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6 March 2012

打高爾夫球運動傷害(三)


如何防止打高爾夫球之運動傷害

一般通稱關節的活動度(ROM. Range of Motion)為柔軟度,此間包含了肌肉的彈性(Elasticity)與關節的活動度,柔軟度的訓練是透過伸展運動來實施,其目的在於將每個特定關節的 肌肉與結締組織的拉長(伸展)。在高爾夫運動的整個揮桿過程中,需要肩部與臀部大幅度的扭轉,若是身體柔軟度不錯的話,便較容易做到正確的揮桿動作,並且 更能利用身體的力量來擊球,使球的距離與控制能力提升。這些運動傷害大部份可藉由球友的揮桿動作分析找出原因,並可藉調整姿勢以避免傷害。

防止運動傷害必須有四要:
1. 要做熱身
而熱身運動也不可免,有些伸展運動對實際肌纖維伸展作用佳,而有些則對肌腱和韌帶結締組織效果較好,要確實地做。

學者往往忽略熱身的重要性,好好熱身可避免運動傷害很多人半信半疑。一開始打球前,應該先伸展頸部、上臂、下臂、腰部、腿部等處的肌肉,然後再以半揮桿的 方式 熱身,先打20球,半揮桿是把球桿上拉到腰部就可往下擊球,不須像全揮桿一樣上桿到頂點,避免一開始就全揮桿打球造成運動傷害。

2. 要放鬆打球
有一篇高爾夫文獻報告,比較高爾夫高差點之初學習與低差點球手受傷之比例,結果發現單差點(0-9)高爾夫球手有較高之受傷之比例(67.5%),受傷之原因主要為打球過量,其次為揮捍擊中地面。而比較年齡與受傷機率的關係,50歲以上的球員受傷機率比50歲以下的球員高出甚多,身體機能之退化可能是此一結果之最主要原因。

當握桿用力過度,致使手臂肌肉僵硬,或是使用過硬的鐵桿身,很容易將打地過深的震動反彈至身體,造成運動傷害。高爾夫球是用巧勁的運動,可訓練下背、手臂的肌肉力量,擊球時應該用球桿的桿身、桿頭把球彈出去,若用力過猛,手會受傷。高爾夫球擊球時應該是全身放鬆,而非緊繃,如果動作正確,打高爾夫球可增強全身的協調性,讓身體柔軟放鬆。

3. 要適當休息
肌肉過度的疲勞引發的運動傷害,也是造成傷害的主因之一,過勞的肌肉要有適當的放鬆與休息。一些學者提出一篇有關業高爾夫球手運動傷害之報告,過多的練習或打球是造成傷害之最常見的原因。與大部份之骨骼肌肉傷害一樣,過量之使用肌肉和骨骼容易使身體組織疲乏,而疲乏之組織易使身體降低運動之表現能力,如重覆長典地繼續活動,受傷的機率便增高。

到練習場最好打1015球就休息至少30秒,喘口氣再打,千萬不要因為打不到球,就一次連打3040顆球,這樣很容易讓身體疲勞,更不容易打到球。

4. 要請教練
高爾夫是一著重技巧的運動,成績的進步要藉由重複的練習而來,最正確的姿勢、選適合自己的球桿、擊球前要熱身、針對自己的肌肉作適合的訓練。不當的揮桿是另一個常見的傷害原因,很多高爾夫運動傷害發生於接近揮桿擊中球的那一刻,在這一擊球時刻手肘和手腕是最容易受傷之部位。不當之揮桿易使組織受力不均衡,且影響組織之表現能力,進而使組織暴露於受傷危險中。

另一常見的受傷機制是揮桿擊中地面,當球桿擊中地面而非擊球時,向後揮桿動作所產生的能量無法適當的轉移至球,反而擊中地面,經由球桿反彈回身體,尤其是用力握著球桿的雙手臂,因雙手臂產生過量的負荷,此一負荷可能使組織受傷。除此之外,過大的揮桿和不當的熱身運動,也是常見的受傷原因。
 
應該請教練幫你選擇長度及重量均較合適的球桿,並糾正揮桿姿勢,以減少運動傷害。尤其初學者與銀髮族球員的肌力較弱,柔軟度較差,加上復元的速度較慢,更容易受傷,需要輔以其他的體適能活動,或訂做特殊握把以減少衝擊。
良好的體適能包括合適之肌力,關節活動度,適當且正確之揮捍力學,及良好之協調性,上述之任一條件失調,短期易造成僵硬感、疲乏或暫時性之輕微疼痛,長期而言,便易造成慢性且較嚴重之運動傷害。

綜合上述之分析,大部份之高爾夫球運動傷害其實是可以預防的,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只要我們了解高爾夫球運動傷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平時注意防範,例如避免重複過量之打球,以防止疲乏的發生,並學習正確之揮桿姿勢與方法,以避免不正當之揮桿所可能引發之傷害。更進一步來說,平時可以求教於專業訓練之醫療人員,以了解自己身體所處的狀態,若有肌力不足或關節活動度受限之情況,及早接受矯正與訓練。

預防重於一切,至於已產生運動傷害,除早期冰敷、數日之後熱敷等物理療法、藥物治療之外,就是休息。休息並非指完全不 打球,而是針對會引發傷害的動作或是尋求護具來避免,以上所言希望能對球友有些幫助!

在從事高爾夫運動前、後做規律的伸展運動,可減少在運動過程中傷害的 發生也可以發揮較高的體能技術、增進運動表現的水準,對於運動後疲勞恢復及組織修補亦有助益。

如何處理憤怒情緒....


一般人會把「發怒」視為是不好的、應該避免的負面情緒,以致不能以健康、有益的方式利用它。正確的認識與處理憤怒情緒非常重要,否則將會導致危險的後果。現提供了以下幾個處理憤怒情緒的技巧:


釐清憤怒的起因:


問自己,什麼是憤怒的根本原因?受到不公平對待?有人講了或做了令你難堪的事?感覺受到傷害?自己或自己的需要未受到尊重?聯想起曾遭受過的不公平待遇或傷害?


當不能瞭解憤怒的起因時,可能受其左右,致使情緒不健康的爆發,進而容易演變成負面、破壞性的反應,導致傷及生命中重要的人或事。許多人在不如意時會用憤怒來控制、操縱身邊的人,其實對自己的傷害更大。如此不但會令人敬而遠之,人際關係受損,甚至產生內疚與羞恥感,進而引發自卑、加重憤怒情緒與孤獨感,從而陷入惡性循環。


正面處理憤怒情緒:
學習將憤怒的負面能量轉化為正能量:
1. 避開令你生氣的人。
2. 去做運動,如跑步、游泳、打球等。
3. 打掃房間、擦洗地板或割草。
4. 找個無人的地方,大聲喊叫。
5. 將憤怒的心情寫在紙上,然後盡情地撕它個碎爛。
6. 從10倒數到1(若周圍有人,在心裡數)。開始時大聲地數10,隨著數字越小
7. 音量跟著慢慢的變小,數到1時變為耳語。
8. 怒氣失控時勿開車、騎車或操作機器。


尋求協助:
如果產生憤怒情緒是因為在職場或學校遭騷擾、霸凌或歧視,那麼工作場所與各級學校均有處置的法規,可向法律顧問、平等權委員會的委員代表諮詢處理方式。如果 是因為遭受暴力傷害而憤怒,那麼可以打電話諮詢當地警察局或法律諮詢服務單位。如果憤怒情緒已經影響日常生活,則須尋求心理諮詢顧問協助。


妥善應對發怒者:
當遇上他人正在發怒且已經失控時:
1. 自己的人身安全是第一考量,故與其保持距離並安靜。
2. 輕聲、平靜的回答對方的問題。
3. 如果情況可能演變為暴力,趕快離開現場,並尋求可信賴的成人協助,如:家人、親戚、鄰居、朋友、同事等。
4. 如果身處在家庭暴力環境中,必須與一位值得信賴的成人談談。這不是告密行為,因為你處於不安全狀況下,你與情緒失控者都需要他人的協助。
5. 準備一個緊急包,裡面裝錢、重要文件、親友聯絡資料及簡單的生活用品,存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並想好逃離路線、查好庇護資源,緊急時可隨時攜帶離開,以求自保。
6. 保持冷静,不要與對方進行眼神接觸、正面對抗,盡快離開暴力環境。
如果擔心自己或周圍人的安全,可以打電話報警。


學習情緒管理技巧:
(一) 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情緒,才能够很快察覺到自己在生氣。找出令你生氣的真正原因,然後思考不必生氣就能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 溝通:有效的溝通需具備傾聽與表達的技巧。學習當個主動傾聽者,與說話者互動,表示聽懂對方的意思。


主動傾聽包括:
(1) 注視著對方,誠懇、耐心地聽,勿輕易打斷、插話,勿急於解釋、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急於否定或下定論。


(2)以點頭並以嗯哼、我瞭解、是、對或其他方式回 應。


(3)必要時問問題以澄清重點,或在一段話後摘要重述,比如:「 你的意思是不是說…?」
練習有邏輯、有組織、有條理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講話要輕聲慢語,不要感到不耐煩。


(三) 有主見:
有主見就是不退縮,勇敢的維護自己的權利,表達自己的需要與願望,不必感到沮喪或憤怒。先傾聽,然後可以表達自己意見、想法,如:「我聽懂你的意思,可是你有沒有想過…?」
有主見就是認同自己與他人有不同的意見,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都該有各自的想法,這是正常的事。此外,還需要包容與妥協,能堅持自己的立場,但不威脅到他人。


(四) 解決衝突的技巧:面對並處理問題。找出能夠達成「雙贏」的處理方法,但彼此都需要先準備「捨」,才能得到想要的。


儘管憤怒總被視為是一種負面情緒,但如果能夠適當的表達,妥善的運用,那麼它可以轉化為生活中的動力,激勵我們達成目標,幫助我們表達壓力與緊張,甚至能夠推動社會公平正義。但前提是正確使用憤怒情緒,切勿做出傷人害己或破壞物品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