力,瑜伽或許是最佳的運動選項。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表示,瑜伽減緩腰部疼痛的效果比任何運動都快,因為瑜伽能夠深呼吸、放鬆、舒展和用力,對患者的心理與生理都有幫助。
專家建議,您可到鄰近的體育館或地區工作室報名瑜伽課程,並告知瑜伽教練您背痛情況,好調整您的瑜伽動作。

5.喜歡仰臥起坐
專家說,仰臥起坐對背部的傷害大於幫助。仰臥起坐不能鍛鍊腹肌,甚至會使脊椎前彎呈C型。您或許不必放棄仰臥起坐,但做的時候要慢慢來,姿勢也要正確,最好能鍛鍊到能支撐背部的腹橫肌 (transverse abdominus) ,同時還有助於縮減小腹贅肉。

6.飲食習慣不健康
良好的飲食習慣對心臟、體重、血糖及脊背都有幫助。芬蘭的研究發現,脊椎動脈阻塞者較健康的人常患背痛。健康的血液循環有助於脊椎的新陳代謝,血管阻塞因此容易導致背痛。盡量避免攝取過多的咖啡因與加工食物,如氫化或半氫化油、精製麵粉或字尾是 ase ates ites) 等成份,要多吃全麥穀類、大豆製品、堅果類以及蛋白質等食品。

7.側背包袱過重
包袱過重對脊背的傷害,與運動傷害無異。專家說,當您側背一個沉重的袋子時,左右肩膀受力不平衡,使脊椎側歪,長期將導致背部肌肉疼痛。
因此,袋子越輕越好。美國脊醫學會建議,袋子最好不要超過體重的1/10,每天更換側背的肩膀,也可以將物品分成兩個袋子裝,一個肩膀背一袋。

8.腳踏車未調整好
您有經常騎腳踏車後感到背痛嗎?這個時候最好調整一下。據賓州大學復健醫藥助理教授Jennifer Chu研究,30~70%的腳踏車騎士都有過背痛的經驗。
專家說,騎在一般路面時,手把距離胯部最好有1~2吋的距離,山上騎乘時可以調到3~6吋。至於座椅的高度,最好能讓您的雙腳能夠舒展,腳後跟在踏板上呈6點鐘的角度,膝蓋也可稍微彎曲。如果自己不能調整好,可到鄰近的腳踏車店請求幫忙。
此外根據研究,若將坐墊前端下調10~15度,將可減緩脊椎與骨盆的受壓,72%的實驗者背部疼痛消失,20%的人表示疼痛降低許多。

9.好穿高跟鞋或夾腳拖
專家建議,長途行走時少穿高跟鞋與夾腳拖,最好穿舒適的平底鞋或有支撐性的運動鞋。常穿高跟鞋,易造成背部彎曲,加重背脊壓力。而缺乏後部支撐力的拖鞋,則會使人在行走時,雙腳重心不一,因而引起背部疼痛。
利哈伊大學(Lehigh University)研究報告指出,背痛患者穿輕便的彈性鞋子一年後,80%的人疼痛顯著降低。

10.漠視疼痛
羅莎琳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醫科大學研究顯示,忽略疼痛將使情況更糟。專家認為,接受疼痛事實的心理準備有助於病情的治療。您可試著回想敏感的疼痛經驗,而不要有負面的情緒。如果您有背部痙攣,試著向自己描述那是燒痛還是悸痛,然後提醒自己這些都會過去。

11.心中有怨恨
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研究指出,容易寬恕他人的人,出現背痛症狀較小。我們的情緒、肌肉與思想,都與身體是否出現疼痛有所關連。專家建議,試著學習如何寬恕、體諒與包容,將有助於減輕或避免痛苦的產生。您可試著想所愛的人,這個人既輕鬆、快樂、健康、安全又可靠。接著想想自己,然後再想一些不熟識的人,最後想那些您不喜歡的人。

12.沒有放鬆
過度壓力會造成肌肉繃緊,因而可能會導致背痛的出現。適時地放鬆肌肉,有助舒緩背痛。此外亦可藉由運動、開懷大笑、閱讀好書或是聽音樂等方式紓壓,其中,聆聽好音樂也頗有助益。澳洲某個研究指出,聆聽好聽音樂與做做舒緩操,比起吃止痛藥與物理療法,能減輕40%以上的背痛症狀。專家表示,好的音樂能夠舒解壓力,使身體放鬆。

13.長時間看電視
挪威一項針對青少年所作的研究報告顯示,假使一星期看電視達15小時以上,背痛發生的機率是其他同齡層的3倍。專家建議,可在電視廣告時間,做些伸展身體的動作,活動一下筋骨。若孩童有出現背痛的情況,可試著每天步行一英哩,將有助於減輕一半以上的疼痛。


Sunday, 8 February 2015

腳跟龜裂?

腳跟裂是現代女性普遍呈現的體況,尤其是在寒冷季節、生產過的女性,造成的原因一方面是神經的問題,一方面是血循問題。原本腿足、腰部有障礙者,下肢循環 就已經不佳,待碰到大冷天,末梢神經緊縮、傳遞效果變差,血液循環在更不順暢的情況下,位於最外層的表層又孤立無援,皮膚當然乾巴巴。

西醫的觀點
由於腳跟支撐了全身的重量,又必須經常活動,這些摩擦常會刺激皮膚角質層產生防禦作用,使它不斷增厚來保護肌膚,所以腳跟的角質層比身體的其他部位都還要厚。

腳跟會裂的原因,是由於角質的厚化。當角質層愈厚,彈性就相對愈小,當角質厚到扺不過足部活動的拉扯力時,就會行成局部撕裂,嚴重時甚至會產生疼痛感,造成細而深的直裂傷,裂至真皮中的神經血管就會產生疼痛感,使底部見紅,嚴重時還會出血,即所稱的「腳跟裂」。

角質層的過度厚化,可分為生理性與病理性兩種。生理性的厚化導因於腳跟的不當摩擦與暴露, 像經常赤腳下田的農夫、常穿高跟鞋的女性,沒有鞋襪的包覆,汗腺分泌不足以維持腳跟的濕度,加上經常走路摩擦,腳跟自然容易厚化龜裂。疾病也會導致腳跟龜裂,像是香港腳、維生素A缺乏症及其他角化性皮膚病。


腳跟龜裂了要怎麼辦?

找出自己腳跟龜裂的原因:
如果是疾病所引起的,先把它治療好才能徹底改善,例如因香港腳所引起的龜裂,應配合香港腳的治療。若是因穿著不適當的鞋子,就該換掉。

心醫師特別提醒,若是疾病已經治癒仍未見龜裂改善,可能是同時有生理與病理因素,必須兩邊配合治療才能改善。

龜裂嚴重至出血者請就醫:
 
為避免傷口感染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龜裂出血者最好尋求醫師的協助,通常醫生會開抗生素的油膏及藥膏,它的好處是:
1.抗生素可以預防感染
2.油膏則能封住角質層讓疼痛減少,如果接著使用可以溶解角質的藥膏,抗生素油膏也可形成保護膜來保護傷口。

一般龜裂者:

1.將雙足浸泡熱水20~30分鐘。

2.以磨石或磨腳棒將乾裂處的角質輕輕去除。

3.趁腳跟濕潤時塗抹凡士林,比市面上任何保養產品便宜、有效。

4.為雙足套上塑膠袋或保鮮膜。

5.穿上襪子停留6~8小時。

6.脫掉塑膠袋及襪子並清洗雙腳。

7.再塗上一層凡士林,便大功告成。


心醫師建議:

持之以恆的保養
 
腳跟龜裂的保養著重補油保濕,以維持角質層的滋潤,每天都應塗抹含油脂成分高的保養品,嚴重龜裂的話可請教醫師是否加入果酸或水楊酸幫助軟化角質。

切記不要

任意修剪、撕去龜裂的外皮以免形成傷口。
穿太高太緊的鞋或過度走路摩擦腳跟使得角質層更厚。
讓腳跟常泡水。

切記要

穿著舒適包腳的鞋襪。
每天擦滋潤含油脂高的保養品。
就醫,如果龜裂嚴重產生傷口,應讓醫師先確定角質增生的原因,不要自行塗藥。
做好保養,腳跟也能美美過冬,伴你繼續走四海。
 




Tuesday, 3 February 2015

代謝症候群是這麼來的 (2)

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會加速內臟脂肪囤積

具體的高熱量飲食,就是攝取油炸物和肉類的脂肪、米飯麵食的碳水化合物、蛋糕水果的糖分,蔬菜攝取不足,還有宵夜之類不規則的飲食習慣,長期維持這種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內臟脂肪存量就會突飛猛進。

而且現代人的工作漸漸不需要用體力,整天都坐在電腦前面,也是個大問題。工作不用運動,日常生活中也懶得運動,當然不能燃燒多少脂肪。這種生活習慣,造成了內臟脂肪囤積。

以內臟脂肪為首,具備許多危險因素的狀態

大眾的醫學常識已經了解肥胖是各種生活習慣症的溫床。其中,「代謝症候群」這個聽都沒聽過的症候群,最近特別受到矚目。這個全新的疾病概念,指的是以內臟脂肪型肥胖為首,具備了許多危險因素的狀態。

一旦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罹患心臟病、腦中風等致命疾病的風險就會大幅增加,甚至提高到健康人的30倍以上,都不足為奇。

引發新陳代謝症候群的主要危險因素是肥胖,尤其是內臟脂肪型肥胖。「肥胖並不健康」這種溫吞的說法,已經跟不上時代了。

當危險因素增加,心臟病機率會高達5-30倍

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素有四項,分別是
1)內臟脂肪型肥胖(腹部肥胖)
2)高血脂
3)高血壓
4)高血糖(糖尿病及潛在病患)。

而這些危險因素之中,只要包含(1)內臟脂肪型肥胖並具備三項以上,就是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

日本大約12萬名企業勞工進行調查,發現具備一項代謝症候群危險因素的人,心絞痛和心肌梗塞的發病機率比沒有危險因素的人高5倍,有2項就高10倍,有3-4項的人甚至高達31倍之多。

心絞痛和心肌梗塞等心臟病屬於冠狀動脈疾病,原因就是可怕的動脈硬化。這項調查的結果顯示,危險因素累積起來,動脈硬化速度就會飆升。

即使每個危險因素都很輕微,湊在一起也會提高風險

而且聽起來或許讓人意外,其實這些危險因素通常程度都很輕微。畢竟實際調查結果都是正在工作的普通人,症狀當然輕微,但是這也是代謝症候群的可怕之處。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每個危險因素都不到需要治療的程度,就不需要在意。一上了年紀,也應該會有一兩個病。但是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特色,就是危險因素互相牽扯重疊,引發重大疾病。而危險因素的核心,就是內臟脂肪型肥胖。

內臟脂肪是所有危險因素的核心黑手

代謝症候群的因素很多,將主要因素整理起來,就成為上面的架構。

一切問題的源頭,就是長期持續暴飲暴食、缺乏運動的生活習慣。這種習慣會攝取過多能量,同時減少能量消耗,而導致肥胖。

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人,囤積體脂肪的部位也不同,但是一旦造成內臟脂肪型肥胖(腹部肥胖),問題就會加重許多。內臟脂肪型肥胖會成為導火線,接連引爆新陳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素,並持續惡化。內臟脂肪本身就是危險因素之一,只要看上面的架構,就知道內臟脂肪是危險因素中最核心的幕後黑手。


內臟脂肪分泌的細胞素才是元兇

各位想必已經了解,內臟脂肪就是萬惡淵藪,而它如此危險的理由,就是內臟所囤積的脂肪細胞會分泌細胞素(生理活性物質),細胞素又會引發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素,並加速惡化。如果囤積內臟脂肪是萬惡淵藪,那麼脂肪細胞所分泌的脂肪細胞素就是危險因素放大的元兇。

代謝症候群是這麼來的 (1)

胰島素負責控制葡萄糖的燃燒、貯存

當食物進入人體內,各種器官與內臟會從食物中吸收各種養分。米飯、麵包、麵食等榖類,芋頭類,水果,砂糖等食物中含有許多碳水化合物,這些碳水化合物會在體內轉變為葡萄糖,從肝臟傳送到血液中,成為全身的能量來源。附帶一提,作為糖尿病指標的血糖值,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

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一高,胰臟就會分泌一種叫做胰島素的激素。胰島素可以將葡萄糖送進細胞中,轉變為能量使用。另外,胰島素也可以將多餘葡萄糖轉換為三酸甘油脂,收藏在細胞裡面當作儲備能源。

暴飲暴食、缺乏運動會造成胰島素抗性

如果能量燃燒與貯存呈現均衡狀態,就不會有問題。但是長期的暴飲暴食造成營養過剩,或是缺乏運動,就會減少燃燒而增加貯存。這就是人體脂肪囤積的原因。

暴飲暴食、缺乏運動,會產生「胰島素抗性」降低胰島素的功用,使人體脂肪加速囤積。暴飲暴食,缺乏運動,胰島素功能降低,三大因素合併造成人體脂肪囤積。

內臟脂肪製造速度快,比皮下脂肪更容易囤積

為什麼人體會囤積內臟脂肪呢?大家一樣吃飯,一樣工作,每個人的脂肪囤積方式卻不盡相同。這有許多原因互相影響,目前醫學上還無法斷定真正原因。

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內臟脂肪的分解、產生速度都比皮下脂肪要快。雖然囤積快速,但要消除也很快。所以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可以漸漸累積內臟脂肪,當然也可以盡量將其消除。


事實上,發生蘋果型肥胖的人都有暴飲暴食、缺乏運動的共通生活習慣。一旦我們攝取的能量多過運動消耗的能量,剩餘能量就會轉換為體脂肪,囤積於體內的脂肪細胞中。如果長期暴飲暴食又缺乏運動,能量的「收支結算」一定會大賺,當然就累積不少體脂肪,特別是內臟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