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rsal Tunnel Syndrome
跗骨隧道症候群
由於跗骨通道(Tarsal tunnel)乃是位於內踝後方,由底部的距骨、跟骨、肌腱,以及頂部的屈肌支持帶所構成狹小的通道,其內含後脛神經(Posterior tibial nerve),且於通道遠端分支成內、外蹠神經,而主管足部內外側、足趾的感覺以及運動,因此只要有任何內外因素諸如像腱鞘囊腫、靜脈曲張、神經瘤,抑或是屈肌支持帶過分肥厚等造成對通道的壓迫時,就有可產生「跗骨隧道症候群Tarsal tunnel syndrome」。
此類病人往往會抱怨足底會突然出現間歇性的感覺異常,包括燒灼感、蟻爬感、針刺感,然後隨著時間一久,這種異常便持續存在,且會因為過久的站、走、或足背屈,以及晚上會更加嚴重,有時沿著足縱弓會有疼痛、甚至抽筋產生;而早期可能先有感覺的減退,之後進展到相關的運動喪失與麻痺出現。
診斷上除了臨床的主訴外,若沿著通道的部位加以敲擊,往往會加劇疼痛(Tinel's sign),而神經電學診斷(NCV)乃是必須的檢查工具,若是發現其感覺,或連同運動神經傳導異常,以及肌電圖(EMG)呈現的去神經變化,更能作為肯定此症候群的有力證據;此外,X光和電腦斷層攝影可判斷是否有骨性隆凸出現於通道處;核磁共振以及骨骼肌肉系統超音波更可用來詳細評估跗骨通道裡的內容物有無異常。
至於治療原則乃依病因的不同而有所區分,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導致的滑膜炎(Rheumatoid synovitis)若是造成症候群的主因時,則治療原則應以固定、使用副木(Splint)、口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或是類固醇局部注射,限制相關的過度活動,抬高腳、整骨療法(Osteopathic)、按摩(Massage),與適當的物理治療等保守治療為主。
然而若是因為神經鞘瘤(Neurilemmoma)等空間佔據性的因素使得通道狹小的話,則必須考慮以手術來進行減壓,除非病人是屬於術前病史超過12個月,神經周圍纖維化,時常足踝扭傷,或是高負荷的工作者,否則一般手術都會有不錯的療效。
Sunday, 14 October 2012
三類人不適合喝綠豆湯
三類人不適合喝綠豆湯
炎炎夏日,為了消暑,一般都有喝綠豆湯的習慣。但營養師提醒大家說,綠豆湯具有消暑益氣、潤喉止渴的功效,但有三類人不適合喝。
綠豆性凉,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暑除煩、止渴健胃的功效,能預防中暑,治療食物中毒等。對熱腫、熱渴、熱痢、痈疽、痘毒、斑疹等也有一定的療效。
第一類是屬於寒凉體質的人,如四肢冰凉乏力、腰腿冷痛、腹瀉
便稀等,吃了綠豆反而會加重症狀,甚至引發其他疾病。
第二類是老人、兒童以及體質虚弱的人。因為綠豆中蛋白質含
量比雞肉還多,大分子蛋白質需要在酶的作用下轉
化為小分子肽、氨基酸才能被人體体吸收。這類人的腸
胃消化功能較差,很難在短時間内消化掉綠豆蛋白,
容易因消化不良導致腹瀉。
第三類是正在服用各類藥物的人。由於綠豆具有解毒作用,因
此,病人服用的藥物中,不論是中藥還是西藥,如果含有
有機磷、鈣、鉀等成分,綠豆會與這些成分結合成沉澱
物,從而分解藥效,影響治療。
芝麻桃仁薏米湯...健腦、美顏之效
此湯最適合用腦力的工作者或愛美人士飲.....
材料
用料薏米200g,黑芝麻25g,核桃仁50g,白砂糖、蜂蜜各適量。做法
1. 核桃洗凈,掰小塊。2. 黑芝麻、薏米洗淨,濿水備用。
3. 鍋内放清水,加入薏米、核桃、黑芝麻、白砂糖,燒開後以小
火煮至薏米酥爛,加入蜂蜜拌匀,改旺火煮沸即成。
功效
補腦、美容益顏、養護肌膚。
核桃,原名胡桃、薑桃,原產於歐洲東南部和亞洲西部、南部。
核桃營養豐富,既是理想的滋補佳品,又是食療養生的“健康之友”。核桃主要富含脂肪,其所含脂類有亞油酸甘油酯、亞麻酸及油酸甘油酯,對減少膽固醇在血中升高有益,有利於動脈硬化、心腦血管病患者的保健。
中醫自古就把核桃稱為“長壽果”,認為核桃能補腎健腦,補中益氣,潤肌膚、烏髮。
核桃最適合腦力工作者,尤其是白領女性吃,因為這部分人往往用腦過度,很耗傷心血,常吃核桃能够補腦,改善腦血液循環,增強腦力。同時還時還有烏髮、使皮膚光潤的作用,因為“髮者血之餘”,血旺則髮黑,而且核桃中富含多種維生素,可以提高皮膚的生理活性,所以對女性而言是美容佳品。
現代營養學研究認為,核桃除去約50% 的殼等癈棄物後的淨仁,含有63% 的亞油酸、16.4% 的亞麻酸,以及豐富的蛋白質、磷、鈣和多種維生素,含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能強化腦血管彈力和促進神經細胞的活力,提高大腦的生理功能。
人腦具有極其複雜的功能,是最為活躍的器官。腦力工作者用腦過度會導致傷神、大腦缺氧等。大腦運轉繁忙時,就連睡眠時时大脑也不見见得會会得到良好的休息。腦細胞中60% 左右為不飽和脂肪酸,對腦功能最有影響的首先是蛋白質,大腦所需的各類氨基酸,均由蛋白質提供轉化。另外脂肪、糖類、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E 以及钙等同樣重要,是人體大腦所必需的營養物質。
吃核桃小貼士:
1. 核桃不宜食多
核桃所含的脂肪,雖然是有利I於清除膽固醇的不飽和脂肪酸,但脂肪本身具有很高的熱量,如果過多食用又不能被充分利用的話,就會被人體作為膽固醇儲存起來,結果適得其反。
一般來說,每天服用核桃的重量,、應在40克/40g左右,大約相當於4、5個核桃。同時應該適當減少其它脂肪攝入,以避免熱量攝入過高。
2. 上火腹瀉不宜吃
中醫上講,核桃火氣大,含油脂多,吃多了會令人上火和噁心,正在上火、腹瀉的人不宜吃。
3. 吃核桃應少飲濃茶
核桃有通便作用,但核桃外殼煮水卻可治療腹瀉。核桃含鞣酸,可與鐵劑及鈣劑結合降低藥效。吃核桃時應少飲濃茶。
4. 不要剝皮吃
有的人喜歡將核桃表面的褐色薄皮剝掉,這樣會損失掉一部分營養,所以不要剝掉這層皮。
Saturday, 6 October 2012
火氣大? 刷牙流血、牙齦紅腫…?
每天刷牙時流一點血,以為是刷太用力或牙刷刷頭太大、刷毛太硬,牙齦紅腫,以為是天氣炎熱或沒睡好導致火氣大或以為牙齦腫脹是因為吃到髒東西(壞食物),過兩天自然就會好……
別小看這些錯誤迷思,因為初期牙周病的症狀不會像蛀牙一樣痛得不得了,牙周病細菌很像無聲的殺手,靜悄悄繁殖坐大,所以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可能有牙周病了, 沒能及早治療,一旦拖延過久,牙周組織逐漸被破壞,導致症狀惡化,例如牙齦(也就是牙肉)長膿、嚴重口臭、牙齒動搖、脫落甚至得拔牙、花大錢植牙,無法盡 情享受美食,嚴重的還會影響人際互動。
有位年輕女性就因為怎麼都刷不掉口臭,天天戴口罩上班,不敢跟人親密互動,足不出戶當宅女,最後罹患重度憂鬱症,動 念輕生。在牙周細菌眼中,沒有男女老少之別,都會抓住任何時機堆積牙菌斑。40歲以上成年人9成患有輕重程度不一的牙周炎,且造成35歲之後的掉牙主因(竟然不是蛀牙或老化!)。最近10年來,牙周病就醫人數成長52%,16歲以上就佔了96%。
牙周病=牙齦炎+牙周炎
很多成年人對牙周病認知普遍低,不知道會造成掉牙,以為是年紀大的關係,或心想反正裝假牙或植牙就好,加上牙周病治療有些部份要自費,所以不願提早接受治療。
到底什麼是牙周病?
有一層附著在牙齒表面、黏性無色薄膜的細菌叢,叫做牙菌斑,如果口腔清潔不持續且徹底,牙菌斑的量會不斷增多甚至硬化成粗糙的牙結石,如果無法控制牙菌斑 的量,這些細菌以及分泌物的毒素就會開始引起牙齦發炎反應,進而破壞牙齒周圍的齒槽骨,讓牙齒的地基慢慢流失,這種因為牙周細菌破壞牙周組織(包括牙齦及 骨頭)的疾病就稱為牙周病。
在診斷上又分為兩類:牙齦炎與牙周炎。
牙齦炎只侷限在牙齒周圍的牙齦及軟組織發炎,刷牙流血是最常見的症狀,洗牙就是一種治療方式,且「牙齦炎可以治好,」只要治好牙齦炎,演變成牙周炎的機率就很低了。
牙周炎包括牙齦以及骨頭(齒槽骨)都被牙周細菌破壞了,「這是不可逆的,」即使治療也無法完全回復。依據骨頭被破壞的程度又可分成輕中重度牙周炎。
輕度的牙周炎症狀跟牙齦炎很像,刷牙或使用牙線時會流一點血,牙齦輕微紅腫,但不能只透過洗牙來治療,且有時連醫生也可能忽略掉。曾經有個患者被診斷為牙齦炎,定期洗牙卻仍然刷牙時常有牙齦流血症狀,換找牙周病專科醫師檢查時才知道已經是中度牙周炎。
原因除了是輕度牙周炎症狀隱諱不明顯之外,也可能是跟患者這段時間過於忙碌,免疫功能下降有關。
免疫功能低下 會加速牙周破壞
牙周病的變化是個動態過程,如果患者這段時間生活作息正常、身體保養得宜,牙周細菌破壞的速度就有可能被人體免疫機制壓下來,讓發炎趨於緩和,但如果這段時間連續加班熬夜趕報告,或恰好處於生命低潮、情緒差,免疫機制壓不下來,牙周細菌乘勢坐大,就可能進入快速破壞期,從輕度轉成中重度。
有些病人才30多歲,卻因為天天加班,回到家倒頭就睡,別說仔細將牙齒一顆顆刷乾淨了,有些人連刷牙都懶得刷,加上長期疲累,免疫功能差,牙周組織被破壞得很嚴重,年紀輕輕就一口爛牙,甚至牙齒搖搖欲墜。
口腔衛生的保養是一輩子的事,想要遠離蛀牙或是牙週病的侵蝕,養成正確的潔牙習慣,學習牙刷、牙線正確的使用方式,才能避免口腔疾病的發生和復發。維持正確的口腔衛生習慣,牙齒是可以用一輩子的。
如何正確保存在冰箱裡的水果.....
「水果保存」看似簡單,但如果想要吃到新鮮又風味良好的水果,你一定要學會如何正確保存。
這情景是不是常在你家出現......在週末奔去超市水果架大採購,一堆水果;回家後就一股腦地全部塞冰箱,還要三不五時把冰箱中一些發爛、發霉的水果清出來,不僅浪費金錢也浪費食物……。
水果其實會呼吸
從市場買回來的水果仍然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所以會繼續進行「呼吸作用」與「蒸散作用」。所謂呼吸作用是水果為了維持生命所需,採收後仍會繼續分解消耗自身的養分、以產生能量、維持活力,而且,如果呼吸作用愈強,消耗體質則愈多,水果就會愈快變質。
水果也會進行「蒸散作用」,即水分逐漸從果皮表面逸散而去,一般而言,水果的水分約占80%-90%,可見蒸散作用愈強,水分就會散失得愈多,外觀品質則會變得愈差。
此外,部分水果(如蘋果、梨、芒果等)成熟時會產生「乙烯」,乙烯是一種植物荷爾蒙,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它會加速水果的成熟和老化,如果存放水果的溫度愈高,乙烯的釋出也會愈多,則會影響水果的品質。
綜合以上水果的特性,可得知存放水果的重點就是要降低其呼吸作用、蒸散作用和乙烯的產生,並且要注意微生物的滋生。所以,消費者買回水果後,最常使用的保存法就是──塞冰箱,冰箱中低溫環境的確可達到上述目的,延長水果保鮮,但是,不是所有水果都適合冷藏,陳如茵表示,有些水果會發生寒害 (chilling injury)或稱低溫障礙,放置溫度不能太低,很多熱帶水果屬於此類,如香蕉、芒果等。有些水果則無此現象,就可以放置在較低的溫度環境下,多數溫帶水 果屬於此類,如蘋果、桃等。
冷藏還是放常溫?沒有標準答案
水果本身就有先天貯存期的限制,而貯存條件是否良好,也會對貯藏期造成影響,但每種水果適合的貯放溫度不太相同,所以,溫度就是其中關鍵條件之一。
然而,家中的冰箱和商業冷藏庫不一樣,只有單一庫體,冷藏溫度要符合大多數存放食品的要求,所以一般建議設定在4℃-5℃,雖然該溫度並不能適合所有蔬果,對多數食品而言,卻是很好的週轉條件。若冰箱未提供溫度顯示的功能,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利用溫度計測量監控冰箱溫度,然而冰箱冷藏室的溫度會因外面溫度 而變化,也會隨放進食品的量而有所改變,所以須酌量調整冰箱的設定。
相信多數街坊都不瞭解、也無法牢記各種水果的適合溫度,所以,大原則是溫帶水果適合冷藏,熱帶水果(如香蕉)放常溫、陰涼通風良好的地方即可,冷藏反而會因寒害使得果肉變質,以香蕉為例就會外表變黑,果肉變爛。
但是她提醒,尚未熟透、無法馬上食用的水果也不要馬上冷藏,否則會變成俗稱「啞巴」的狀態,也就是水果會因為低溫寒害而持續處於未熟狀態,就算移至室溫, 也是很快就會腐敗。以酪梨為例,要等到外皮轉為黑色才是成熟,如果在綠皮時就放冰箱,它不會再熟透,就算從冰箱取出移至室溫來補救,它的口感也已經變得不 好,且很快就會腐爛。
水果買回家後,要盡早回復購買時的狀態,例如購買時水果是冰冰的,表示經冷藏過,則買回家之後就要盡早放冰箱,如果是在常溫下購買的,則等散熱、水果成熟了再冷藏。李積錦表示,夏天尤其要注意水果散熱的問題,否則水果會因無法散熱又馬上處於低溫環境而受傷。
要包紙還是塑膠袋?
冷藏水果時,降低環境溫度及保持濕度是貯藏水果的關鍵。水果如果未經處理就放冰箱,會產生失水問題。陳如茵表示,家用冰箱並無濕度控制,放進去的食物很容易脫水,從水果是否豐盈飽滿就可判別。所以,放進冰箱的水果最好以塑膠袋包裹,以免於貯放時失水。
紙有吸水作用,水果在進出冷藏庫時,因為溫差關係,於水果表面有凝結水的現象,這些凝結水不利於水果貯存,所以,用紙包裹有利於吸收凝結水,表皮較嫩的水 果先用紙包裹,再以塑膠袋包裹,是為了避免凝結水對表皮的傷害,有些會發生寒害的蔬果也常會先用紙包裹,因為寒害造成表皮抗力薄弱,如此可降低凝結水造成 的傷害。
多數街坊已因為油墨的關係,而不再選用報紙包裹,本人建議,可使用速食店提供的紙袋來調節濕氣,外面再加一層塑膠袋,既無油墨問題,且紙袋是立體的,可節省冰箱空間。則提供更方便的「塑膠袋戳洞法」,也就是只用塑膠袋裝水果,重點是要戳幾個小洞讓水果呼吸,就像超市販賣的水果,也會在其外包裝打上數個小洞,就是方便消費者買回家可直接冷藏。
但「體積龐大」的水果,該如何存放才能節省空間呢?像夏天是西瓜盛產的季節,許多人會將吃不完的西瓜用保鮮膜覆蓋後冷藏,會比切塊的不易變質。 但是,保鮮膜最好不要直接接觸食物,所以,她還是會將西瓜切塊後裝入保鮮盒,盡早食用,確保食用的安全性。一般來說,水果整顆冷藏的儲藏期較長,一旦切成小塊後,組織已遭到嚴重破壞,容易孳生微生物,則貯藏期明顯變短,僅剩數小時或數天而已。
處理切塊水果時,更需注意砧板、雙手的衛生條件,以免水果受到污染。 而像柿子、蜜桃、酪梨等質地很軟的水果,建議可以仿效攤販用塑膠網袋來保護水果,一顆顆套住後,再放到保鮮盒中,以免碰撞到其他食材。
蘋果是很容易釋放乙烯的水果,如果想要加速冷藏水果熟成,可將水果跟蘋果包在一起,就會很快熟透。而腐敗的水果也會釋放乙烯,像通常是成串販售的葡萄,存放時最好將果粒一顆顆剪下來,裝入保鮮盒存放,如果有腐壞的果實,也應盡速將其挑起丟掉,避免加速其他果實腐壞。
保護好我們的關節...讓自己不受束縛!
隨著人口老化,退化性關節炎已成為全球的慢性流行病,世界衛生組織並定10月12日為「世界關節炎日」,因為全球約有3.5億人患有關節炎,2020年更將躍升至5.9億,亦即每5人就有1人是關節炎病患。
關節炎可分為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與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兩大類,其中骨關節炎是世界上最常見的關節疾病,也是造成年長族群行動不便的主因之一。骨關節炎一般稱為退化性關節炎,根據統計,在北美75歲以上者,有8成5經確認為退化性膝關節炎,每年置換人工關節的人數高達8000人。
發生率隨年齡增加
關節是骨骼與骨骼間的接點,正常的關節被包在關節滑液膜內,關節滑液膜可製造有潤滑作用的關節滑液,而骨骼的末端則是有一層當作緩衝墊的軟骨。退化性關節炎是因具有緩衝之用的軟骨,因退化、腐蝕或磨損、鈣化,使得骨骼末端因相互磨擦,而造成腫痛、發炎。
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上升,一般人在 40 歲即會開始出現症狀,而 50 歲以上普遍都存有此問題,且嚴重程度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增加。除了年齡外,其他危險因子還包括女性、肥胖、職業因素、創傷等。
從事經常使用關節的工作、偏好高衝撞性或負重的運動、曾有過運動傷害等,都較容易出現退化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一般多發生在承受體重的部位,例如雙腿、膝蓋、臀部、脊椎骨等,而肩、肘、小關節、多關節等部位也可能發生。
幾乎所有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都會出現關節疼痛、關節僵硬等表現,主要是以手、膝蓋及髖關節疼痛為主,嚴重者甚至會影響日常活動。關節疼痛大多發生在關節活動時,但隨著病程的惡化,可能在休息時也會出現疼痛感,起床時,關節通常會感到僵硬。
治療以改善疼痛為主
除了臨床症狀之外,就診時醫師會進行關節X光檢查,以確認關節接觸面是否有狹窄等情形。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主要在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狀,且維持或增強其關節活動力,以提高生活品質。
目前治療的用藥包括:
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局部塗抹製劑(topical therapies)、葡萄糖胺與軟骨素(glucosamine andchondroitin)、關節腔內注射類固醇(steroid)或玻尿酸(hyaluronate)等。
1. 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普拿疼)是藉由抑制中樞神經合
成前列腺素,而達到止痛效果。
2.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則是藉由抑制環氧合(COX)的
作用,抑制前列腺素形成,降低發炎反應,減輕疼痛感。
3. 葡萄糖胺與軟骨素(glucosamine andchondroitin)則可刺激
蛋白聚醣(proteoglycan)合成與關節滑液的分泌,增加骨骼
關節液的黏稠與潤滑性,透過關節的代謝正常化,保護骨骼
之間不會因為摩擦而受損。
4. 關節內注射類固醇(steroid)可明顯改善局部病灶疼痛。效果
可維持 4-8 週,但建議每年注射次數以 3-4 次為限,避免產
生全身性的副作用。
5. 關節內注射玻尿酸(hyaluronate)則是因高分子量的玻尿酸
是關節液的主要成分,可增加關節液的黏稠度,降低關節摩
擦,改善骨關節炎的疼痛症狀。注射頻率為每週 1 次,持續
注射 3-5 週。
藥物選擇多,副作用也多
若嚴重到使用藥物也無法改善症狀,則需評估手術的必要性,甚至需置換人工關節。
雖然可以治療的藥物選擇性多,但藥物還是有其副作用,不可不慎。例如服用乙醯胺酚最好不要飲酒,以免增加藥品發生肝毒性或上消化道出血的風險,且長期使用此類藥品可能會加強抗凝血劑Warfarin的效果,同時使用此類抗凝血劑的患者,務必要追蹤凝血功能。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分為非選擇性消炎止痛藥及第二型環氧合酶特異選擇性消炎止痛藥。第二型環氧合酶特異選擇性消炎止痛藥,出現上消化道出血副作用的機率較少,但其相對發生心血管風險的機率,卻可能較傳統非選擇性消炎止痛藥來得高。 除了腸胃與心血管方面的副作用之外,還可能造成急性腎功能損傷,少數患者可能會造成腎臟衰竭、過敏反應、出血等。
至於使用葡萄糖胺與軟骨素治療的常見副作用,則包括腸胃不適、腹瀉、心灼熱感與噁心等,極少數會產生過敏反應。若對貝類過敏或是氣喘患者並不建議使用葡萄糖胺,對鯊魚過敏者則不建議使用軟骨素。
關節內注射類固醇的效果佳,但局部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包括肌腱斷裂、骨頭壞死等。而關節內注射玻尿酸則有可能出現注射部位有皮疹、瘀青或局部搔癢等反應。
葡萄糖胺流失,關節失去保護
葡萄糖胺存在於軟骨與結締組織各處,是形成軟骨細胞最重要的營養素之一,會自然在骨關節產生,是製造與維持關節軟骨連接組織的兩個重要物質─葡萄糖胺聚糖類(glucoaminoglycens)和蛋白聚糖類 (proteoglygcans) 所必需的原料。
葡萄糖胺可供應關節及關節軟骨養分,並促進磨損退化的軟骨再生,及關節滑液的潤滑功能。人類與動物都可以自行合成葡萄胺,只是隨著年齡增加,合成的速度趕不上分解的速度,於是造成體內及關節缺乏葡萄胺的現象,進而影響關節內細胞的新陳代謝。
葡萄糖胺具有的優勢不少,可用來製造使關節柔軟的蛋白多醣,防止骨骼摩擦,保有關節活動的彈性,維持關節完整及骨骼結構功能。且可刺激製造軟骨,對關節傷害的治療具有助益。
隨著身體老化,關節組織會磨損,葡萄糖胺則可提升、保護並強化軟骨結構,以預防因老化引起的關節失調。
葡萄糖胺強化軟骨,舒緩關節痛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其下的研究單位,曾研究葡萄糖胺與軟骨素對減低膝關節疼痛的短期成效,試驗對象為40歲以上,有膝蓋痛的表現,並經X光證實患有退化性關節炎。
6個月的試驗中發現,在中等至嚴重疼痛的組別裏,葡萄糖胺與軟骨素組有79%的患者減輕20%以上的疼痛,對照組只有54%達到這個指標。
在醫界具有權威地位的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報導指出,葡萄糖胺是軟骨基質和關節液的基本成分,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長期服用葡萄糖胺超過3年,可防止膝蓋關節結構進一步惡化。
歐洲方面的臨床試驗已證明,葡萄糖胺是安全無毒的食品,多數變形性關節炎患者將葡萄糖胺當成治療藥劑長期服用,已有實際成效。此外,背痛是因關節炎或肌肉緊繃所致,葡萄糖胺可以強化軟骨,加強支撐背部脊椎骨的組織,對上脊椎和頸部疼痛都有抒緩的功效。
老年人除了退化性關節炎外,也要注意骨質疏鬆所帶來的危機。骨質疏鬆症會使得軟骨耗損並逐漸瓦解,當關節少了這層緩衝,即會造成發炎、疼痛與僵硬,補充葡萄糖胺可減緩骨質疏鬆症對關節造成的傷害。
平日的保養還是最重要
葡萄糖胺並非直接來自於食物,而是取自幾丁質,這種物質在小蝦、龍蝦和螃蟹殼上都能找到。美國、日本將葡萄糖胺列為食品,因為葡萄糖胺的使用對各年齡層的人都很安全,並沒有明顯副作用的記錄。
多種藥物可以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但平日的保養還是最重要的。建議民眾要維持理想的體重,以免過重的重量,增加關節的負擔,並使關節炎惡化。若有不適症狀時可接受復健治療,藉由熱敷或配戴護具緩解症狀,適度的運動可以改善關節液的循環,使關節軟骨獲得較好的營養支持。
平日的保養上,則可藉由適當補充含有葡萄糖胺的保健產品,維持關節健康,目前市面上含有葡萄糖胺的產品不但有口服製劑,還有最新外用葡萄糖胺產品,透過皮膚吸收,安全的達到保健效果,讓民眾有更多的選擇。
退化性關節炎是年長者常見的關節疾病,除了藉由日常保養延緩發生的時間及惡化的速度外,若有不適症狀務必盡早就醫,經由醫師評估適切的治療方式,讓自己的生活不受退化性關節炎的束縛。
Thursday, 4 October 2012
僵直性脊椎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
在眾多的關節炎中,有一種主要侵犯脊椎關節與周邊大關節的滑膜與肌腱接骨點及附近軟組織的關節炎,其典型症狀為漸進性的慢性下背痛、脊椎僵硬及運動範圍受限,病程嚴重和控制不良者,會造成脊椎黏合而無法彎曲,形成竹竿型的脊椎。患者頸部前伸,胸腰椎變平直,整個脊椎僵硬,步態緩慢。我們稱之為僵直性脊椎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 。
薦椎關節炎為其特徵;部分病人會有皮膚乾癬、腸胃道發炎、黏膜潰瘍、葡萄膜炎,甚至腎炎。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它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類似的是,患者體內同樣會產生抗體來對抗自體組織,並造成關節與結締組織的破壞。 一開始是位於臀部的兩側薦骨腸骨關節發炎,隨之由腰椎往上蔓延到胸椎,甚至頸椎炎,漸漸形成錐體垂直骨刺,嚴重者黏合形成竹子型脊椎。
何種人會罹患僵直性脊椎炎? |
僵直性脊椎炎與一種遺傳記號人類白血球抗原 B27 型(簡稱 HLA-B27 )有很大關係,百分之95以上的患者均具此種抗原。統計上,若父親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則小孩得此病的機率約為百分之10。
僵直性脊椎炎的徵兆症狀? |
慢性下背痛、晨間脊椎僵硬及運動範圍受限,即早晨下背疼痛蔓延至臀部,而且因為僵硬造成彎腰困難。
休息時症狀更明顯, 運動過後則症狀減輕。當胸椎跟著發炎時,會伴隨著呼吸疼痛以及胸部擴張困難;到了頸椎出問題時,頭頸的活動會變得疼痛而僵硬。
僵直性脊椎炎的臨床表現很多,在骨骼系統上主要是侵犯脊椎、肩、膝、足踝及髖關節,另外肌腱/骨頭連接處會出現發炎、有骨質疏鬆、椎間板炎、關節固著…等;在骨骼外的表現則是眼睛虹膜炎、葡萄膜炎、心瓣膜炎、心傳導系統障礙、大動脈瓣膜炎、肺上部間質性肺炎、脊髓馬尾部炎、及全身性疲倦無力。
僵直性脊椎炎除了脊椎關節發炎所帶來的疼痛之外,還會因為原本柔軟的結締組織鈣化,導致脊椎永久性的僵硬變形。若再有骨質流失加上應力異常集中的結果,會造成脊柱多處骨折。
不過,會引起下背疼痛的病因種類很多,所以病人容易延誤就醫或被誤診,如果有長期下背痛現象,也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作祟。
僵直性脊椎炎根據 New York criteria 的診斷標準有四點:
1. 病人有下背部疼痛及僵硬,休息亦無法減輕,時間超過3個
月。
2. 病人的腰椎運動範圍受限(腰椎的前曲、後伸及側彎三方面運動受限)。
3. 病人的擴胸範圍受限制(擴展範圍小於2點5公分)。
4. X 光檢查有薦腸關節炎(骨盆與脊椎交接處),嚴重度在雙側
2級或單側3級以上。
以上若有第 4 點再加上 1-3 中任何一點,便可確定診斷為僵直性脊椎炎。而約有百分之20的人會合併周邊關節炎(常侵犯髖、膝、肩等大關節)。此病常伴隨一些特徵如足跟或足底疼痛現象 (跟腱炎及足底筋膜炎)。僵直性脊椎炎的疾病進展有時會自動停留在某一階段,不一定會無限制的進行下去。
另外,少數病人會有侵犯眼睛、心臟、肺及腎臟等情況,侵犯眼睛會造成葡萄膜炎與虹彩炎,嚴重時可能失明。心臟侵犯多為無症狀或輕微的主動脈瓣膜閉鎖不全及傳導阻滯,少數患者併發上肺部纖維化或腎功能異常。
療治僵直性脊椎炎的最新趨勢 |
目前治療的觀念是先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減少關節的疼痛與僵硬,再使病人能有適度運動,維持良好的姿勢及正常的活動。
僵直性脊椎炎的僵直性脊椎炎的基本療法—運動基本療法—除了服用傳統的消炎止痛劑等藥物之外,運動是僵直脊椎炎患者最基本的治療,多做柔軟體操、治療性瑜伽、游泳等的脊椎全方位運動,伸展脊椎及擴胸運動,則可以預防脊椎變形。
患者睡覺的床舖需稍硬,枕頭需放低;座椅不可太軟,要有靠背以避免彎腰駝背;坐著、站立及行走需保持端正的姿勢;並避免抽菸。只要配合醫師治療及調整作息,僵直性脊椎炎並不會危及生命。
日常的保健可鼓勵病人多做伸展脊椎運動(如游泳、柔軟體操、治療性瑜伽、靜太極、呼吸練習....等)。還要注意背部保健,包括充分休息、睡硬床墊、熱敷,多做深呼吸、戒煙以保護胸腔,以及避免長時間的彎腰動作,例如駕車、種田、從事園藝工作等都是背部保健的不二法門。
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目的在控制發炎與減輕疼痛,急性活動期應全劑量投予,緩解期劑量可根據疼痛程度自行調整;免疫調節劑也證實對僵直性脊椎炎合併周邊關節炎、乾癬、發炎性大腸疾病及葡萄膜炎等有效;雙磷酸鹽藥物靜脈脈衝療法可減少發炎及調節免疫;嚴重的急性期病人,可使用類固醇脈衝療法, 以求迅速控制病情。
整體而言,僵直性脊椎炎並非絕症,其病程雖是慢性、反反覆覆地,然而預後良好。一般來說並不影響壽命,如果能早期診斷,加上適當的藥物治療,運動及維持正確的身體姿勢,注意定期追蹤、長期服藥,以及日常保健,病情可以得到控制並擁有完美的生活品質,日子還是可以過得很愉快。
對於脊椎嚴重前彎的病人,可以手術矯正。如果髖關節有嚴重受損,應考慮關節置換術及接受物理治療,同時定期到醫院追蹤治療。
身體對情緒的記憶
人雖然能思考、能追憶、能想像,這些都是「腦海裡的活動」;但最後實際影響我們的還是情感。
根據心理神經免疫學的說法,大腦與身體其他部位密不可分,兩者是一體,相互依賴。也就是說,沒有身,談「心」也無益。「身心合一」(body mind)一詞將身與心的關係形容得甚為貼切。1977年,心理學家肯恩‧戴特沃德(Ken Dychtward)在他《身心合一》(Body mind)一書裡首創這個名詞。
身心是個聯合體,混合了大腦﹑身體和全部內在的特質──感覺、思想、知識、直覺、記憶和所有我們已經忘記的事情。
這個聯合體如何運作呢?打個比喻,回想你此生最難忘的事情,哪件事讓你最難以忘懷呢?
50歲以上的人可能會說,1963年甘迺迪總統遭槍殺事件令他們終生難忘,有人會對1968年「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事件印象深刻。有人則忘不了自己嘗試高空彈跳,或在高難度山坡滑雪的滋味,因為他們從未想過自己能辦得到這些事。
也許烙印在你腦海裡的,是你贏得大獎的那一刻,大眾為你鼓掌的那一次,或是愛人說「我願意」的那一剎那。事發當時的情緒愈高漲,感受愈強烈,我們的記憶也益發清晰。
至於經歷恐懼、驚嚇和興奮的記憶,更令許多人一生都無法抹滅。這些經驗會記錄在我們全身,因為大腦底部的杏仁核(面臨重大危險時會處於高度戒備)、迷走神經(從大腦直達位於腎臟上方的腎上腺)、腎上腺(在緊急狀況下會釋放荷爾蒙,發出「戰或逃」的訊息)、全身各重大器官,以及神經系統會互相聯繫,使我們全身都感受到這些經驗。
有了這個訊息迴路,再加上幾乎通達全身所有內臟的迷走神經,鮮明的記憶不但儲存在大腦,也烙印在體內的器官。況且,體內重大器官含藏的化學傳信物質(如:象徵大腦的神經傳送素和神經胜肽)數量,實際上遠比大腦裡的多!如果你曾經有過「心動」或「心痛」的經驗,你就會明白這是真的。
「情緒」一詞英文 emotion 源自拉丁文 emovere ,意思是「轉移進來」或「轉移出去」。
情緒變化多端並充滿能量,要證明很簡單。回想我們曾經因為生氣或失意,而衝動地捶打牆壁或在家具上發洩的經驗,就可想而知。心愛的人健康狀況開始出現問題,我們會因為憂慮而失去活力。此外,哭泣、捧腹大笑或性愛等行為也可以釋放能量,而且能量之大不容小覷。
歡樂是最佳情緒之一,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我們注入世界的正向能量。絕望是最不好的情緒,當我們陷入絕望,所有能量彷彿也隨之被壓抑。情緒能量能移動,其文字早有蛛絲馬跡可循。
這種轉移主要代表體內動力的轉變,包括體內化學組合的變化、器官的變化、肌肉收縮的程度,以及神經迴路的改變等。
簡單來說,任何變化都會導致某種移動,而移動就代表能量正在轉移。
我們習慣用卡路里來計算吃下肚的能量和身體消耗的能量,但目前並沒有「科學」的表達方式,可以用來衡量情緒能量。許多文化和哲學嘗試用言語來描繪情緒能量,主要是環繞在健康與治療的概念上。
華人稱能量為「氣」,佛洛伊德(Freud)說那是原欲(libido),而同一時期,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則說那是生命的衝動(élan vital)或生命力。
不管我們怎麼稱呼它,它都與情緒能量有關;情緒能量能保護我們避免受到壓力的摧殘而崩潰。這種能量,能動的力量(情緒),把我們和其他人連結在一起;就像國際貨幣一樣,全世界的人都能使用。有時我們覺得口袋裝滿錢,有時卻感覺錢不夠用,但只要活著我們就會有感覺。
生物都有感覺,人所體現在外的,有特定人格的自我,能有意識地判斷事情。這裡我們必須說明一下,情感並非人格的全部。華盛頓大學著名的人格理論家羅伯特‧克勞寧格(Robert Cloninger)說,七種人格特質裡,四種屬於情緒,三種特質屬於性格。
四種情緒包括追求新鮮感,避免受害,喜歡被獎賞和堅持不懈的精神,這四種情緒統稱為「性情」。另外三種特質,包括自我導向能力、合作協調能力及自我超越能力,屬於意識能力,與偏愛有關聯,跟情緒較無關聯,統稱為「性格」。
克勞寧格的理論架構備受世人推崇;他認為,性格加上性情造就人格。由此看來,我們可以說情感是人格的基礎,甚至可以主導人格,但情感不代表全部人格。
根據心理神經免疫學的說法,大腦與身體其他部位密不可分,兩者是一體,相互依賴。也就是說,沒有身,談「心」也無益。「身心合一」(body mind)一詞將身與心的關係形容得甚為貼切。1977年,心理學家肯恩‧戴特沃德(Ken Dychtward)在他《身心合一》(Body mind)一書裡首創這個名詞。
身心是個聯合體,混合了大腦﹑身體和全部內在的特質──感覺、思想、知識、直覺、記憶和所有我們已經忘記的事情。
這個聯合體如何運作呢?打個比喻,回想你此生最難忘的事情,哪件事讓你最難以忘懷呢?
50歲以上的人可能會說,1963年甘迺迪總統遭槍殺事件令他們終生難忘,有人會對1968年「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事件印象深刻。有人則忘不了自己嘗試高空彈跳,或在高難度山坡滑雪的滋味,因為他們從未想過自己能辦得到這些事。
也許烙印在你腦海裡的,是你贏得大獎的那一刻,大眾為你鼓掌的那一次,或是愛人說「我願意」的那一剎那。事發當時的情緒愈高漲,感受愈強烈,我們的記憶也益發清晰。
至於經歷恐懼、驚嚇和興奮的記憶,更令許多人一生都無法抹滅。這些經驗會記錄在我們全身,因為大腦底部的杏仁核(面臨重大危險時會處於高度戒備)、迷走神經(從大腦直達位於腎臟上方的腎上腺)、腎上腺(在緊急狀況下會釋放荷爾蒙,發出「戰或逃」的訊息)、全身各重大器官,以及神經系統會互相聯繫,使我們全身都感受到這些經驗。
有了這個訊息迴路,再加上幾乎通達全身所有內臟的迷走神經,鮮明的記憶不但儲存在大腦,也烙印在體內的器官。況且,體內重大器官含藏的化學傳信物質(如:象徵大腦的神經傳送素和神經胜肽)數量,實際上遠比大腦裡的多!如果你曾經有過「心動」或「心痛」的經驗,你就會明白這是真的。
「情緒」一詞英文 emotion 源自拉丁文 emovere ,意思是「轉移進來」或「轉移出去」。
情緒變化多端並充滿能量,要證明很簡單。回想我們曾經因為生氣或失意,而衝動地捶打牆壁或在家具上發洩的經驗,就可想而知。心愛的人健康狀況開始出現問題,我們會因為憂慮而失去活力。此外,哭泣、捧腹大笑或性愛等行為也可以釋放能量,而且能量之大不容小覷。
歡樂是最佳情緒之一,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我們注入世界的正向能量。絕望是最不好的情緒,當我們陷入絕望,所有能量彷彿也隨之被壓抑。情緒能量能移動,其文字早有蛛絲馬跡可循。
這種轉移主要代表體內動力的轉變,包括體內化學組合的變化、器官的變化、肌肉收縮的程度,以及神經迴路的改變等。
簡單來說,任何變化都會導致某種移動,而移動就代表能量正在轉移。
我們習慣用卡路里來計算吃下肚的能量和身體消耗的能量,但目前並沒有「科學」的表達方式,可以用來衡量情緒能量。許多文化和哲學嘗試用言語來描繪情緒能量,主要是環繞在健康與治療的概念上。
華人稱能量為「氣」,佛洛伊德(Freud)說那是原欲(libido),而同一時期,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則說那是生命的衝動(élan vital)或生命力。
不管我們怎麼稱呼它,它都與情緒能量有關;情緒能量能保護我們避免受到壓力的摧殘而崩潰。這種能量,能動的力量(情緒),把我們和其他人連結在一起;就像國際貨幣一樣,全世界的人都能使用。有時我們覺得口袋裝滿錢,有時卻感覺錢不夠用,但只要活著我們就會有感覺。
生物都有感覺,人所體現在外的,有特定人格的自我,能有意識地判斷事情。這裡我們必須說明一下,情感並非人格的全部。華盛頓大學著名的人格理論家羅伯特‧克勞寧格(Robert Cloninger)說,七種人格特質裡,四種屬於情緒,三種特質屬於性格。
四種情緒包括追求新鮮感,避免受害,喜歡被獎賞和堅持不懈的精神,這四種情緒統稱為「性情」。另外三種特質,包括自我導向能力、合作協調能力及自我超越能力,屬於意識能力,與偏愛有關聯,跟情緒較無關聯,統稱為「性格」。
克勞寧格的理論架構備受世人推崇;他認為,性格加上性情造就人格。由此看來,我們可以說情感是人格的基礎,甚至可以主導人格,但情感不代表全部人格。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