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30 October 2011

顳顎關節障礙症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剛大學畢業的小杜,才上班沒幾個月,突然發生臉頰兩側劇烈疼痛、嘴巴張不開,食欲大減,生活和情緒都受到影響,看了家庭醫生也做過X光檢查,都沒有進展,也查不出是甚麼原因導致疼痛的發生,輾轉來到本診所求診,經診斷出後他罹患的是顳顎關節障礙症(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原來是因為剛上班壓力過大因而引起,經治療後終於緩解病情。



「顳顎關節障礙症」俗稱下巴關節,是顳顎關節及咀嚼肌發生疼痛和功能異常的一種症狀。

顳顎關節障礙症是現代的文明病,顳顎關節是掌管人類張口閉口的重要關節,位於耳朵的正前方,由顳骨的關節窩與下顎骨的關節突所組成,在關節窩與關節突間有一層纖維軟骨,兩有中間則有一層纖維軟骨形成的盤狀結構,稱之為關節盤這三個結構上同樣 以纖維軟骨作為抗磨損耐壓力的覆蓋,並組成顳顎關節最基本的架構,外面再以黏液膜及關節囊覆蓋形成完整的顳顎關節。不論說話、喝水、進食,幾乎是無時無刻 在運動顳顎關節。顳顎關節左右各一,藉由下顎骨將這兩個關節連結在一起,因此這兩個顳顎關節只能一起張口,一起閉口,無法分開運動。


障礙症好發在:
  1. 20-40歲的女性,通常比男性多。
  2. 生活及工作壓力很大的人士。
  3. 常常咬緊牙關,或者睡覺會常常磨牙的人士。
  4. 牙齒做過矯正、不良的假牙,有病而受到損害的顳顎關節。

為什麼會得顳顎關節障礙症?  
它的病因很多,但往往不會單一原因而引發。

原因包括:
  1. 咬合不良:患者咬合不穩定,易引起顳顎關節障礙症。
  2. 個性、體質:緊張、焦慮、易怒、求好心切、心理壓力或憂鬱,導致顏面肌肉無法放鬆的人較易得此症。
  3. 壓力:壓力越大者,愈容易罹患此症。
  4. 生活習慣:作息正常與否、睡眠品質欠佳、飲食習慣、營養、運動,皆有影響。
  5. 不良習癖:如夜間磨牙,白天牙齒緊咬,長期用單邊吃東西,咀嚼太久的口香糖或魷魚絲、堅硬的食物等,長期頭頸部姿勢不良皆是致病因素。
  6. 外傷:顏面曾經遭受重大撞擊或骨折。
  7. 先天韌帶鬆弛。
  8. 全身性關節炎。
  9. 看牙醫張口太久。 

顳顎關節障礙症的症狀:
  1. 張口困難與疼痛。
  2. 張口閉口有噪音。
  3. 張口偶有卡住感覺。
  4. 張口偶有偏斜。
  5. 咀嚼時有疼痛感。
  6. 顏面及顳額部痠痛。
  7. 頸部肌肉及肩膀酸痛。
  8. 頭痛。
  9. 耳內疼痛。
  10. 發音障礙。


顳顎關節障礙症的鑑別:

最主要還是要先找出原因,再找出最適當的治療方法,需要注意的鑑別診斷包括:
  1. 全身性關節炎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能侵犯顳顎關節,必須先控制全身才能控制顳顎關節。
  2. 以肌肉疼痛症狀為主者,常有如憂鬱、焦慮的精神症狀和睡眠障礙,需要先改善精神症狀和睡眠障礙。
  3. 頭痛、神經痛必須鑑別診斷,以排除神經系統方面之疾病。
  4. 頸肩肌肉之痠痛,必須注意是否有頸椎的神經壓迫。
  5. 脊椎彎曲、長短腿等骨架不正,可能影響頭頸部姿勢,造成肌肉負擔及咬合不正。
  6. 全身性韌帶鬆弛。
  7. 耳朵感覺疼痛、充塞,必須排除中耳炎、中耳積水之可能性。

顳顎關節障礙症治療方式:

  1. 家居治療法:熱敷,適用於初期,關節使用一整天後產生的酸痛,可以在洗澡後熱敷15分鐘,以減輕症狀。利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以達到使肌肉放鬆的目的。
  2. 咬合板治療︰可以保護已經受傷的顎關節免於繼續受傷,使牙齒咬合和關節、肌肉三者之間保持平衡,打破惡性循環。上圖就是咬合板的樣子!  註:咬合板治療矯正顳顎關節可能發生的其中一個後遺症,便是門牙開始咬不到東西了!因下顎在矯正的過程中,往後面縮了,而且下排的門齒也有往內縮,因此,門牙就開始咬不到東西了。
  3. 咬合調整:咬合不好易引起肌肉緊張。對牙齒做適當的修磨,可降低肌肉之緊張度。
  4. 物理治療︰各種物理治療,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肌肉緊張及酸痛,如超音波、低週波電氣治療、雷射等治療。
  5. 整骨治療(Osteopathic Treatment) 治療軟組織及關節以舒緩痛楚、增加關節活動幅度、減少或消除軟組織炎症及改善功能。
  6. 整脊治療(Chiropractic Treatment) 利用槓桿力學的方法,在無痛、自然而巧妙手法之下將受壓迫的脊椎神經矯正歸位,迅速恢復相對應的軀體、內臟器官之血液循環以消除症狀。
  7. 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心理諮商、心理或精神上的支持性治療。 
  8. 生活習慣修正︰許多生活習慣,如吃飯、咬嘴唇、頭頸姿勢不正等,可能帶給已受傷的關節及肌肉太大壓力。另外,睡眠不良時容易導致牙關緊咬,早晨起床時頭頸緊繃、酸痛、張口困難。如果早上睡醒發現嘴巴有點打不開時,絕對不要用力去把它撐開。
  9. 飲食習慣的改變: 吃東西時嘴巴盡量不要張太大,也不要吃太硬、太韌的食物,例如魷魚絲、肉乾等等。
  10. 藥物治療:給予止痛藥及肌肉鬆弛劑。
  11. 手術治療:關節鏡沖洗及關節盤復位手術等。
 
顳顎關節(TMD) 障礙症自療法: 

位於耳部、太陽穴或前額的頭痛,可能是顳顎關節不正造成的。嘴巴張大困難、咀嚼時有喀啦聲、下顎關節處肌肉疼痛,都是TMJ的症狀。如果你懷疑頭痛是由此而起,試試下面的按摩法:
  • 用手指按壓耳朵周圍每一處疼痛的部位約10秒鐘。然後輕輕抓住耳朵往外拉,再按摩耳朵、太陽穴周圍。
  • 以下搓的按法,由頸部按摩至腦袋下方。接著牢牢的、但不要太用力,按摩頭顱與頸部的接合處,再以拇指搓揉兩顎旁邊疼痛的地方,並用手輕輕的將下顎拉下約20秒。

顳顎關節障礙症預防方法:

  1. 飲食習慣:避免太硬、耐嚼的食物,以減輕關節的負擔。
  2. 戒除不良的習慣:例如咬指甲、單側咀嚼用牙齒咬開瓶蓋,平時應注意避免牙關緊咬。
  3. 規律的生活作息。
  4. 避免突然且用力將嘴巴張大的動作,看牙時,應先與牙醫師溝通,避免長時間張口不動。
  5. 吃東西要切成小塊,直接用後牙咀嚼,並吃慢一點,儘量避免用前牙做大口啃咬的動作。

「顳顎關節障礙症」 為常見之疾病,然而,仍有許多患者對此問題一無所知,而輾轉於各種治療之間,延誤治療時間。若萬一有前述的症狀出現,要盡速求醫,以免病情惡化,致使治療 時變得困難,同時亦免除手術之苦。顳顎關節障礙症是文明病之一,只要正常的生活習慣,不熬夜、經常保持心情放鬆、良好的咬合、均衡的飲食、適度的運動、放 鬆心情、正常的生活習慣,都有助於此症的預防及治療。

Tuesday, 25 October 2011

復健運動圖

小腿拉傷復健運動圖

 五十肩復健運動圖

頸部復健運動圖

手腕綜合症復健運動圖
  

馬鞭式創傷(Whiplash Injury)




甚麼是馬鞭式創傷?

又稱「馬鞭式創傷」、「頸部鞭打症」、「揮鞭樣損傷」等。馬鞭式創傷的原因是突然有拉扯或「抽動」的動作,讓肌肉和韌帶伸展超過正常動作範圍,進而造成頸部軟組織受傷,除了頸部酸痛外,馬鞭式創傷還會出現頭痛、暈眩、肩背疼痛和失眠等症狀。此類受損的組織,最常是頸椎第5到第7節的肌肉和脊椎前縱韌帶。嚴重者,尚可能伴隨頸椎骨折、椎間盤突出、椎動脈受阻、或頸椎神經根壓迫症。

馬鞭式創傷常見的原因通常是因為汽車遭後方車輛追撞等交通事故,雖然安全帶能阻止人體向前衝,但是突然的作用力讓頭部仍會猛然向前擺動,然後再迅速向後彈,造成頸部肌肉和韌帶過度伸展;馬鞭式創傷的原因也可能是運動傷害,或是雲霄飛車等娛樂設施突然改變方向,讓脖子受到撞擊或震動所造成。


症狀: 

除了頸部疼痛和僵硬外,可能也會覺得頭部、胸部、手臂和肩膀等肌肉疼痛;馬鞭式創傷引起的疼痛可能會先減輕,然後幾天或幾個星期後又再次發作,有些患者表示,這種疼痛會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內不斷復發,所以疼痛有變化或不斷復發時必須告知醫師。

出現以下的症狀時也必須告知醫師:
·         頸部僵硬Neck stiffness
·         頸部肌肉與韌帶拉扭傷
·         頭痛與頭暈
·         吞嚥或咀嚼困難
·         頸部異常感覺
·         肩痛或上肢痛
·         背痛
·         疼痛擴散至手臂、肩膀或胸部。
·         手臂或腿感覺無力、發麻或刺痛。
·         有腸胃或膀胱疾病。

其他的症狀還包括:頭暈、耳鳴、視力障礙,身體疲累、記憶力減退、睡眠困擾和憂鬱症。

從解剖位置來看,頸椎的構造相當複雜,除了骨骼,關節之外,還有脊髓、神經、脊椎動脈等穿梭其中;此外,還有肌腱、韌帶、以及多達230條肌肉層層疊疊、互相影響。
在正常的情況下,位於頸椎關節間的椎間盤會如避震器般吸收頸部活動時所產生的壓力,保護頸椎而不受傷害。但是,如果遇到過度使力或是外力太大時,尤其是讓頸部無法控制地如抽鞭般甩動,就可能立即對頸部造成肌肉拉傷、韌帶鬆脫、骨骼破裂、關節移位、神經壓迫,甚至脊髓損傷等等,危險性不可小覷。

診斷方法

然而,除了肌肉拉傷外,其餘的頸部傷害多可透過X光或電腦斷層掃描找出問題、對症治療。反而,由於頸部肌肉數目較多,且深深淺淺、錯綜複雜,因此很難透過任何檢查找出是那一條肌肉受傷、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往往增加了治療上的困難度。

而且,儘管只是肌肉拉傷,根據臨床統計,半數的傷者在車禍後的半年至兩年半的期間,會有所謂「車禍後頸部疼痛症候群」,也就是斷斷續續出現頸部僵硬、疼痛,甚至不能動的情況,尤其是遇到天氣變化、疲累、壓力大時,症狀更為嚴重,容易影響正常工作及生活。

因此,當頸部受傷時,不論傷勢輕微與否,均應立即固定患部,儘速就醫,並在即性期過後,接受適當的物理治療。如此一來,不但可以減緩疼痛,還可以降低車禍後頸部疼痛症候群、頸椎關節變形或磨損等種種後遺症的發生。

可能會有的併發症包括反射性疼痛(頭疼、手臂痛)、視力問題、眩暈、吞嚥困難、憂鬱症、焦慮症、椎間盤突出增加神經根疼痛、原有潛在的骨性關節炎出現症狀。

馬鞭式創傷的治療方法:
  1. 非手術治療:如創傷沒有傷及韌帶或骨骼,沒有影響頸椎脊柱的穩定性,沒有傷及神經,治療方法便較為簡單,主要是用頸托扶持、承托受傷的頸椎脊椎;冰敷來緩解痛楚。
  2. 藥物治療:在疼痛發生的初期,醫生常給予類固醇或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並肌肉鬆弛劑,協助舒緩疼痛。
  3. 物理治療(Physiotherapy)4-8週後,病人需開始進行復健,方式包括熱療與按摩或並運動治療等,復健的目的在於放鬆肌肉、增強前頸部與後頸部肌肉和肩胛間肌肉活動,以降低疼痛,並增加功能。同時也會給予患者配戴2-3週的頸套。
  4. 整骨治療(Osteopathic Treatment) 治療軟組織及關節以舒緩痛楚、增加關節活動幅度、減少或消除軟組織炎症及改善功能
  5. 整脊治療(Chiropractic Treatment) 利用槓桿力學的方法,在無痛、自然而巧妙手法之下,將受壓迫的脊椎神經矯正歸位,迅速恢復相對應的軀體、內臟器官之血液循環以消除症狀
  6. 肌筋膜鬆弛療法 (Myo Fascial Release) 是一種用手輕觸軟組織的手法技術,有助緩解緊束的筋膜
  7. 手術治療:有時,在車禍剛發生時,椎間盤纖維環可能已有嚴重斷裂、但因為沒有完全斷裂並導致髓核立即突出,因此車禍時的放射線檢查,可能還無法判斷椎間盤的受損狀況。通常在患者經過物理治療6-8週,而疼痛症狀沒有緩解反而惡化時,患 者就需要作進一步的放射科檢查,已確認是否有脊椎軟骨的受傷(如椎間盤突出),如確實發生,則可能需要施行椎間盤減壓術來改善神經的疼痛。

預防方法:

預防馬鞭式創傷的關鍵,在於在車輛被撞擊時,盡量減少驅幹與頸部之間前後移動的差距。汽車座位設計可考慮這種因素,以減低頸椎受傷的程度。按照美國高速公 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標準,每位乘坐人士的臀部與頭墊頂端的距離,最少應有29.5吋;頭與頭墊之間的距離,應少於2吋。目前僅有少量的汽車設計能符合這方 面的要求,因此,汽車的座位應注意加裝頭部保護裝置。汽車座位設計上應回應上述的要求,讓座位不會在後撞效應下向後滑動,導致頭墊遠離司 機或乘客的頭部。座位的物料不應太硬,讓乘坐人士能在遇到後撞時能下沉於座位之內,減少頭部與頭墊保護裝置之間的距離。頭墊的頂端最少應與乘坐人士的耳朵 水平相若或稍高(即頭頂以下約3.5吋的位置) ,以確保對頭部的乘托。此外,司機及乘客應經常把背部貼緊座位,頭部擱在頭墊之上,好讓發生任何後撞效應時,能減少頭與頭墊之間的距離;司機駕駛軚盤時應盡量保持雙肘畢直,把身體靠緊座背。
總的來說,雖然患者需要數星期以至數個月才可消失,「馬鞭式創傷」的康復機會是樂觀的。

Monday, 17 October 2011

胸廓出口綜合症(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胸廓出口綜合症 (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這個病症名稱聽起來十分陌生,好像什麼奇難雜症似的,相信一般人也很少聽過這個病症,即使是醫療人員們亦經常把這個病症診斷為頸脊椎退化症、手管道綜合症、肩週炎,抑或網球肘等等。

什麼是胸廓出口症候群?

簡單來說,供應上肢的神經與血管都必須經過胸廓部位才會進入上肢。胸廓出口指胸膛上部,由第一條肋骨、鎖骨、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後斜角肌、肩胛骨、胸小肌所包圍的地方。胸廓出口埋藏著臂神經叢和鎖骨下動脈,當這些血管及神經組織受到長時間或間歇性壓迫時,就會連帶引起神經與血管的症狀,常見如:頸、肩、手臂酸、麻、痛、手部冰冷、感覺沉重等。患者可能會描述:「我覺得我的手在睡覺,感覺似乎不是我自己的手,老是得常常甩甩手來叫醒它!」少部分有嚴重壓迫血管的患者,上肢可能會變白或變紫。

造成胸廓壓迫的原因:

如先天性的第七節頸椎結構異常、組織纖維化等。早先TOS被視為外科問題,但後來發現先天異常而造成症狀的比例其實相當少,反倒是損傷後結痂組織生成、肌肉過度緊繃、頸肩部位長期姿勢不良等造成胸廓管道狹小,使得緊繃的肌肉如同橡皮筋一般夾住臂神經叢(brachial plexus)造成鎖骨下動、靜脈不適的情況佔絕大多數,以保守性治療的效果都相當不錯,僅少數需要以手術治療。

好發族群:

所有年齡層從20歲到70歲都有發生機率,不過以20-45歲的青壯年族群佔8成最多,其中女性發病率比男性高4倍之多,體質瘦弱,頸長及有寒背傾向的中年女性較易患有胸廓出口綜合症。

最常見的患者包括:

交通意外中受到馬鞭式創傷的患者、經常需要舉手工作的人(畫家、老師、修車技工、油漆工等)、需要抬手過頭的運動員(棒球、游泳、排球、網球選手等)或經常久坐的電腦族。這些族群因為急性受傷或慢性重複性傷害的關係,大多有著頸肩部位肌肉過於僵硬的問題。另外骨架較為瘦小的女性,由於天生鎖骨與肋骨之間的空間較小,更容易因為肩頸肌肉緊繃而產生症狀,這些人士都是高危一群!

症狀:

分佈於頸、肩、上臂及手部的痠麻痛與感覺異常。主要症狀是鎖骨下方胸部肌肉的刺麻感。有些人在低頭下探時,會發現胸廓處有肌肉收縮,並有觸電般的麻痛感,有些人只要一轉頭會感受到這種情況。
本病症狀和頸椎長骨刺後壓迫神經出現的疼痛情況很像,因此需要和頸椎神經症候群做鑑別診斷。
  • 壓迫到臂叢神經,會出現上肢痲痺,刺痛,麻木,針刺感或冷熱感覺異常、手掌麻脹感。
  • 壓到鎖骨下動脈,會見手掌蒼白,缺氧,寒冷及缺血的現象。
  • 壓到鎖骨下靜脈,會見手掌暗藍而水腫。
  • 壓到交感神經時,手部遇冷變白,手部下垂時表面血管會不正常地膨脹,手掌變成深紫紅色。
常見的壓迫疼痛點
  1. 第一肋骨頸的上緣與鎖骨根部後下緣之間 (Costoclavicular space) 稱為肋鎖空間症候群 (Costoclavicurlar syndrome)
  2. 症狀發生於前斜角肌與中間斜角肌之間與第一肋骨上緣所形成的三角形空間 (Scalene space)稱為前斜角肌症候群 (Anterior scalene syndrome)
  3. 症狀發生於喙突與胸小肌接點之間( Pectoralis minor space),稱為過度外展症狀或胸小肌症候群(Hyperabduction syndrome or Pectoralis minor syndrome)

病因:
  • 先天異常或頸部肋骨畸形、胸部第一肋骨錯位、異常增厚的肌肉、斜角肌毛病、或纖維化的束帶所致。
  • 頸脊椎異常:因長期頸椎及肩膀姿勢不良,長期手臂懸空無支撐工作,導致前鋸肌肥厚。
  • 姿勢不良:長期開車或搭車姿勢不良、提重物或兩臂出力勞動、從事電腦或文書工作坐姿不正確,座椅高度與弧度不當,未能提供頸、肩及肘部足夠支持等,導致前鋸肌腫脹發炎。
治療方法:
  1. 藥物治療:在疼痛發生的初期,醫生常給予類固醇或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並肌肉鬆弛劑,協助舒   緩疼痛。
  2. 物理治療(Physiotherapy):以短波、熱敷、牽引、磁場治療、電刺激、向量干擾波等。這些治療可放鬆肌肉,減輕局部神經壓迫的徵狀。
  3. 整骨治療(Osteopathic Treatment) 治療軟組織及關節以舒緩痛楚、增加關節活動幅度、減少或消除軟組織炎症及改善功能
  4. 整脊治療(Chiropractic Treatment) 利用槓桿力學的方法,在無痛、自然而巧妙手法之下,將受壓迫的脊椎神經矯正歸位,迅速恢復相對應的軀體、內臟器官之血液循環以消除症狀
  5. 肌筋膜鬆弛療法 (Myo Fascial Release) 是一種用手輕觸軟組織的手法技術,有助緩解緊束的筋膜
  6. 姿位鬆弛治療法 (Positional Release Techniques) 減少疼痛和增加肌肉力量。
  7. 運動治療:強化和和肌肉的運動,例如強化下斜角肌、鬆弛胸大肌、前鋸肌以降低疼痛並增加功能。
  8. 治療太極-抱球導引太極(Healing Tai Chi)抱球導引太極功是一種極具開創性的運動。『引體』的部分完全建立在太極拳的基礎理論上,把太極拳中的肢體運動方法,做有系統的整理,並編排設計出適合現代一般大眾的招式。至於「導氣」的部分,則以呼吸吐納為主軸,再加上丹田的內轉,運動、抽提,以達到身體內部臟腑充分按摩,疏通體內氣血。『導氣』與『引體』二者結合融於肢體的運動之中,發揮治療的作用
  9. 治療瑜伽(Healing Yoga) 結合物理治療、姿勢糾正療法、整脊療法、整骨療法、中、西醫學理論及傳統瑜伽體位法,加以改良後發展出來的現代瑜伽。主要針對患有慢性痛症、脊椎及關節有問題的人士而設計的一套練習,以預防和治療不同病症。



營養補充品:優質的維他命B1B6B12 配方鎂及鈣


對於因職業或長期姿勢不良的患者來說,除了接受以上所介紹的治療外;亦需調整日常的生活習慣,再配合有規律適當的運動是最重要。

Tuesday, 11 October 2011

大拇指的腕掌關節關節炎(Arthritis of the first Carpometacarpal joint)




一位50歲的太太,常抱怨她的右手大拇指與手腕交界處疼痛已有半年之久。疼痛特別發生在夜間,也出現在休息一段時間手腕或拇指不動之後。有時候還會有點腫脹,在活動的時候也會發出聲音。看她的手似乎是經常在做家事的樣子,手掌面有點粗糙,手指關節有些肥大與變形,最明顯的地方在大拇指的基部,這種疼痛對她造成很大的困擾!經診斷為大拇指的腕掌關節關節炎。



大拇指的腕掌關節又名基礎關節(Basal joint),解剖上因為它位居大拇指的基部,關節的遠端是第一塊掌骨,近端是靠橈骨側的腕骨。關節兩側各有一條副韌帶附著維繫其穩定度,掌側有曲拇指肌腱,掌背側有伸拇指肌腱通過,外包以血管、神經、關節囊與皮膚等組織。它可動的範圍相當大,讓手掌可以有握、張開、合閉;虎口張開與合閉;大拇指掌曲(彎曲)、背曲(伸直)、捏、夾,甚至旋轉等動作,十分的靈活。

病變及破壞的原因:

原因不明的基礎關節退化性關節炎,通常好發生在4070歲的女性。如果發生在男性,則常常與過去的受傷、骨折併脫臼或單純的脫臼有關。這個關節因為其解剖上的特性,例如關節面較淺、韌帶較鬆與活動範圍很大,因此比較容易受傷造成不穩定、常會受到剪力的影響而導致提早退化。
拇指基關節病變及破壞的原因主要有3:

1. 退化性關節炎(大部份為老年人
2. 類風濕性關節炎
3. 外傷(各年齡層皆有,年輕人較多)

症狀:
此病的特徵,是基礎關節在作握或捏的動作會出現疼痛的現象。疼痛有時候會放射到手腕或前臂。病患常常會發覺他的大拇指的捏力減少,有時候作一些動作 時會感覺到不穩定、卡住或會發出聲音。當疾病進入到後期,就會使拇指呈現關節僵直,有時候基礎關節會固定在內縮與過度反曲的位置,造成工作與日常生活的不方便。

與此病有類似症狀的疾病包括:手腕關節炎,腕隧道症,媽媽手,橈側屈腕肌腱炎,手腕舟狀骨的骨折與掌側的腱鞘囊腫等。這些疾病雖然症狀雷同,只要經過專科醫師仔細的檢查與X光片的診斷大多可以分辨的出來。

診斷的方法: 
X光的檢查可以看到基礎關節的關節間隙變窄,關節表面變得凹凸不平,關節邊緣產生骨刺或稱為贅骨,關節軟骨下的骨頭變白表示硬化,與程度不等的半脫位或關節的脫臼。此外有一測驗叫做Watson測驗,即將手背放在桌上,手掌朝上,讓腕掌關節伸直將拇指向桌面推,則會引發疼痛。

治療方面
整骨療法(Osteopathic Treatment)
矯正手指受限、錯位的關節,增加關節的活動度,有效放鬆無法伸直的手指,把腱鞘受壓的位置得到舒緩。再使用伸展、放鬆伸肌肉群以解除肌肉纖維之間的沾粘及疤痕組織及過度勞損的腱鞘。
整脊療法(Chiropractor Treatment)
中醫推拿手法:
主要應用舒筋活血法,藉由這樣的手法,減少和預防黏連、消腫、擴張狹窄部及撕裂狹窄部組織的作用。

物理治療:
電療、熱敷。

民間療法:
輕度患者可用海鹽放在熱水中泡浸,或用黑醋泡浸減輕疼痛。


預防方法:手指伸展練習法


如果不治療則會造成慢性疼痛,喪失捏與握的力量,以及拇指向內展的攣縮僵直。初步的治療可以使用非類固醇的抗發炎藥,再輔以石膏固定約三3期。如果 三星期之後仍無效,則應考慮直接注射類固醇到關節內。每注射1次症狀約可以緩解23個月,可以注射達3之多而無太大的副作用。雖然注射類固醇並不能使 關節退化改善,但是仍有其減輕疼痛的作用。藥物治療無效的病患則可以考慮接受手術,將關節固定在一個穩定的狀態,以解除疼痛與不便。

Tuesday, 4 October 2011

五十肩的治療與運動 (Frozen Shoulder)


五十肩又稱「冰凍肩」(Frozen Shoulder) 泛指以肩部關節疼痛與僵硬為主的病患;五十肩其學名為「沾黏性關節炎」,形成原因是肩關節囊及周圍軟組織之發炎、纖維化所導致肩關節疼痛及活動幅度受限之肩部疾患。五十肩的病理變化是肩關節囊發炎伴隨著關節囊變厚、纖維化。滑液囊中的滑液減少,使滑液囊褶疊黏連,最後表現出來的就是活動幅度受限制。

其致病原因很多,下列為最常見的病因:

  1. 外傷:例如肩部附近骨折、肩關節脫臼等。
  2. 肩部軟組織問題: 例如旋轉肌群肌腱發炎、肱二頭肌肌腱發炎等、運動傷害常造成此類問題。
  3. 關節問題:分佈在肩部附近的大小關節共有4個之多,他們共同組成一個巨大又精巧的滑輪,只要有一個關節運動不正常,將帶動整個肩部活動機制異常,久了就可能產生疼痛或不適,病患因為怕痛而不願作動作,進而造成五十肩。
  4. 骨性問題:骨腫瘤、乳癌等造成病人疼痛,久不動後關節囊縮小,形成五十肩。
  5. 頸椎問題:例如退化性關節炎、椎間盤突出、感染等。
  6. 原發性不明原因造成五十肩:肩關節夾擠症、精神方面問題、長期姿勢不良或錯誤觀念皆可能造    成五十肩。

年齡:好發於40-60歲之間(因多好發於50歲左右,故俗稱「五十肩」)
 
性別:女性較多於男性,其中糖尿病患者也是好發族群之一,且常發生在兩側

疼痛部位:肩膀關節附近,有時會向附近延伸。

活動角度:主動及被動肩關節活動幅度均受限制,其中以外展、外旋、內旋之活動受限最多。

五十肩的臨床症狀有哪些?
「五十肩」主要的症狀是肩膀疼痛、僵硬、活動受限。
患者可能有手臂上舉、平舉、前旋(為伸手勾搭肩膀的動作)、後旋(無法將手舉到後面扣釦子或拉鍊等)活動受限,活動時伴隨疼痛的症狀,所以連日常生活的動作(梳頭、脫穿衣服或扣後扣等)都會受到影響,疼痛嚴重時,甚至夜間都無法入眠。
病程基本上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逐漸冰凍)
病人屬於急性發炎及疼痛期至少持續2-9個月,肩部逐漸地產生疼痛,肩部活動漸漸受限,患者為了避免疼痛而盡量不使用患側,即使休息也覺得疼痛,找不出真正的痛點,只知整個肩膀都疼痛。

第二階段(冰凍期)
病人已覺得肩關節僵硬,至少持續4-12個月, 肩部動作開始產生關節囊型態,即外展、上舉、外旋動作受限,但疼痛情況已較緩和。

第三階段(解凍期)
若達解凍期,已算逐漸恢復中,肩部動作範圍開始增加。

五十肩如何治療?
五十肩的症狀若是不加以治療,大約會持續1年半到兩年,一開始時常是一個惡性循環,會愈痛愈不動,愈不動愈痛。所以治療的原則是在減輕肩膀疼痛的前提之下,利用運動和物理治療來增加肩關節的活動度。在藥物方面,如非類固醇消炎藥、止痛藥,局部關節內注射類固醇或短期口服類固醇製劑等; 或是一些物理治療,如冷熱療、超音波、電療等等,都可以暫時緩解肩部疼痛。此時若再配合肩關節在各方向上的被動及主動式的復健活動,將可以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如果症狀在保守性治療三個月之後,完全沒有獲得改善,甚至於惡化,則可以考慮在麻醉狀態之下,以徒手的方式扳動關節,直接增加肩關節的活動範圍,再配合運動治療,即可逐漸恢復肩膀的活動度。不過這種方法也有伴隨骨折的可能性,須以最小的力量為之,且對糖尿病相關的五十肩較無療效。若以上的方法均無效,可考慮關節鏡的手術方法。

居家保守治療
  1. 休息:暫停粗重工作及避免提重物。
  2. 熱敷:多做肩部毛巾熱敷,或電毯熱敷,時間約15分鐘,可促進血液循環及放鬆肌肉。
  3. 保暖:避免穿著露肩衣服,如在冷氣房中工作者,肩部儘量保暖。

物理治療(Physiotherapy):
包括冰敷、熱敷、超音波、干擾波,經波電刺激,磁場治療,對於物理治療不得過度依賴,它純粹只是緩解疼痛,患者本身應須努力加強肩膀的活動與伸展運動。
手法治療:對於較嚴重的患者及肩部已經僵硬者,除了上述電、熱療外,尚須配合手法治療。

  1. 整骨治療法(Osteopathic Treatment) 使用關節鬆動術、筋膜放鬆術等療法,來鬆動肩部關節以及牽拉各方向的關節囊,讓關節囊慢慢鬆開,同時以伸展療法來讓因長久不用而萎縮的肌肉恢復張力,亦可增加肩關節的活動。
  2. 按摩(Massage Therapy)
  3. 整脊治療(Chiropractor Treatment)
  4. 針灸療法(Acupuncture Treatment)
  5. 中醫推拿術、日式指壓等手法治療。

五十肩的運動療法:
正常人的手臂可上舉180度、後伸45度、內收45度、外展180度、內旋90度、外旋90度。但是五十肩的患者在這6個動作中,可能會感到疼痛或是無法伸到應有的角度。
進行運動療法前可先熱敷(10分鐘),要緩慢、持續進行肩臂運動,在活動的過程中,感覺到疼痛是正常,必須要克服疼痛的感覺。

  1. 治療瑜伽(Healing Yoga) :結合物理治療、姿勢糾正療法、脊椎療法、正骨療法、中、西醫學理論及傳統瑜伽體位法,加以改良後發展出來的現代瑜伽。主要針對患有慢性痛症、脊椎及關節有問題的朋友而設計的一套練習,以預防和治療不同病症
  2. 治療太極(Healing Tai Chi) 抱球導引功:所謂的抱球導引功,是完全建立在太極拳的基礎理論上,把太極拳中橢圓弧線旋轉的肢體運動方法,做有系統的整理,並編排設計出適合於現代一般大眾易於接受的招式。至於「導氣」的部分,則以呼吸吐納為主軸,再加上單田的內轉,運動、抽提,以達到身體內部臟腑充分按摩,疏通體內氣血。『導氣』與『引體』二者結合融於肢體的運動之中,發揮治療的作用。


常用的鍛鍊方法:


























A. 等長肌肉運動:(右手為患側)
  •  站立或正坐,左手按住右手肘關節外側,做以下動作
  • 右手往上抬,右手往外展,右手夾住身體做內外旋動作
  • 注意右手用力頂左手做肌肉收縮動作
  • 用力以不痛為原則



B. 側身手臂爬牆運動:
  • 身體須站直,手肘要伸直,指尖碰牆
  • 用手指牆往上爬,不可有身體側彎或手肘彎曲,至緊而不痛的角度,重複作至感痠或疲勞即休息。


C. 正身手臂爬牆運動:
  • 面對牆站,距離牆壁以手完全伸直的距離。
  • 動作以不痛為原則。
  • 在動作過程中不可以有軀體彎曲、側彎、踮腳尖或肩膀提高的動作。


D.
手肘外旋運動:
  • 可站立或平躺床沿,雙手肘輕輕夾住身體,手肘慢慢作內外轉的動作。
  • 利用前臂之重力來旋轉肩關節,可空手或手拿裝水礦泉水瓶


















E.毛巾抽拉運動運用棍棒或布條,健側手與患肢可輪流在上下位置,由健側手協助牽動患肢。
(若患側為右邊)
  • 站立時,右手高舉過頭、左手反手至尾椎骨位置,雙手拉一毛巾。
  • 左手往下拉右手,右手放鬆,至有點痠痠的感覺。
  • 右手往上拉,左手用力向下,加強右手肌力訓練。
  • 若患側為左手則交換兩手位置。
  • 動作以不痛為原則。

F. 鐘擺運動:
  • 背微彎,患肢自然下垂,利用軀體搖動,帶動肩關節依鐘擺方式讓手臂自然前後、左右移動,或轉圓圈,動作由小而大,由慢到快。當疼痛減輕後,可握0.5∼1公斤的物品,以加強運動效果)
  
G. 推牆運動:
  • 面向牆壁,手臂舉起與肩膀同高,掌面貼觸牆壁,上身重心向前移動。

改善生活習慣
如收衣服、晾衣服、澆花、拖地等日常生活瑣事,若姿勢不正確或是次數太頻繁皆有可能再次造成五十肩的發生。

結語:
五十肩的治療是沒有捷徑,能夠有恆心及確實的進行關節活動運動,配合物理治療、手法治療和醫師保持密切合作,一定可以回復正常的生活,不再是「冰凍」的肩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