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6 December 2013

腳底痛的原因....

有過腳底痛經驗的人,都很難忘記他們曾經在起床時或久坐後踏到地上第一步的震撼感受,那就是腳跟突然傳來一陣如閃電般的椎心刺麻疼痛,這就是典型的足底筋膜發炎了。
 

我們人類的腳是由26塊骨頭、35個關節和100多條韌帶及無數的神經與血管組成,這35個關節不像我們的上肢或下肢關節可以做出大動作的活動,但它擁有超好的彈性和柔軟,所以才能做出那麼多的動作和功能。在這些骨頭的下面有一片從腳跟往腳趾方向如扇子般散開的組織它就是足底筋膜,在骨頭與足底筋膜之間有著許多錯綜複雜的肌腱,這些肌腱的功能就好像一張散開的漁網一樣撐著這一堆骨頭,而這張如漁網 般的組織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變弱,這種現象就叫做老化或退化。


腳的骨頭與骨頭之間是靠著韌帶來固定,而韌帶就和橡皮筋一樣長時間拉扯的張力太大日後容易提 早變鬆,所以韌帶也是不適合常常給予不正常的負重拉扯,一旦發炎或變鬆它固定骨頭的功能就差了。
脛後肌肌腱又是什麼呢?脛後肌位於小腿肚內側,脛後肌肌腱則是位於足踝內側的其中一條肌腱,它沿著脛骨遠端(內踝骨)的後面走向腳底支撐著腳的骨頭包括了舟狀骨,骰骨,內、中、外楔形骨,跟骨,最後附著在第2、3、4的蹠骨。它負責支撐腳的足弓有穩定腳的功能,當它收縮時腳踝會內翻和腳掌往 下。


日常生活中走路、跑步、墊腳尖拿高處的東西、開車時的踩煞車和油門、彈鋼琴、騎腳踏車的踩踏板等墊腳尖的動作都要用到它。所以如果常常過度的行走或跑步給予腳無法承受的重量,最後韌帶鬆了支撐力減少了使腳的骨頭排列結構鬆動,這種現象直接增加了脛後肌肌腱的支撐負擔,漸漸的產生發炎反應而形成肌腱炎, 肌腱重複的發炎就變得無力加速退化。
脛後肌肌腱功能發生障礙時它的典型症狀是在行走或跑步時,足踝內側在內踝骨後緣沿著後脛肌腱循行路線部位會產生疼痛與壓痛,更嚴重時造成後脛肌肌腱無力失去支撐的功能,就會有足外翻的現象即內旋足(pronated foot),足弓會因不同程度的擠壓可以完全消失變成扁平,走路時著力點變成在內側(正常是在足外側),外觀像扁平足所以也有被診斷為成人的後天扁平足。足底筋膜就位於這些肌腱的下面,肌腱無力和足型外翻都是增加足底筋膜的拉扯,長期下來筋膜附著在跟骨的支點就會因此而疼痛,若生活或運動習慣並無改變接踵 而來的就是足底筋膜也發炎了,此時患者就會有寸步難行的情況。

先天性扁平足的人也比較容易出現脛後肌肌腱障礙,但腳底痛大部分還是發生在上了年紀的人,極少數會發生在兒童或中小學生身上,因這是和組織退化同時合併長期不恰當的使用或負重有關。當病患因腳底痛來求診時,除了標準的詳細問診流程外,診察時需分辨他只是單純性的原發性足底筋膜炎還是因脛後肌肌腱功能障礙引起的次發性足底筋膜炎或是還有其它原因,如果只一味的治療標的地而忽略源源不絕的持續傷害來源,腳底痛是不會痊癒的。因此一旦確定診斷是因脛後肌肌腱障礙引起的,越早治療預後越好,若拖延至腳弓完全平坦時,這時腳趾和腳踝也會接著往外翻,疼痛範圍會擴大至整隻腳甚至踝關節,最後踝關節也會因長久的著力不當而發生關節炎,至此日常活動將會有很大的限制和不便。

脛後肌肌腱功能障礙的治療方法如下:
1. 休息:減少腳部的日常活動可減輕脛後肌肌腱炎帶來的疼痛,同時組織需要時間自我修復,休息可讓肌腱組織有足夠的時間促進康復,因此要停止跑步、爬山、跳躍、快速健走、爬樓梯等動作。休息很重要因此沒有討價的空間。 

2. 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消腫消炎作用減緩疼痛症狀。 

3.物理肌腱貼: 一種特殊貼布有保護、加強和支撐組織的作用,貼的方法是順著脛後肌肌腱走向粘貼,目的支撐和加強肌腱的功能。 

4. 物理治療: 任何熱療如足部熱敷10-20分鐘或足部浸泡40度C的溫熱水10-20分鐘。熱可增加血液的循環,豐富的血液循環可讓組織加速及縮短自我修復的時間達到早日康復。 

5. 輔具: 足弓墊為輔具的一種,需根據個人的足外翻程度給予打模製作,將足弓墊置入鞋內,行走時能有效的支撐塌陷的足弓,讓脛後肌肌腱和足底筋膜減少繼續的拉扯。 

6. 減重:體重過重者要有減重計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