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9 December 2013

太極拳的柔弱

太極拳之所以強的前提,首先是因為它的柔弱,柔弱到極點才能堅剛到極點。可是很多人並沒有真正意識到這一點。甚至還有人在以為:太極拳不是大鬆大柔的,因為真正鬆柔了,自己就倒了。於是嘴上太極拳要鬆柔,實際上自己根本就不敢鬆柔。始終還是保持著一份僵力。可是他們沒有真正想到: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他們的功夫始終都上不了層次。

太極拳本身就是道家功夫,丹道之學,形式不同而已。丹道之學,講的就是反轉乾坤,扭轉氣極,身上不著一絲氣血之力,散落身外的神意才能和功態下生的氣,融合起來存在丹田變成真正的

太極拳的剛是因為它柔到底了,自然而然生出來的剛。柔的越透,然後才越剛,剛是有前提條件的。可是很多人,自己柔得還不咋的,就開始琢磨怎麼剛來了。自以為是地認為,太極拳本來就是剛柔相濟的,是一開始就有剛的,於是天天練發力,天天練剛,越發越僵,越發越練不出來。不知道太極拳柔了才有純剛。結果,交起手來柔也不如別人柔,剛也不如別人剛。連學了幾年散打的人都不敢迎戰,迎戰就要挨,這種例子看到不少

道家思想講的柔弱,不是虛弱。虛弱是病態的,衰敗的,消亡的。可是柔弱是強大的,發展的,興旺的,充滿勃勃生機的。就像初生的嬰兒一樣,有無限生機,有飽滿的元氣和旺盛的陽氣,為整個生長過程提供了原動力。嬰兒逐漸長大,變成大人,肌肉不斷的長成,能量就不斷的消耗,陽極而陰,最後死亡。這也是為什麼要放棄氣血之力即肌肉之力的原因。這種練功方法,不但能減少元陽的消耗,而且還能重新提煉出新的元陽來。

太極拳功夫厲害之處,就在於此。所以好太極拳功夫的首先會是好養生的,兩者是有根源上的聯繫的。很多老前輩學太極拳之前,舊病纏身,一練太極拳身體好了,功夫也出來了,這種例子也是很多。

鬆柔,就像是一個閘門一樣。開始學拳的人閘門會小一些,逐漸松得好了,閘門才越開越大,身上的功夫也是越來越強。直到有一天,身上終於鬆透了,功夫便出現透空,那時身上的勁道無論是虛靈也好,虛無也好,才會有練出來的可能。相對而言,剛的問題就太小兒科了。

可是,大多數人都不敢真正相信鬆柔。於是,閘門就關閉了,結果練了一輩子的拳,也只是練了一個假鬆而已,練了一個僵柔勁而已。發出來的勁,也不會是純剛的,只是比外家拳鬆一些而已。畢竟有多鬆,勁道才能發多剛。

太極拳比的是層次的問題,而不是功夫的問題。層次上不來,下再大的苦功,也只是初級水平。那就像小學生不能畢業一樣,下了一輩子的苦功,也只是小學的課本。隨便拿一本中學的課本就把他給難倒了。層次從哪里來?層次從鬆柔來,只有真正鬆透了,才能練出高水準的太極拳功夫。

柔弱的東西似乎總是有其獨特的優勢。牙齒比舌頭硬,可是牙齒掉光了,舌頭卻還在;石頭比水硬,可是石頭還是要被水滴穿。

身心運動有助減低情緒病風險

近年西方研究顯示,運動除了強身健體,更可促進情緒健康,有助改善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如焦慮症及抑鬱症。鑑於香港缺乏有關運動模式與情緒健康的大型社區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陳慧慧基金身心認知運動中心早前進行了一項大規模的電話調查,研究香港市民的運動模式、習慣及其與情緒病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定期進行身心運動,如太極、氣功和瑜伽,能有助減低情緒病風險

中大醫學院陳慧慧基金身心認知運動中心委託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於20135月至7月進行電話調查,以隨機抽樣方式,訪問了2,7441875歲的香港市民,研究不同運動模式與情緒困擾指數及情緒病風險的關係。調查結果顯示,只有一半受訪者(50%)作定期運動 (每星期運動最少兩次,每次維持30分鐘或以上)6.4%的受訪者完全沒有或甚少運動。研究亦指出受訪者選擇的運動受性別、年齡及教育程度影響。

研究人員以國際標準 - K6情緒病風險指數,評估受訪者患上情緒病的風險。結果發現,不定期運動和不運動的受訪者患上情緒病的風險為6.5%13.7%,比定期運動的受訪者患情緒病的風險(3.7%)分別高出1.8倍和3.7倍。定期運動少於一年的受訪者患上情緒病的風險(7.1%),比定期運動一年或以上的受訪者的(4.2%)高出1.7倍。在各項運動中,以身心運動如太極、氣功和瑜伽對減低情緒病風險的效果最佳,參與此類運動的人士只有4%屬高風險類別,相對於只進行帶氧運動和步行運動高情緒病風險人士(分別為4.8%6.2%)為低。可見步行運動雖然對身體健康有益,對促進精神健康的效果卻不甚明顯。調查結果說明持之以恆的定期運動,能有助促進情緒健康,當中以身心運動結合帶氧運動最為有效。


中大陳慧慧基金身心認知運動中心主任林翠華教授表示:「是次調查結果令人鼓舞,不但有助我們確定運動與情緒健康的關係,亦為香港未來的公共教育和研究提供一個重要方向。」林教授指出非所有受情緒困擾的人士都需要或能適應一般的藥物或心理治療,陳慧慧基金身心認知運動中心正展開多項研究,進一步探討運動與情緒健康的關係,可望日後將「運動治療」發展成為預防情緒病和幫助情緒病患者康復的一種重要輔助治療


Wednesday, 18 December 2013

中醫對水腫的辯證

中醫對於水液調節的認識 
"黃帝內經":「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造成水 腫的病因,外感內傷都有,但主要病在肺、脾、腎三臟;肺、脾、腎三臟對體內水液的調控非常重要,任何一個步驟出差錯,都會導致體內水液排出不易而造成水腫。


中醫認為造成水腫常見的原因有:肺氣虛、肺氣不宣、脾失健運、腎氣虛損、氣滯血瘀。

1.肺氣虛:
肺主氣(指呼吸的生理功 能),氣行則血(水)行,氣滯則血瘀水停,體內的水透過肺主氣的推動才有辨法運行,舉例來說,透過運動可以加強心肺功能而增強肺氣,因此才會流汗;缺少運 動而肺氣虛的人,體內水液流動不順且因為較少流汗,所以比較容易導致水腫;一般肺氣虛而水腫的人可於處方中加入人參、黃耆、炮附子...等強心、補肺氣之藥。


2.肺氣不宣:
肺氣不宣代表的就是肺部的生理功能出了問題,臨床上外感風邪(風寒、風熱、風濕)入侵肺部(即感冒)所導致的肺氣不宣,也是 引起水腫的常見原因風寒邪氣所致,可用麻黃、桂枝、生薑...等辛溫解表藥風熱邪氣所致,可用桑葉、枇杷葉、薄荷...等辛涼解表藥風濕邪氣所致,可用羌活、防風...以解表去濕。


3.脾失健運:
脾主運化,運化水濕及食物中的營養,脾位於中焦,在人體內的位置及功能就像植物的土壤一 樣,人進食後透過胃的消化吸收才能產生足夠的能量(氣),再加上脾的運化,才能將水及養分運送到身體各部位以供人體使用,如果脾胃虛弱而導致脾的運化失 常,水液就無法運行,就會導致水腫。


原則上,脾失健運所導致的水腫,採用的是「急則治標(利水濕),緩則治本(補脾胃 )」之法,所有的補脾胃藥都可用於此型的患者,其中以茯苓、白朮這兩味藥效果最好,這兩味藥既可補脾胃又可利水濕,可達到標本同治的效果。

4.腎氣虛損:
腎主水、腎主二便,人體內多餘的水最後必需透過腎臟將其轉化成尿液而排出體外,腎氣虛損的人小便不利,體內水分無法排除,自然就會導致水腫;腎氣虛損的水腫 一般用濟生腎氣丸最合拍,此方為八味地黃湯+牛膝、車前子,可補腎氣兼利水,也是標本同治之法,臨床上可視水濕嚴重的程度自已再加重茯苓、澤瀉、車前子等 利水藥之劑量,或另外加入其它利水藥,如:白朮、薏仁...等。


5.氣滯血瘀:
多由外傷導致瘀血阻塞經絡,所以會造成患處水腫兼瘀 青腫脹,治療此類型的水腫,需於辨證處方中加強活血化瘀之藥,如:川牛膝、赤芍、乳香、沒藥、桃仁、紅花...等如果是急性期而出現紅腫熱痛的情形,可加 入清熱去濕藥,如:黃柏、梔子、防己、大黃、地蜈蚣...等,濕熱除自然腫痛消。


水腫的中醫治法
水腫於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有提到「腰以上腫,當發其汗;腰以下腫,當利其小便。」所以臨床上治療水腫,可先區分為上半身水腫或下半身水腫。


1.上半身水腫用發汗法:
發汗法,可以讓水濕從體表隨汗而出,常用處方有越婢湯(風水)、越婢加朮湯(皮水 )、甘草麻黃湯(皮水)、小青龍湯及大青龍湯(溢飲)。


上列處方用於水腫而兼有表證,使用時不一定要侷限於上半身的水腫,如果患者下半身水腫而兼有表證也可使用,只要於辨證處方中加重利水藥即可,用藥處方必需靈活,不必受限於條文,這是我多年來的臨床經驗。

臨床上如果是突發水腫的患者,要記得先問患者最近有沒有感冒或有沒有出現表證,臨床上有很多患者已經感冒了但是自己卻不知道,可能患者只有出現輕微的惡寒、頭痛頭暈、打噴嚏、流鼻水,因為症狀不嚴重,所以患者不覺得自己有感冒,所以需要靠醫師進一步去問診。

如果是因為感冒所導致的水腫,需進一步辨別為風寒、風熱或風濕而選用相對應的解表藥,大抵感冒所導致的水腫用藥處方如下:
偏風寒—小青龍湯
偏風熱—越婢加朮湯
寒熱夾雜(表寒內熱)—大青龍湯,用於表有寒而內有郁熱
偏風濕—羌活勝濕湯
(其它單味藥可參考上敘”肺氣不宣”中的用藥)
如果感冒而兼有下半身水腫,只需於處方中加入利水藥即可。


2.下半身水腫用利尿法:
臨床上可先問患者是否有小便量少或小便不利之情形,如果有則可使用利尿法,將水濕由小便引出,即可消除水腫,臨床上常用的處方有五苓散、豬苓湯、真武湯、苓桂朮甘湯、濟生腎氣丸、五苓散。


此方為太陽經水寒內蓄導致膀胱氣化不利所致的水腫,所以應為浮脈時使用。
豬苓湯:
用於陽明經水熱內蓄及少陰病下利,陰津有虧之証;用於水熱互結下焦而津液內傷所致的水腫,此方可清熱利水滋陰。

真武湯:
主要用於心腎陽虛不制水,此方出於太陽病篇發汗後致虛而轉屬少陰及少陰病篇,故脈應微細且沈,而且多會出現疲勞、嗜睡等精神衰弱之情形。

苓桂朮甘湯:和真武湯同為陽虛水停,但此方重點在脾虛。
濟生腎氣丸:用於腎陽虛小便不利所致的水腫。

水腫可分急性或慢性
一般而言,如果是近期才發生的下半身水腫,大多是膀胱氣化不利或是濕熱結於膀胱所致,因此可選用五苓散或豬苓湯。

如果是長期反覆發作的水腫,此多見於糖尿病、腎臟病、心臟病的患者,臨床上多屬虛證,此時可用補腎(濟生腎氣丸)、強心(真武湯)為主方治其本,再酌加點利水藥( 五苓散、苓桂朮甘湯)治其標大多可以取效。

如果是腎臟功能或心臟功能受損的患者,待水腫消退後仍需服用補腎及強心的藥以鞏固療效並且預防復發。

水腫的預防保健之道
一般處理輕微水腫的可以在睡覺前足部泡熱水,睡前躺在床上將腳抬高以及避免久站,如仍不能消除水腫,可穿彈性襪及食用紅豆湯、薏仁湯。


水腫在中醫辨證求因及審因論治的原則下,對水腫做出最好的處理,千萬不要一水腫就濫用利尿劑,不但治標不治本而且又傷身。

針灸看病須知...

針灸效果比吃藥快速,但是一定要注意安全事項,因為命懸人手,一定要有一定的EQ,不然也要有點普通常識,接下來想聊一下針灸的看病須知。

一. 不把脈就下針,絕對不用給該醫師下針

因為絕對不會有效,即使能暫時解決一下酸痛,可是酸痛不會根除,因為用針就是當補則補、當瀉則瀉,沒有把脈哪裡能知道哪個臟腑有問題,而能用哪條經絡、那個穴位、怎樣的針法,這些都是要把脈才能知道的。而且更高明的醫師下針後還會再把脈一次,觀察下針之後脈氣的變化。如果脈氣沒有變化那麼針也是白針了。


二. 取穴過多絕對無效
取穴太多那是亂槍打鳥,醫師心中根本沒有定見,根本不知道問題發生在哪裡,所以這樣的下針根本不能挽救疾病的發生。通常一經受病的話那就取一個穴位就夠了,因為經絡在軀體左右對稱,所以一個穴位就下兩針。而一經受病的同時如果考慮到表裏臟腑的補泄關係,或是子母兩臟的虛實補泄,例如補脾太陰瀉足陽明,那就會取兩個穴位,那會下四針。中醫不能根據病人一系列的症狀,然後每個症狀都用上一個穴位,這是不對的。


三. 虛弱者多穴、外症者少穴
有一種例外的多穴是虛弱病人,重症的虛弱,那已經病歪歪了,屬於中醫的逆證。這時候會取穴較多,但是絕對不能用強刺激,針刺的深度也淺,也幾乎不用再行 針,就用針打開穴位,以進針方向作做迎隨補瀉。


外症是臟腑無病,筋骨的問題,而如果疼痛部位較多,甚至已經集結成塊,那麼才需要較多的取穴,可是這就要用上艾的灸療。

四. 危險部位的禁針

一般手腳末端的井營輸經合、或是關節部位的大穴就夠用了,非得必要,是不會動用到整個腹腔、胸腔、背部的穴位,因為有一定的風險,掌握不好進針深度就會方畢命的。所以病人也不要以為醫師就是神,糊裡糊塗的就把生命交給對方,是要有討論的空間的,如果溝通不滿意,當然可以拂袖而去,又不是全天下只有該位醫師能治病。


針的部位有疑慮,或是看醫師拿出20公分的長針,那就要仔細的好好想想了。該新聞中的致死原因是肩井穴,在肩膀與脖子之間,長針進去刺穿肺葉。而肩 甲骨下的背部肌肉很薄,寸針也不會整針插入的。

五. 午時的禁針
午時氣血充盈,所以嚴謹的醫師不會在中午11點到一點之間進針,尤其是經常處理重大疾病的醫師,午時進針是絕對要注意的。


六. 留針的時間
一般補法留針一小時,瀉法留針30分鐘。如果超過此數太多,那也要小心。聽說過有留針4、5小時的,真是奇哉怪哉,而且還是每天都要去扎針,真是匪夷所思。


七. 針藥同用
針灸效果相當好,可是並非萬能,所以大都需要與藥物一同配合,除非筋骨酸痛的外症,可是大都的筋骨問題是出自內在,所以還是需要吃藥解決。


八. 刺血的血量
刺血是為了疏通經氣,所以頂多放血米粒大小約兩三倍,這樣就足夠了,當然這樣的血量要有效,需要準確的取穴。曾經聽說放血一大碗的,這有奪其血脈的疑慮,會加重虛症的虛弱程度,即使刺血過後酸楚感覺比較輕鬆,可是長期療效是會有妨礙的,因為虛其虛,這一點是千萬要注意的。


九. 暈針
暈針的處理是每個醫師都要懂的,不過病人自身也可以事先防範。飢餓狀態或是太過勞累,那就不可以進針,不管是排隊多久了,或是該醫師是多麼高明,自身狀況不佳絕對不可以輕易針灸。 

中醫歷史簡介

   
歷史是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是人類對以往事實的真實記錄,而根據人類學家、考古學家的發掘、研究及現有資料來看,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中國醫藥學則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有巨大影響。

我們的祖先,在中華大地上生活至少已有一百多萬年的歷史,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及艱苦的勞動,創造了燦爛的遠古文化,其中就包括醫藥產生的知識與經驗,中國醫藥學的源頭歷史久遠,至少已有一百七十萬年之久,中國有文字可考的五千年醫藥學史,由於東方文化發展的特色形成了中國獨特理論架構,近現代西方科學及西醫的傳入,更使中國醫藥學出現兩個分明的層次,古代醫藥學史多源一體的型態與結構,於近現代中西醫的匯通和結合後,呈現波浪式的演進趨勢,又在東西方醫學交流中 呈現複雜多面的狀態。

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五個時期:

(一)先秦漢時期
中醫淵源歷史悠久,源起黃帝,至商代有文記載。 夏商西周時期,醫巫並存,在卜筮史料中記載了大量的醫藥產生內容,對 人體生理、解剖、疾病及其症狀的描述比較直觀具體,累積較多對病因、診療的經驗,懂得植物、動物、礦物及酒的藥用,廣泛應用針灸、推拿、導引、湯液、外治等方法,經由醫學與哲學的聯盟,陰陽五行的整體觀念、預防思想均被引進醫學,逐漸出現醫學的雛形。

而春秋戰國之際,是中國學術界百家爭鳴的時期,醫巫分離,醫學具有更顯明的科學性、實用性和理性,並佔據了醫療產生事業的主導地位,此時期出現醫緩、醫和 及秦越人(扁鵲)等著名醫家,並留下一些醫藥產生資料,(黃帝內經)是中國醫藥學的重要標誌,至今仍指導中醫藥學理論研討和臨床實踐。
秦漢時,醫事制度日益完善,醫史文獻的積極整理研究,國內外醫藥交流頻繁,《神農本草經》和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將藥物方劑學和臨床醫學都推向另一個新階 段,尤其是以傷寒、雜病和外科最為突出的臨床醫學,更帶領我們進入中國醫藥學史上的第一高峰。
 
(二)晉唐時期

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長期處於動亂割據的狀態,學術思想領域較紛雜,但醫藥典籍的注釋整理、官辦醫學教育的出現及中西醫藥進一步交流,卻為醫藥學的全面發展累積了相當豐富的經驗。

隋唐五代時期,國力強盛,經濟、政治、文化繁榮,中國醫藥學在此時期得到全面性發展,醫事制度、醫學教育、臨床各科的分工設置及發展日趨完善,中國與日本、朝鮮、印度、越南、阿拉伯諸國的醫藥交流,也為中國醫藥學帶來第二次高峰。

 
(三)宋元時期
宋遼金元時期,北宋政府比較重視醫療事業和醫藥學術,組織人員編輯方書和本草書,設立「校正醫書局」,對宋以前的醫藥書籍進行校正,並鑄造針灸銅人,以供教學之用,隨著醫藥學術發展和印刷術的應用,醫籍不斷印行傳播,海路交通發展更促進了中外醫藥的交流,而遼、夏、金、元與兩宋王朝並立,至元滅宋朝,統一全國,這是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文化大融合時期,醫藥學研究領域更為廣闊,不僅醫藥學術被推向另一個新高潮,民族醫學也得到蓬勃的發展,為多元一體化的中國傳 統醫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生機。
  
 (四)明清時期
明代由於傷寒學派的中興、溫熱學派崛起,使醫藥學發展進入新層次,而中國的人痘接種術也從亞洲傳入歐美,導致西方牛痘接種術的發明和推廣,開闢了免疫學的新紀元。

清代前、中期是中國傳統醫藥學相對完善,醫學趨於普及與昇華發展的時期,溫熱病、傳染病學派的學術思想,繼明代的傳承,到清代形成獨具特色的體系,在中外醫藥交流中,醫藥界接受了國外牛痘接種術、解剖學、藥物和外科手術的相關資訊,如著《醫林改錯》的王清任便致力於人體解剖,反映了「中國醫界大膽之革命論者」的開拓進取精神;晚清時期,西方醫學經過西方傳教士的傳播,及中國官方和民間主動引進與學習,逐漸在中國得以根植和發展,並形成了中醫、西醫兩種醫學 體系並存的局面。


(五)近代和現代
民國時期,由於西醫勢力的影響擴大,歐化思潮漸興,中西醫日趨對立,而中醫界內部亦開始產生西化勢力,此時中醫界面臨西醫沖擊和政府當局限制排斥,但仍開始從組織、政治、教育、出版等方面進行旨在保存和發揚中醫藥的活動,並受到中醫藥界和廣大群眾的支持與歡迎,成為近百年來中醫藥學繼續發展的重要關鍵。

民國38年後,大陸方面,中醫仍擔負維護人民健康的任務,其研究成果,日漸受到國際醫療界矚目;臺灣方面則設立中國醫藥學院,培養中醫師,增設中醫醫院或中醫門診,中醫醫療方式成為民眾看病時的另一選擇;近年來,經由中國傳統醫學與西方醫學的相互影響,在醫學理論與臨床上,「中西醫結合」,除發揚中國醫學之精義,並融合西方醫學,已成為現代醫學的發展趨勢。


Tuesday, 17 December 2013

謹記以下十法則 健康長壽不是夢

研究指出,對已發展國家而言,21世紀出生的孩子活到100可能成為一種普遍狀況。平均壽命的延長,除了已發展國家所擁有的良好醫療資源以外,人們普遍對健康與養身的重視更是一大主因。

老年族群的不斷增加,使人口結構逐漸轉向高齡化。原本學者非常憂心,認為這將造成社會成本的大幅上揚。但是南丹麥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的最新研究指出,人口高齡化並沒有造成社會的負擔,原因是高齡族群當中,有越來越多的人不僅獨立,能照顧自己,更能規劃生活。

日本是世界上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家。研究學者發現,除了日本良好的生活環境所帶來的優勢外,更重要的是日本人講究飲食與養身,熱愛運動且注重性格修養。對現代人而言,長壽已不再是唯一的訴求,而要活得健康快樂。以下是專家所提供的健康長壽妙方,您不妨也試試

1. 樂觀開朗
瑞典卡洛琳斯格科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的研究指出,外向開朗、抗壓性高的人罹患癡呆症的機率會降低50%。原因是因為他們腦袋分泌較少的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這種荷爾蒙過量的話,會抑制腦袋細胞與細胞之間的溝通。而要有一個健康的大腦,打坐、喝紅茶以及睡午覺都是很好的辦法。

2. 一天慢跑30-40分鐘
研究指出,中年人每天跑20-30分鐘,一週共約4個小時,年老時身心都會比較健康,也會比較長壽。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伊萊扎.切克拉瓦蒂(Eliza Chakravarty)同時指出,有跑步習慣的人不僅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降低,罹患癌症、神經疾病、與感染疾病的機率都大幅下降。假如您不喜歡跑步,每天20分鐘有氧運動也可以讓您保持健康。

3.燕麥片添加覆盆子
纖維有諸多好處,除了可以降低壞的膽固醇(LDL),也可以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減輕體重。荷蘭的一個研究更指出,只要現在平均食用14g到17g纖維的美國人,再多吃10g,就可以降低死亡於心臟疾病17%。一份簡單的燕麥早餐(1/2杯4g的纖維),只要再加上一小杯的覆盆子(8g纖維),對您的身體有莫大的助益。其他高纖維的食品,如全麥麥片、扁豆、熟黑豆、甘薯、以及水梨等都含豐富的纖維。

4.感覺年輕
最近一份研究指出,感覺自己很年輕是500多位70以上健康老人的相同共識。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心理學教授雅克‧史密斯(Jacqui Smith)指出,感覺年輕與健康、長壽環環相扣。感覺年輕會使人比較樂觀、更有決心克服困難,導致壓力降低與提升自身的免疫系統。最後使人罹患疾病的機會降低。

5. 擁抱數位生活
美國聯合健康組織(United-Healthcare)執行長雪莉‧斯林(Sherri Snellling)建議,老人家多多學習Twitter,使用Skype、電子郵件與朋友保持聯繫,Google尋找老朋友,嘗試網路約會等活動,都可以讓頭腦保持靈活、健康。斯林指出,與朋友、家人長期保持聯絡,瞭解國外大事,就會自我重視,感覺生命是無可限量的。

6. 攝取營養、健康的卡路里
根據美國聖路易的研究報導,成人每天所吸收的卡路里若能低於一般西式餐飲所所含熱量的25%,從 2,000-3,000 降至 1,400-2,000 卡路里,就能擁有一顆健康、年輕 15 的心臟。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醫藥助理教授路奇‧方坦納(Luigi Fontana)更慎重的提出,不是吃的少就好,而是吃的營養。多吃蔬菜、全麥、瘦肉、喝無脂牛奶,而不要吃白麵包、糖果或喝汽水。

7.保持苗條身材
國家老人學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Aging)研究指出,一個擁有正常身體質量指數(BMI)的婦女,但是腰圍胖胖的,仍然有較高的機會提早死亡。人到中年時,因為荷爾蒙的變化,要更花費一番功夫保持腰圍。假如您的腰圍超過35吋(男性超過40吋),請僅遵以下步驟:
* 請在您每週運動項目,加上兩到三次長達20分鐘的力量訓練,以便保持瘦肌肉的體積,以及加強身體循環。
* 多吃含Omega-3的食品來對抗體發炎。蔬菜、水果等高量的抗氧化劑也可以預防疾病。

8. 檢血液維他命D含量
科醫學總覽(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指出,為了預防疾病,人體每毫升的血液最少要有30毫微克的維他命D。科羅拉多大學丹佛醫學院(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 School of Medicine)外科助理教授阿迪‧金德(Adit A. Ginde)指出,適量維他命D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症,減少罹患癌症、心臟疾病與病毒感染。

9. 吃飯只吃七分飽
《科學雜誌》(Science)指出,飲食控制與長壽是息息相關的,長期處於七分飽,有飢餓感的猴子30年後的存活率高達37%,遠比每天吃飽的猴子來的長壽,也意外證明吃的過飽似乎成為提早邁入衰老的因素之一。

10. 擁有情感的支持
專家指出,擁有社會或情感的支持無論對身體或心理上都有著莫大幫助。它能降低血壓及膽固醇,還能使身體生抗體,對抗體的病菌。而這種情感的支持可來自於家人、朋友或是寵物。

Monday, 16 December 2013

中醫醫囑....

中醫醫囑與西醫一樣,非常重要,因為除了交代煎、服藥的方法之外,還有生活上的注意事項,不強調的話輕則影響療效,甚至還有重大後遺症而不自知。

煎藥服藥的方法在此不提,於此專注於生活上要注意的。以下列出基本上由脈診衍生出幾大類的問題,這樣綱舉目張也比較好遵從,其他西醫方面該注意的由西醫那邊去找資料。

一. 脈弱者氣血不足者,以心臟問題為代表,有以下須注意:

1. 不可吃冰淇淋、冰棒、剉冰等等固體類的冰,因為通過食道緩

    慢,會對心臟降溫,使心臟熱度下降,而冷飲不在此限。然而
    嚴重者必須持續的喝熱水,保溫杯須隨身攜帶,而且喝時必
    須含在口中、慢慢嚥下,這樣對心臟有加熱的作用,當胸悶明
    顯時這樣做馬上有效,或是馬上用吹風機溫風吹心臟部位。

2. 不可左手提重物,因為左手提重物,會導致右側缺血,血液回

    流不好,對心臟竊血。也不可走路過久或是久站或是固定姿
    勢過久,這樣下肢回血不暢導致廣義的瘀血,是對心臟會有
    負荷。

3. 冬天不可過早運動,嚴重者必須等到太陽出來才可以外出,

    不可凌晨天未亮出門,因此類病人陽氣已經不足,外界無法
    提供陽氣已經很不好了,太過散失陽氣的事情要避免,所以
    清晨出門運動不是件好事。

4. 飲水必須足夠,若是體力勞動的必須加鹽飲用,不然流汗所

    流失的鹽分,產生的電解質紊亂,對心臟也不好。尿液隨時保
    持清澈狀態,不可偏黃,不然容易得結石。

5. 六脈偏弱且左關伏者,肝氣鬱積不暢,常見飲食過度控制,要

    求多吃脂肪類食物,以促進膽囊蠕動,膽汁能夠順利分泌,如
    此常見的胃酸逆流反而馬上改善。

6. 右寸獨弱者肺氣不足甚多,要保持居家空氣流通、人多擁擠

    的地方少去,婦女者開瓦斯就必須開抽油煙機,否則易得肺
    癌。

7. 雙手指端色黯、或是魚際獨紅,都要隨時雙手互相按壓手心,

    以及壓捏指端的指甲兩側,如此可開通心氣的鬱悶。

二. 脈弦滑有力或是雙關浮或是雙寸獨浮,這表示肝氣上逆,以肝病為代表,有以下須注意。
1. 忌食炸雞、麻油雞、咖啡、麻辣鍋、酒。
2. 不可亂發怒,盡量往好的方向去想,這樣肝氣才不會持續過

    旺。
3. 農曆初一、十五這兩天的前後各一天,總共六天必須簡單飲

    食,不可赴宴不可暴飲暴食,這六天最好吃板豆腐,因為裡面
    有石膏可以消消過旺的火氣。初一、十五的月亮對地球有潮
    汐的作用,對人體亦如是,只是有的人不明顯而有的人明顯
    卻不自知。

4. 兼體型又偏瘦的年輕人,必須嚴重交代終身不可飲酒、抽煙,

    否則已經容易得口腔癌、食道癌,又菸酒會加速惡化。

5. 掌紋細緻又紊亂的女生,盡量開導不要想太多,否則容易鑽

    牛角尖會得憂鬱症,頭痛也會加重。

6. 太陽穴附近有黑斑塊形成,須注意有膽結石傾向,膽固醇飲

    食要適當也不可全部禁止。
 

三. 尺脈伏或浮者,表示腎氣異常,有以下必須注意。
1. 不可喝酒,尤其是啤酒。
2. 子時晚上11點到1點不可洗澡,因為子時腎氣最弱,但是子時

    一陽生,也是腎氣要從腳底升上來,這時洗澡無論冷熱,都會
    阻礙氣的生成。
3. 睡前可以按壓湧泉穴,然後沿著足弓內側往內踝後面直上後

    谿穴,如此一條線路揉捏上來,有助於腎氣通道的通暢,使腎
    氣的生成更加流暢。

腳底痛的原因....

有過腳底痛經驗的人,都很難忘記他們曾經在起床時或久坐後踏到地上第一步的震撼感受,那就是腳跟突然傳來一陣如閃電般的椎心刺麻疼痛,這就是典型的足底筋膜發炎了。
 

我們人類的腳是由26塊骨頭、35個關節和100多條韌帶及無數的神經與血管組成,這35個關節不像我們的上肢或下肢關節可以做出大動作的活動,但它擁有超好的彈性和柔軟,所以才能做出那麼多的動作和功能。在這些骨頭的下面有一片從腳跟往腳趾方向如扇子般散開的組織它就是足底筋膜,在骨頭與足底筋膜之間有著許多錯綜複雜的肌腱,這些肌腱的功能就好像一張散開的漁網一樣撐著這一堆骨頭,而這張如漁網 般的組織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變弱,這種現象就叫做老化或退化。


腳的骨頭與骨頭之間是靠著韌帶來固定,而韌帶就和橡皮筋一樣長時間拉扯的張力太大日後容易提 早變鬆,所以韌帶也是不適合常常給予不正常的負重拉扯,一旦發炎或變鬆它固定骨頭的功能就差了。
脛後肌肌腱又是什麼呢?脛後肌位於小腿肚內側,脛後肌肌腱則是位於足踝內側的其中一條肌腱,它沿著脛骨遠端(內踝骨)的後面走向腳底支撐著腳的骨頭包括了舟狀骨,骰骨,內、中、外楔形骨,跟骨,最後附著在第2、3、4的蹠骨。它負責支撐腳的足弓有穩定腳的功能,當它收縮時腳踝會內翻和腳掌往 下。


日常生活中走路、跑步、墊腳尖拿高處的東西、開車時的踩煞車和油門、彈鋼琴、騎腳踏車的踩踏板等墊腳尖的動作都要用到它。所以如果常常過度的行走或跑步給予腳無法承受的重量,最後韌帶鬆了支撐力減少了使腳的骨頭排列結構鬆動,這種現象直接增加了脛後肌肌腱的支撐負擔,漸漸的產生發炎反應而形成肌腱炎, 肌腱重複的發炎就變得無力加速退化。
脛後肌肌腱功能發生障礙時它的典型症狀是在行走或跑步時,足踝內側在內踝骨後緣沿著後脛肌腱循行路線部位會產生疼痛與壓痛,更嚴重時造成後脛肌肌腱無力失去支撐的功能,就會有足外翻的現象即內旋足(pronated foot),足弓會因不同程度的擠壓可以完全消失變成扁平,走路時著力點變成在內側(正常是在足外側),外觀像扁平足所以也有被診斷為成人的後天扁平足。足底筋膜就位於這些肌腱的下面,肌腱無力和足型外翻都是增加足底筋膜的拉扯,長期下來筋膜附著在跟骨的支點就會因此而疼痛,若生活或運動習慣並無改變接踵 而來的就是足底筋膜也發炎了,此時患者就會有寸步難行的情況。

先天性扁平足的人也比較容易出現脛後肌肌腱障礙,但腳底痛大部分還是發生在上了年紀的人,極少數會發生在兒童或中小學生身上,因這是和組織退化同時合併長期不恰當的使用或負重有關。當病患因腳底痛來求診時,除了標準的詳細問診流程外,診察時需分辨他只是單純性的原發性足底筋膜炎還是因脛後肌肌腱功能障礙引起的次發性足底筋膜炎或是還有其它原因,如果只一味的治療標的地而忽略源源不絕的持續傷害來源,腳底痛是不會痊癒的。因此一旦確定診斷是因脛後肌肌腱障礙引起的,越早治療預後越好,若拖延至腳弓完全平坦時,這時腳趾和腳踝也會接著往外翻,疼痛範圍會擴大至整隻腳甚至踝關節,最後踝關節也會因長久的著力不當而發生關節炎,至此日常活動將會有很大的限制和不便。

脛後肌肌腱功能障礙的治療方法如下:
1. 休息:減少腳部的日常活動可減輕脛後肌肌腱炎帶來的疼痛,同時組織需要時間自我修復,休息可讓肌腱組織有足夠的時間促進康復,因此要停止跑步、爬山、跳躍、快速健走、爬樓梯等動作。休息很重要因此沒有討價的空間。 

2. 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消腫消炎作用減緩疼痛症狀。 

3.物理肌腱貼: 一種特殊貼布有保護、加強和支撐組織的作用,貼的方法是順著脛後肌肌腱走向粘貼,目的支撐和加強肌腱的功能。 

4. 物理治療: 任何熱療如足部熱敷10-20分鐘或足部浸泡40度C的溫熱水10-20分鐘。熱可增加血液的循環,豐富的血液循環可讓組織加速及縮短自我修復的時間達到早日康復。 

5. 輔具: 足弓墊為輔具的一種,需根據個人的足外翻程度給予打模製作,將足弓墊置入鞋內,行走時能有效的支撐塌陷的足弓,讓脛後肌肌腱和足底筋膜減少繼續的拉扯。 

6. 減重:體重過重者要有減重計畫。


Sunday, 8 December 2013

運動與高血脂症

血脂肪高要吃甚麼才會降?這樣的問題可以說是在每年體檢報告解說時必問的問題之一。因為生活型態的改變,高血脂症在華人的盛行率也越來越高,在加國健康局的調查中發現,2002年至2007年高血脂症的5年累積發生率為20.4%,調查中也發現高血脂症的個案有較高的心臟病、中風及腎臟病的風險,可見高血脂症是危害我們健康的隱形殺手。為了控制高血脂我們常常會建議病人要飲食控制,有些人還需要服用藥物,通血路的健康食品也有許多人嘗試,今天就要跟大家介紹另一帖通血路的良方 ─ 就是運動啦!
在我們飲食中的油脂透過腸道的吸收,在腸道及肝臟的酵素的作用下與不同的Apo 脂蛋白結合不同成分的脂蛋白運送至我們身體的不同組織器官,除了供給活動的能量外,也是製造酵素及荷爾蒙的重要原料。這些不同的血脂肪便包含了我們時常檢驗的三酸甘油脂、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俗稱好的膽固醇) 及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的膽固醇),當這些血脂肪不正常時便稱為高血脂症。


當我們運動時,這些脂肪會運送到我們的肌肉組織,接著透過細胞膜上特殊的轉運蛋白進入肌肉細胞中,在肌肉細胞中透過酵素的作用進入粒線體,最後產生 供給運動所需的能量。研究顯示長期的運動習慣可以增加肌肉對脂質的利用,體內代謝脂質的酵素濃度也較高,此外也會增加脂質進入肌肉細胞及進入粒線體被燃燒 利用的速率。

許多研究也顯示具有運動習慣的人有較高的脂肪代謝能力,而透過運動訓練也可以改善脂肪代謝的狀況。在英國一個追蹤17,638人的研究發現,在追蹤的20年的期間,不同年齡時的身體活動量較高者,在45歲時都有較低的三酸甘油脂與較高的高密度脂蛋白。另一個在丹麥的研究也同樣的證實身體活動量越高者,有較低的三酸甘油脂、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也有較高的高密度脂蛋白。

若是看利用運動訓練改善血脂肪的效果,一個蒐集31個大於4周的運動訓練的回顧性分析研究發現,運動訓練可以增加1.9 mg/dl 的高密度脂蛋白,並分別降低3.9、3.9及7.1 mg/dl 的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以及三酸甘油脂。
 
以下為美國運動醫學會針對血脂異常的運動處方建議:
頻率:至少每周5次,以盡量達到最大能量耗損為目的
強度
65%-85% 之最大心跳率(PS: 最大心跳率=220 – 年齡)
時間
每天須達到30-60分鐘,為達到體重下降之成效可做到每日50-60分鐘,若無法做到連續的運動,以每次至少10分鐘累積亦可
種類
大肌肉的有氧運動,如:有氧舞蹈、慢跑、快走、游泳及腳踏車

針對不同的血脂肪異常的運動建議又略有不同,若是三酸甘油脂高者應每日都達到足夠的運動量才有較佳的效果。若是總膽固醇高的則要以下降體重為目標,所以要盡量增加每日的熱量耗損。要增加好的膽固醇則要以做到每周消耗1200至1500大卡的運動為目標。雖然運動有助於高血脂的改善,但如果有其他疾病或心血管疾病風險者,應於醫師評估後再進行運動。此外在一段時間之運動後,每3-6個月應該追蹤血脂肪是否改善,以了解運動的成效。

運動可以增加身體對脂肪的利用,除了可以改善血脂肪,對於許多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如:糖尿病、高血壓或代謝症候群都有改善的效果。運動可以增加心 臟功能,避免血管硬化阻塞,是一帖通血路的良好處方。您是否也有血脂肪的問題呢?如果您也在想吃甚麼來改善你的血脂肪的話,讓我們一起服下運動這顆良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