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武術中,劍術可以說是一枝獨秀,歷史最悠久,最高雅,及最有傳奇性。中國劍器有四千多年歷史,據歷史記載,夏代已鑄造青銅劍。古代有許多著名的鑄劍師,其中最出名的非“歐冶子”及“干將”莫屬。
干將是吳國人,吳王闔閭命干將鑄造兩把劍。一劍名為干將,另一把劍名為莫邪(干將之妻)。相傳干將在鑄劍期間,因采金鐵之精鑄之而不熔化合流。莫邪說神化之物,需人而成。於是莫邪投身鑄劍爐中,金鐵乃熔,劍鑄成了,陽劍叫干將,陰劍叫莫邪。
劍一般長三尺左右,演化到近代已是為鋼所制。現在出土最早的青銅劍是春秋戰國時的劍,雖然春秋晚期已有鋼劍的出現,然而青銅仍為廣泛使用,最著名的有“勾踐劍”,劍長
55.7cm。勾踐劍是越王勾踐的自用劍,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之典型。
到秦王一統六國後,他做了兩件事,一是嚴禁民間習武,不許民間擁有武器,第二是焚書坑儒。除了以上毀滅性的打擊記於歷史外,其它已沒有甚麼記錄了。但根據兵馬俑坑出土的一批青銅劍,劍長
81-94cm,寬約 3-3.6cm。直至公元前 206年劉邦入關,青銅兵器已彻底地被鐵制兵器取代,劍的長度亦有增加(超過 1m),劍刃由弧曲伸成平直,劍鋒亦更尖利。除形狀的變化,在劍身與劍柄之間也加有護手。到唐代時劍的形狀己基本上固定了,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歷史上劍術由簡單到複雜,由重短而轉輕長,由快為先到意為先,再從意念到達神明之境,這期間走過了一段長長的時間。歷史上劍術的發展有三個高峰期:春秋戰國、兩漢三國魏晉時期、及唐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的劍術有三個重大的發展:
1.《庄子‧說劍》提出劍術有三乘,論劍術的水平高低,並以上中下三乘來表示。
2.《庄子‧說劍》及《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講劍術的陰陽理論。提出開合陰陽,乃屬上乘之劍術。“越女之劍” 也指出“劍術有門戶,亦有陰陽”。
3.《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講劍術不尚力量而尚智慧。老子思想成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他的“以弱勝強”,不尚力量的學說影響到中國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包括武術。
兩漢三國魏晉時期的劍術發展到使用長劍,使搏擊空間擴大,及充分利用鋼劍的輕及鋒刃之利。亦首次提出劍的感應理念
- “感而應之”,即不經思維,感覺到對方出劍就反應擊出。空手入白刃技擊術的出現,乃至有術與無術(兩敵相遇,其必勝者,有術之家也),在當時已十分明顯。在南朝時期有一位道士陶弘景記戴了道教的一些方術已融入了劍術。“凡行氣,以鼻納氣,以口吐氣,微而行之。名日長息。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有一,吐氣有六”
的說法被劍術採用,為上乘。行氣導引,出劍之前納氣,出劍時吐氣,氣達劍鋒,劍透甲而不折,直入而不曲,劍術達神明之境。
劍術到了唐宋時又出現了另一番景象,從漢代的實用和追求上乘,轉到追求華而不實,如舞劍吟詩,擲劍飛劍之術等等。直至踏入明代,劍術才再次轉入實用,加上明成祖的東廠及其後的西廠,民間為了抗衡這些特務“錦衣衛”,習武之風再次轉盛,而風格更為務實,注重實戰應用。明代的劍術逐漸由上層社會轉入民間,流入江湖。並開始分開了不同的武術流派,亦因此劍術開始套路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